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36节

而后绕城而过、{明长城在正统年间并没有修好}

按照六年前他意气风发进军的路线,重新走了一遍。

这中途又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土木堡结束了自己的帝王生涯,而自己就在土木堡重新出发,将没有走完的回京路走完,重新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

夜色笼罩下的北京城显得庄严,隆重。

一匹快马自远方疾驰而来。

“大同军报,大同军报,速开城门,速开城门。”一名身穿甲胄的骑兵对着德胜门城墙高喊道。

德胜门夜值守将是石亨的侄子,石彪。

士卒将在亭楼喝酒的石彪叫了出来,而石彪看着下方的军士,高喊道:“可有令牌。”

“中军都督府令,大同总兵令。”这甲士说着从怀中掏出了两枚令牌。

这两枚令牌放在一起可不是小事啊。

难道是蒙古人又找事了。

城门大开,甲士一跃而紧进。

中军都督府,灯火通明。

朱寿看完军报后,便将其交给了陈瀛。

陈瀛看完之后,也是满脸凝重。

“成国公,明日朝会,此事当说不当说。”

”泰宁候以为,能不能说。“

”末将的想法应与成国公一般,陛下本就希望太上皇归来,若是知道太上皇进入了大明境内,只怕就凭着徐有贞那帮言官是挡不住陛下的。“

“这件事情陛下不能知道,不然会落得个不孝之名啊。”

朱见深的种种作为,让他在勋贵心中的位置极高。

小的时候捣蛋调皮,长大之后,纵容家奴,将国家大事视作儿戏的朱祁镇如何能与朱见深相比。

“李辅臣的弯弯绕绕最多,不如你我二人先去那里通个气。”陈瀛想了一会儿说道。

于谦与李贤思维不同,于谦走的是正道,行事磊落光明,若是找他商议,他一定顺水推舟,直接将朱祁镇接回北京。

可这个结果,勋贵们并不乐意见到。

而李贤不同,李贤虽然也是读书人,进士出身,但脑子机灵,不古板

“刻不容缓,我们现在就去。”说完之后,朱寿与陈瀛便带着亲兵离开了中军都督府,直奔李贤的府邸。

李贤的府邸在皇宫的不远处,与衙门机构都在一个片区。

事出紧急,也没有什么拜帖,二人直接登门。

守门的奴仆一看到这十几个骑着高头大马的甲士吓了一跳,还以为自家老爷犯了什么事情,深夜来堵门抓人了。

在李府的客厅中。

刚刚被吵醒,披着一件外袍的李贤,看着书信,脸色也越来越凝重。

他放下书信问道:“什么时候发现的。”

“韩总兵在脱脱不花那里有军事暗哨,蒙古人是在太上皇离开六日后发现的,而暗哨知道之后,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大同,若是太上皇没有走错路线的话,应该已经过了大同,在居庸关或者紫荆关附近,但现在并不确定太上皇从哪个关口入关。”陈瀛略一沉思后回答道,陈瀛说完之后,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劲。

“此事,于首辅可曾知道。”

“这战报到了我二人手中,便立即来寻李辅臣了,并未告知于太保。”

李贤淡淡一笑。

“你们有你们的方法,内阁也有内阁的章程,只怕于首辅比我们都要提前知道了。”

“什么,难道?”陈瀛有些不信,这个信息走的是军队的驿站加急战报,于谦即便布置下了手段,也不会比他们早知道。

“懿安太后派过去的太监宫女中,有于太保派人护送的,由武阳候石亨负责,据我所知,在护送的队伍中就有于太保的暗线,大同的密探是盯着蒙古人的对象。而于太保派过去的人,却是时时刻刻在太上皇的左右,他消失一日,信息就会传递过来,即便在路程上没有这个战报快,也要比这战报早一些入京。”李贤轻声说道。

“那于太保若是知道的话,他有什么布置吗?”朱寿眉头紧皱,实际上它并不愿意让于谦知道此事。

不然他们的操作性就低了。

虽然在成化元年,英国公张辅在世的时候,四人达成了协议,可于谦得态度却是模棱两可, 共同处事得久了,众人也都发现,于谦的性格是不会玩阴谋诡计……

“之前没有,昨日从陛下那里回来后,有所布置。”

“什么布置。”朱寿赶忙问道。

“泰宁候应该知道一些吧。”李贤说着看向了陈瀛。

“你知道。”朱寿看向陈瀛,已是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些文官整日弯弯绕绕的,说话也说不明白。

“昨日,有陛下朱批,让中军府发令,责紫荆关守将黄立极,居庸关守将井渊封关十日,排查可疑人等,据我所知,副都御史孙祥也在今日,随同军令去了紫荆关,兵部左侍郎王文,今日也出发去了居庸关,难道,于太保想在紫荆关或者居庸关拦住太上皇吗?”

