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65节

一千人由石彪带领,全是骑兵,绕到营寨的后方,而后开始从后方攻陷营寨。

三千人由邓先,刘通带领,从左翼开始进攻,

三千人由寇守带领从右翼包抄进攻。

剩余千人留守营寨。

因为还不知道对付董山部能否做到速战速决,凡察的营寨就是大军的驻扎地。

军令通晓三军、

无论老幼,见者即杀,纵火焚寨,不留活口。

纠其祸首董山者,官升三级。

因为董山部是第一个敢于挑战大明王朝的人,石亨遵从皇帝的旨意,要做到除恶必尽,固已犁其庭。

将士们开拔,前进。

…………

京师,乾清宫中。

朱见深看了一遍又一遍的孙祥的奏章,武阳候点兵一万,已经开始征讨女真祸患之首董山,凡察,李满住,若是一切顺利的话,还会捎带着对付毛怜卫这种势力不算强大,但仇视大明的女真部落。

“三日才到京师,这都过了六日了,是不是已经找到了女真人的部落。”朱见深轻声说道。

“陛下,您就等着武阳候的捷报吧。”张保在一旁笑着说道。

朱见深轻轻点头,而后说道:“张大伴,你让徐都御史来一趟。”

“遵旨,陛下。”说着张保转身离去,安排下面人去传唤徐有贞去了。

这段时日,张保都很是开心。

还是因为在正旦节后,朱见深的生母皇太后,喂朱见深来历不明的糕点,被张保制止了。

虽然在皇太后的宫中,张保是受到了训斥。

可没过多久,事情就传到孙太皇太后那里去了,孙太皇太后得知后不仅褒奖了张保的尽职,最为重要是,还训斥了一番陛下的生母皇太后。

这都过了两个多月了,张保的欢愉都没有下去。

时不时都拿出这事教导自己的孙子们,咱们做奴婢的,只要是为了陛下好,就不会受委屈的,你们也要尽心尽力的照顾陛下,帮助陛下,即便前面受点委屈,到了后面,这个委屈也不会白受,总会有人替咱们出气的。

朱见深也知道这件事情,不过也没有放在心上。

反正母后经常挨皇奶奶的训斥,也不差这一顿。

于谦自正旦前后,与朱见深都没有再讨论过改土归流的国策。

但李贤却多次上书,言明改土归流的利弊两端。

当然也不管朱见深是否看懂,将自己的看法全部说了出来。

李贤也算实诚,并没有将改土归流全部否决。

好的一方面是加强对女真之地的控制,也可避免女真复而反叛。

而弊端可就多了。

教化蛮夷对圣人不敬,这一点直接被朱见深在心中否决了,圣人还有教无类的,怎么到你这里就狭隘了,更何况即便推行改土归流,也不是说他们真的成为了大明的国民了。

他们都是罪人之后,上来就是军户的身份,不是战斗民族吗,世世代代替大明打仗不就行了吗?

治理不毛之地,只能空耗朝廷银两国力,这一点李贤倒是说的中肯,你想设置流官,那可是要长期驻扎军队的,军队的饷银,官吏的饷银,这可都是朝廷白花花的银子。

而且周期太长,需要数十年之积累,才能做到驯服女真人的效果。

意思是这十年的时间,辽东女真盘旋之地,都不会太平,时不时就要闹出一点幺蛾子,而这一点也是改土归流的阵痛。

李贤不是很支持,但也没有全盘否定,就是用模棱两可的态度,来看待事情的进展,对朱见深说了很多,也是尽一个辅臣的责任,于谦搞成了,我就帮他干,于谦搞不成,我也不会支持。

而这两个月的时间中,朱见深也经常召见徐有贞联络感情,听听他讲述历史典故,讲讲圣人经文,讲讲对国政之看法。

而圣人经文,徐有贞很是精通,国政之看法,徐有贞也能侃侃道来,但他并不乐意给朱见深说这些他不爱听的。

徐有贞最爱说的就是古来的贤明君王,还有他们身边的贤臣。

以古喻今。

像是汉高祖刘邦与萧何,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朱见深与徐有贞……

他们说的君主,朱见深不敢硬攀,但听着徐有贞的口气,却是实打实的想当萧何,魏征这种贤臣。

这让朱见深听的那是模模糊糊,脑袋发热。

而朱见深也曾询问过徐有贞的看家本领,天象之术,对星星的定论之法。

但一直对天象之说颇有研究的徐有贞却拒绝跟朱见深讨论这个问题。

并说了一句让朱见深高看他一眼的话。

“陛下乃九州之主,大明天子,现在年幼,应专心学习,勤国辅政之道,天象之术乃小道儿,不能耽误陛下的学业。”

