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94节

对于国书上所说的安宁道,平安道于谦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与大明的辽东一样,都是女真人混居之地,地广人稀。

也就是看到这封国书后,于谦才知道,石亨率军清剿女真人,闹得已是有些过火。

正当于谦沉思之时,李贤走了进来。

“于太保,何事?“

于谦轻叹口气说道:“李辅臣,来看看。”

说着拿起了石亨孙祥二人签好字的国书递给了李贤。

李贤心有疑惑,接过国书后,仔细看了起来,如于谦一样,他也是有些惊讶。

“有趣啊,有趣。看来陛下与徐有贞在乾清宫聊了什么事情,本官算是知道了。”李贤笑着说道,将国书重新放在了桌子上,而后径直的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怎么看?”于谦问道。

“好事,是好事,可就是有些奇怪?”

“怎么说?”

“我曾与已去世的胡尚书聊过天下万国之地势,他曾对我说,这安宁道,平安道两地,如同我汉家王朝的燕云十六州,这可是朝鲜防备我大明的天然屏障,在两地之中还有诸多天然的草场,少了他,朝鲜所产出的马匹就要少了将近四成。”

“虽然现在看起来,居住的朝鲜人没有女真人多,可对朝鲜依然很是重要,那个首阳君我曾见过,言行举止,不像鲁莽之人,怎会如此轻易的就献给大明呢,这也是我奇怪的地方。”

于谦听完之后,冷笑一声。

“这个首阳君,本官与其聊过,此人野心极大,曾意指王位,我看啊,徐有贞就是拿捏到了他的痛处,才促使朝鲜献土。”

“现在孙巡抚,武阳候已经先斩后奏,看来,也是徐有贞的功劳啊。”

“起初我也在奇怪,为何孙祥也会在朝鲜,现在也明白了,肯定是陛下授意孙祥去的。”于谦叹口气后轻声说道。

“于太保觉得我们该怎样对待这两封国书。”

“还要看陛下的圣意。”

“若是陛下对此没有其他的看法,让让于太保你全权做主呢。”李贤接着追问道。

听完李贤的话,于谦稍稍愣神,而后细想一番后说道:“既献之,当收之。”

”哈哈哈,于太保啊,这才是你吗?”李贤轻笑着说道,而后忽然脸色一正:“朝鲜虽是属国,事事听从大明的命令行事,但大明手中也要有能够一击必中的优势,得到这两块地方后,朝鲜会更加听命的。”

“李辅臣,你不是中庸之道吗,怎么现在也是这般激进。”

李贤深深叹口气而后说道:“难道于太保不想帮助陛下,重现大明之辉煌吗?”

于谦看着李贤并没有说话,只是略略沉思。

“这些年,我们都一直看着呢,宣德三年,大明撤销交趾布政史司,放弃了安南,宣德五年,大明又将开平卫内迁,导致大明北方的防御空间大大内缩,太上皇在位时,又先后数次大败,这些你我二人都是见证者。”

“放弃交趾布政史司的时候,我刚刚中举,那个时候的我们还很年轻,也想过帮助大明改变这个颓势,当时一腔热血,却无能力。”

可现在我们有能力了,却再也没有当初的雄心,我们考虑的也多了,打输了怎么办,财政怎么办,所有的怎么办,只能让你我二人永远被固定在一个地方,不愿意踏足向前,因为我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就永远都不会有错,你于谦官封太师,恩宠万代,我李贤,也能位居人臣,死了之后,也会被陛下恩待,可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为人臣子者,难道不应该以社稷为上,自身次之吗?”

“就是因为这种种,我们忘了当初的热枕了,于太保,现在的你是不是跟六年前的你已经判若两人了。”

于谦稍稍有些转不过神来,大明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正能量了,前些时日,不到九岁的陛下给自己做了思想工作,自己还没有彻底消化呢。

李贤又来了。

同样的配方,同样的热情,同样的效果。

他看向李贤。

“我早就发现自己已不是六年前的自己了。”

李贤轻笑两声。

“一扫大明往昔之尘埃,是你我二人应该履行的责任,我们没有办法逃避,现在陛下多智聪慧,拥有分辨是非之能力,实在是大明之幸,有些时候,我也不由想着,难道徐有贞所说得天象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他真正看出来了,陛下是上天恩赐给大明得中兴之君。”李贤说完后,眼含热泪,便端起桌子上得茶杯。

“茶水已经凉了,但大明的热血不该凉。”

说完之后,李贤眼神坚定,将其一饮而尽,想要用自己那刚刚燃起的热血将这杯凉茶捂热……

他在书上看过大明的辉煌,太祖皇帝驱除鞑虏,重振汉人江山。

你们这些蒙古人不是扬着马鞭,牧马长江黄河吗,你们不是指着我们的孩子,说这是软弱不堪的南人吗,你们不曾经让我们最为高傲的民族连名字都不配拥有吗?