若是没有太上皇归来之事,这本是稀松平常的一次警备演练,可现在这个当口,于谦操纵的这两件事情,那目的就非常明确了。

刚刚陈瀛却并细想,经过李贤的一开导,豁然开朗。

“虽然于首辅为人正直,但为了大明,即便他看不起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他也会用的,可敬啊。”李贤深吸一口气满脸正色的说道。

“那我等要做什么,封闭京师,悉数排查。”朱寿正色道。

“不行,居庸关与紫荆关是重镇,本就有闭关盘查之先例,可京师却没有之先例,一有风吹草动,便会人心惶惶,弄不好还会传到太皇太后,陛下那,到时候事情就难办了。”

“那我等就什么都不做。”

“京师不能关闭,但皇宫方面,我们能够想些办法啊……”

第53章 太上皇归来3

百官在金水桥列班进入了奉天殿中。

对着端坐在龙椅之上的小皇帝朱见深行礼,口呼万岁。

朱见深摆手轻呼:“众卿家平身。”

待到众臣站立后,由于谦率先奏对。

一旁的朱寿暗中观察于谦的表情,没有一丝异样。

这于谦是真的知道了吗?

“陛下,辽东巡抚李纯上奏,境内女真部落洗劫广宁治下的一村落,造成普通百姓三十人死亡,受伤二十余人,此干系重大,内阁不能给予票拟,望陛下圣裁。”于谦朗声道。

蒙古也先大举进兵之时,脱脱不花的主力就是猛攻辽东。

洪武八年,明军平定辽东蒙古残余势力,设置辽东都指挥史司,只是管理辽东的军政之事,民政皆由山东布政司管理。

但在永乐皇帝迁都到了北京城后,辽东的位置就显得很是重要了,但在永乐朝时大明的军事策略就是进攻,对于辽东的防御拱卫并不重视,而在宣德年间,朱瞻基开始重视了辽东,设立了辽东巡抚一职。

第一任辽东巡抚是都察院副都御史李俊担任,但刚刚设置之时,只管民政,军政之事,还未涉略。

在宣德十年,也就是朱祁镇刚登基的那一年 ,三杨等人,便根据与蒙古的敌我形势,主导了为辽东巡抚加权一事。

辽东巡抚也开始管理军政,对辽东总兵官有管理权。

辽东巡抚的全称是,巡抚辽东各地方,兼任暂理军务,统管广宁,锦州,义州,金州,海州,盖州军备之事。

在大明的战略调整之后,辽东的地理位置越发重要,有拱卫京师牵制蒙古控制女真之作用。

权力很大,但三杨又给了辽东总兵统兵权,虽受辽东巡抚节制,但也有自主之权利。

让总兵官与巡抚也能够相互掣肘,但军权又相对集中,处理应急事件也能做出快速的反应。

现在的女真可不是后世的女真。

他们势力分散,各自为政,有一大部分都是依附在明军之下,一部分没有依附明军或是报备的部落在秋冬之时,打不到猎物,便会将主意打到大明百姓身上。

这也是老生常谈之话。

而朱寿听完于谦的话后,更是疑惑辽东的军报自己也看了,辽东完全有能力自行应对,为何于谦在朝堂之上,将此事抛了出来?

“那于太保以为该如何处置。”朱见深询问道。

“微臣以为,应责令训斥李纯,并督促其整顿军备,对境内的女真部落实行划区管理,若是再惹出如此大的祸端,追究李纯失职之罪,押赴进京问罪。”于谦朗声说道。

李纯是从都察院走出去的巡抚。

于谦此言一开,有几名与李纯关系较好的监管御史便跳了出来,替他说话。

“于太保,你到底是为大明计,还是为报私仇。”

“于太保,正统十三年,时任副都御史的李巡抚曾弹劾与你,没想过了九年,你还惦记着此事啊,用此重典,难免会让人想入非非。”

于谦看着这些御史道:“本官论的是国法正事,岂会惦记一些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的琐事,巡抚一地,保境安民之责,重于泰山,在李巡抚的治下,每一年都会有此惨剧发生,难道不是他的失职吗,倒是众位御史大人,为何没有一人弹劾李巡抚呢,莫不是都与他有私交不成。”

“于谦,你这些年越来越猖狂了,莫不是看着陛下年幼,又认你当了老师,便可胡作非为吗?我等读的都是圣贤书,攀名附会之事,不屑去做。”

“于太保,莫要将你的想法灌输到我等身上……”

…………

朱见深看了看朝堂之上已有乱象。

看了一眼张保。

首节 上一节 36/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