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朱厚照:朕的庙号最次也得是圣宗

朱厚照:朕的庙号最次也得是圣宗 第451节

皇帝的权威,彻底步入大明初年,权势比太祖都更甚几分。

至少太祖没有完全把控经济。

而皇帝是大包大揽了,全部都捏在手中。

督察、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立法没有一个逃脱其手的。

至少现在来看,内阁插手不了税务、经济。

兵部管不了镇国府。

人事明面在内阁手中,可是吏部升迁流程,需要同时受到都察院、东厂、锦衣卫三方出具考核单的共同影响。

本质上吏部升迁这一块,还是捏在了皇帝手中。

廷推就是个屁。

也不知道多久没有廷推了,大多数时候政务都是内阁写个条陈,发司礼监披红,皇帝审阅,合格之后盖印解决问题。

更多的时候皇帝主要精力放在镇国府的军事、立法复核、地方经济、央行金融和工农国营企业规划上面。

行政这一块,自从将一些内容制度化之后,上下的行政效率急速提高,所有官员都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变成了大明这台行政机器的一颗齿轮,官场风气,已经开始渐渐透露出,追求病态的效率

之中。

还未离开大殿,就有人开始与隔壁部门的官员,协调接下来的政务取舍,一路走下来,杨廷和他们已经收到了通政司送来的二十本司礼监披红过的章程。

回到内阁。

章程一展,已经确定可以推行的内容,内阁开始草拟令旨,然后发承敕监。

承敕监确定没有问题之后,转发行人司。

行人司通传九部以及所有衙门。

也就是说,最近一次的行政体系调整之后。

司礼监的权责恢复大半,承敕监承担了原来六科的复核批驳的权利,行人司主要负责传达旨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秘书衙门。

但不同的是,承敕监下辖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若干。

也就是之前被朱厚照调走,不增设的给事中回来了,只是权责和以前是一样不假,但他们的权利在承敕监内部,被中书科给分走大量权利。

首先,之前的六科给事中,拥有是弹劾的言官权利,现在变成了承敕监下属的一员,增补至九科,分别对应九部。

然后,九科给事中需要与中书舍人搭档。

给事中负责复核,中书舍人负责驳斥或写旨意,然后承敕郎负责梳理各科建议,汇总发皇帝。

也就是说,承敕监是皇帝的第三耳目,与司礼监一左一右,同时对内阁进行钳制。

并且,给事中丧失弹劾权利,变成了内阁秘书职能,负责协助内阁处理各科业务,所以给事中皇帝给正八品,左右给事中给从八品,下属还有给事中经理(正九品)、给事中掌书(从九品),给事中经理对应诸部各司业务,给事中掌书负责誊写文件、处理文案、提出建议等等工作。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事中和中书科都要受只差半级的承敕监督管,人事任命不在吏部手中,而是皇帝直发,承敕郎负责征调,然后吏部登记一下,就完事了。

这就等于皇帝可以直接利用司礼监向中书科下圣旨,让给事中主要对付内阁,然后承敕监同时对两者进行压制。

事实上控制行政动向,必要时候升级承敕监,引入议院制,直接将内阁变成党争所在,皇权左右操弄,大权就能延缓旁落。

总之,驳斥权责落在中书科之后。

中书科等于要同时接受司礼监和内阁给事中发来的旨意。

不管是司礼监所在内廷,还是内阁所在外廷,最后所有业务,都要落在中书科手中。

拟旨让中书科发,就等于直接绕过内阁,对外宣布皇帝的旨意。

以上这只是一级保险栓,二级就是扩张承敕监变成议院制度,三级就是直接君主立宪了。

当然,为了防止引起反弹,非必要自然不会使用它。

总之呢,内阁是加强了,但朱厚照也针对性的安排了好几重保险。

倘若内阁和给事中合流,那还有中书科在针对反驳。

倘若内阁彻底并掉了给事中和中书科,那皇帝能用司礼监压制内阁,用承敕监压住给事中和中书舍人他们。

当然,想要兼并也不容易。

因为承敕监内部的权利结构,也注定了他们拥有取代内阁行政的能力。

也就是说,承敕监和内阁理论上是可以直接平行替换的。

所以朱厚照增强承敕监权责的同时,便下旨,从非内阁体系的九部衙门之外调人补承敕监。

税务总局、太常寺、太仆寺、镇国府、都察院、东厂、锦衣卫等等。

本质上,承敕监做内阁秘书,但背后是其他游离于行政部门的派系聚集之地,一群黑手在其中混着,内阁九部不好干活,就别怪他们转头通报,然后升迁回到原部门提品了。

毕竟承敕监的老大承敕郎,原来才从七品,现在只是被朱厚照升到六品,并非高级官员。

所以入承敕监的,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各家镀金或者看好的接班人,未来扛把子。

总之呢,新的权利框架已经确定,经过五年的修修改改,朱厚照算是完成了中枢五权分立。

都察院(督察)——内阁九部诸衙门(行政)——镇国府(军事)——皇家银行(财政金融)——大理寺(立法)。

然后每一条线往下延展,就能相互制衡,当然只要有一个威望足够的皇帝,也能利用威望,快速统合,各司其职,尽快推行各项业务。

条条框框细化的代价,自然是官员增多,府库空虚。

内阁这边消停了没几天,吏部找户部发函,要求他们支付这个月中枢的俸禄,以及提调下半年各地官员支出。

石珤看着内阁审批的官员名录和申请的资金,沉默了好一阵后对内阁五个阁老说:“这个数字,太多了!户部的库藏,根本不够。”