实际上,若是徐有贞在天象之术上,加以精彩讲述,还真的可能笼络住一个八岁的“孩子”,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也可以看出徐有贞也是盗亦有道,不算什么坏人,只能算是小人。

自此之后,朱见深对徐有贞的想法也改变了一些,这家伙能处……

第84章 君臣对

这几日的徐有贞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在京师之中风光无限。

虽然自己没有捞上一个帝师的名号,但那都是虚的,虚名老徐不在乎,这些时日自己可真是好好的当了一把陛下的老师。

而徐有贞与小皇帝的关系好,也影响了朝堂之上的风向。

很多人都开始靠近了徐有贞。

都察院是重灾区。

杨善在都察院这么多年,明面上的老大,但现在却不如现在徐有贞来的风光,都成了都察院的标杆了。

徐府。

徐有贞坐在上位,下面坐着六七名都察院的御史们。

“徐都御史,这辽东战事一开,陛下一定很是高兴啊。”御史柳文轻笑着说道。

徐有贞点了点头说道:“陛下心系百姓,是大明的福分,也是诸位的福分,本官虽经常出入乾清宫面圣,但至今为止,还是觉得陛下真是上天赐给我们大明的英武之主,虽是年幼,但对经书,古史皆有不同之看法,有些观念说出来,我徐有贞也是自叹不如。”

当然徐有贞说的这些话,一半真,一半假,大多数都是徐有贞自己自说自话,朱见深只是提问,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

“就是,就是,陛下刚满两岁的时候,就帮助于太保促成了抚恤改制,又为战死的将士们立碑颂功,却是有一颗悲天悯人的仁君之心,据本官打听啊,现在户部的闵元这么多年了,都忘不了六年前太和殿一事,现在还在自责自己是个守财奴,伤了天子的仁爱之心啊。”

“各司其职罢了,当年的闵侍郎也没有错吗,过段时间,本官也去劝劝他,看开一些,也就好了。”徐有贞轻笑着说道。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在徐有贞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现在气色都好多了。

“徐都御史,下官可是听说了,杨都御史已经请辞还乡了,你看,杨都御史被陛下批准后,您是不是能上一个台阶啊。”

“对啊,我也听说了,李辅臣要廷推入阁人员,若是徐都御史能够掌握都察院,这个入阁的事情,下官看来就是十之八九了。”

“徐都御史,陛下虽然对这些事情了解不多,可你也能在面圣的时候提一提,弄不好就上去了呢。”

御史们开始七嘴八舌起来了。

这些御史们说的,徐有贞自己又岂能不知,当下摆了摆手说道:“朝廷选拔廷推自有章程,这些小事不值得麻烦陛下。”

不是徐有贞不想争取,他早就通过关系,知道这次廷推内定了兵部尚书王文,吏部左侍郎商辂入阁,即便自己再进一步,这一次也进不了内阁。

“徐都御史真是高风亮节啊。”

“太过可惜了,若是徐都御史能够入阁,也能帮助于太保共同治理这大明江山,到时候陛下亲政,百姓安居,朝堂未定,一幅盛世之局面。”

对于这些人的吹捧,徐有贞当然不放在心上,在他面前溜须拍马,不都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吗?

拍马屁,说好听的话,我徐有贞若称大明朝第二,哪个敢称第一。

虽然徐有贞乐于此道,但在历史上也确实有本事。

”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天象方术之术,无不深究。”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就算徐有贞不当官,走江湖给人家算命也能有一番成就。

而水利,地理这方面,徐有贞也是证明了自己。

成化四年的时候,治理黄河水患,那可是相当专业。

自正统十三年开始,山东境内的章丘水患就一直治理不好,徐有贞去了之后,只用了一年不到就搞定了。

“置水门,开支河,俊运河”

徐有贞也可以说成为了治理水患的的一名能臣,也造福过周边的百姓。

徐有贞正笑着的时候。

下人来报:“大人,宫里面来人让你入宫。”

徐有贞点了点头,而后站起身道:“陛下召我入宫,本官就先失陪了,改日有了时间,大家再来一叙。”

徐有贞一站起来,御史们也全都站了起来,又是一阵寒暄吹捧。

首节 上一节 65/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