最终,我们还是战胜了你们,我们还是生活在这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上,我们还是证明了自己。

大明生的光荣,不应该在辉煌过后,迎来疲软,他应该一直迸发着向前向上的力量,他应该让百姓们生活的更加富足,他应该让汉民族更加强大……

这些辉煌,年轻时候的李贤心驰神往,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陪在太祖皇帝的身边,为民族而战,也没有福分,在太宗皇帝一朝中奉献自己的力量,他向往,但却没有在那个辉煌的时期,留下自己的身影。

既然历史中没有李贤的影子,那李贤便用余生帮助陛下再造一个大大的盛世,止住大明朝的颓废之势,让大明真正意义上的中兴,也让自己成为后世中兴之臣的典范。

听完李贤的话后,于谦目光深邃,他站起身说道:“面圣吧,不能让陛下只重用徐有贞。”

听完于谦的话后,李贤苦笑一声,自己好不容易给哄起来的气氛,一下子就没了。

这自视甚高的于太保啊,还是看不上徐有贞啊。

不一会儿,两封国书就摆在了朱见深的御案之上。

由张保念完后,朱见深便看向了下首的李贤跟于谦,开口说道:“这朝鲜是怎么回事,他们不是在闹乱子吗,怎么徐都御史过去后,就吵吵嚷嚷着献土呢,于太保,李辅臣,你们二人给朕讲一讲吧。”

朱见深一无所知的模样,让于谦与李贤二人对视了一眼。

这不是你一手策划的吗,怎么不认账……

不过皇帝不认账,大臣们就要认。

李贤开口说道:“陛下,这两地乃是朝鲜的屏障,又生活着数万的女真人,孙巡抚,武阳候二人为贯彻改土为流之国策,便进入这两个地方清剿女真人。”

“女真族群也是朝鲜的顽疾,深受其害,便想让大明伸以援手,将此两地交给大明,也是为了能够为朝鲜百姓解决女真之祸端,对朝鲜藩属国施加恩德。”

朱见深听完之后,觉得很有道理,笑着说道:“既然是对朝鲜藩属国有利,那我大明应该收下朝鲜所献的土地,不过,于太保的意见如何?”

“微臣认为可将两块土地收纳,为朝鲜国布下恩惠,也让改土归流能够彻底推行成功。”

于谦的话倒是让朱见深有些意外。

难道是自己的一席话有作用了,让于太保不再保守…………

第118章 献土国书5

虽是好奇,但朱见深脸色并无任何变化,他笑着说道:“既然于太保认为可以,那便由内阁发官文推送各衙门,等到明日朝会上议论一番。”

“是陛下。”

说完之后,二人便退出了乾清宫。

等到两人走后,朱见深才缓声说道:“朕的老师,变了吗?”

“陛下,您跟于太保说的,可都进了他的心里面了,于太保也是想要好好的辅佐陛下啊。”张保在一旁赶忙接上了话。

朱见深轻笑一番,而后又看向了御案之上被石亨,孙祥签字的国书。

“这武阳侯的字可是真的丑。”

石亨能干,朱见深知道,可却不知道他会那么能干。

朱见深本以为辽东要打两三年,明军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剿灭女真人的星星之火。

可现在的情况是,准备了小半年,就打了大半年,已经控制住了局势,并且辽东边军并无伤筋动骨,而是越战越勇。

现在到了朝鲜境内,也可以让徐有贞借机发挥。

朱见深当然清楚,能够这么快的镇压住女真族群,最大的原因就是,石亨够狠。

辽东送来的官文兵文不会去说,明军如何欺压女真族人,只会说诛杀了多少反抗明军的女真人,

在朱见深看来,成化六年,石亨可当第一武将也。

“武人吗,字丑一点也不打紧,能替陛下打胜仗就行了。”

朱见深点了点头。

石亨吃了阳和之败后,确实有些改变,不过这样也好,自己亲政之后,趁着石亨还能再打几年,让他好好的伺候一下安南的那群不服王化的野人。

让石亨出去打蒙古人,朱见深有点虚,但去安南可以,打一些数万人的战争,杀了人,放个火,欺负欺负反抗人的家属,让他们胆怯,让他们见到大明的旗帜就吓破胆,这个,石亨做起来可是手到擒来。

即便自己心里面喜欢石亨,但也不愿意让他常年在自己身边呆着,这都成了梦魇了。

丛林作战,根本就不利于大规模的军团作战,可石亨敢让安南沦为一片焦土,我大明得不到的东西,就毁了。

“张大伴,拟写两份圣旨,发往辽东,一份是嘉奖孙祥,核心意思是,忠君体国,代朕巡守辽东,亲临一线,乃大明文官之典范,朕心甚慰。”

“第二份圣旨是嘉奖武阳候石亨,石亨为国征战,劳苦功高,然兵家之事,诡异莫测,需小心谨慎为之,辽东之战,朝堂武将为之一振,一扫阳和之耻,虽军务繁重,日理万机,也要抽出时间好好的练一练字,朕要见到他亲手写的奏章。”

“是,陛下。”张保赶忙应声道。

朱见深说完之后,便闭上了眼睛,他知道内阁推送的官文一旦到了京师各部衙,立即就会有反对的奏章递送上来。

果不其然,到了傍晚,内阁便送来了一堆奏章,几乎在京为官者,有资格直接上奏者,都将自己的想法写于奏疏之上。

反对的人多了,李贤便也纠结了支持的人纷纷上奏,造势。

朱见深让张保做了一个详细的划分。

反对者。

兵部尚书,内阁辅臣王文。

吏部尚书,内阁辅臣商辂。

首节 上一节 94/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