“怎么会不够?”毛纪闻言皱眉,“今年年初,我们审计的时候,户部库藏的金券,应该还有六百万元,怎么可能不够?”

“六百万?哪里来的六百万?工部不要钱?刑部不要钱?大理寺修的法典不要钱?还是说翰林院最近整备的书都不要钱?就连最近刚开的警部,都是从户部支用俸禄的。六百万,现在就剩下五十万了。”

石珤气急,怎么搞的好像他能生钱一样!

六百万金券,放在过去,那是多少银子?

六千万两啊!

结果开春没多久,夏税还见不到,钱花完了!

第542章 你这人!无良!

“五十万够了呀。”梁储一听,抬起头说:“今年吏部支用的半年俸禄,就四十万元而已。”

“就四十万元而已!!!”石珤声调扬起,“梁阁老,四十万元,那可是四百万两,不,现在应天府的金券与白银比价,已经到了一比十二,四十万就是四百八十万两银子!”

“银子又不能流通,不值钱很正常。”梁储摇了摇头,“四十万元,折出去,没几个钱,别这么小气。”

“什么叫小气!现在钱支出去了,那万一有个天灾人祸怎么办?陛下最近对西南用兵了,光是改土归流之后,扩张出去的衙门,就是多少?

贵州建省,下辖贵阳府、遵义府、毕节府、铜仁府、安顺府、黎平府、都均府、普安府、水西州、平越州、黔西州、安龙州,八府四州之地。

南边广西建省,南迁治所到邕宁。下辖南宁府、崇左府、百色府、河池府、桂林府、柳州府、梧州府、玉林府、浔州府(今贵港)、钦州府、新滨州(今来宾)、大化州、合山州,十府三州之地。

最后是云南,昆明府、姚安府、曲靖府、昭通府、永昌府、丽江府、大理府、文山府、楚雄府、元江府、瑞丽府、开远府(今红河自治州)、顺宁州、车里州、新化州、普洱州、保山州、临沧州、富宁州、建水州、弥勒州(今泸西)、德宏州,十二府十州。

然后还有三宣六慰,陛下那边还在考虑要不要改建都司。

宣慰司变成都司,那就是要花大力气去治理的。

更何况,除了西南三省,四川行都司最近扩张出去了。

增设:康定府、凉山府、甘孜府、松潘府(今阿坝自治州)、汶川州、德格州(下辖德格、江达、白玉三县),甘洛州(下辖甘洛、汉源、越西三县)、金川州(下辖金川县、小金县、宏愿县即今马尔康市)。

然后绵州升为绵阳府,眉州升眉山府,雅州升雅安府。

现在四川一省,足有十八府四州之地,总人口高达一千七百八十六万!结果这么多的人口,四川赋税不够用,还要从朝中提请赋税减免。”

一说到这里,石珤那叫一个气啊!

自从皇帝摊丁入亩之后,四川那么多的人口,却只有一点点丁税,毕竟朱厚照摊的的丁口赋,税赋在这个时代是分开收的。

而现在的丁税,被朱厚照大笔一甩,变成了城市人头税,意思就是居住在城市内,没有参与工作和农业生产的人才要征收。

如果有工作,这项税其实是公司在负担,也就是——保险。

如果没工作,那就要自己负责,朱厚照好歹是个资本家,自己以前就饱受收割,自然懂得里头门道,也不取消。

毕竟他需要人口去边疆开发,没有工作还需要负担丁口税,就能逼着城市人口外流出去,算是变相引导。

总之,一千七百多万人口,石珤只能看到四川送上来的账目,按照丁壮四成来算,也能收七百一十四万人的丁口税。

但摊丁入亩之后,土地折成丁口税的总价值,差不多只有原来四百万多人的赋税,剩的全部没了。

凭空少了三百多万,导致四川现在赋税压根扛不住四川行都司的开拓花销,还需要中枢调拨资金去补充。

“那确实很伤。”毛纪闻言也有点感慨,“陛下是实行仁政了,但四川的税赋扛不住,确实不该如此。”

“堂堂天府之地,居然沦落到需要朝廷支持拓边,不该啊!”就连蒋冕也觉得可怕。

“那四川的商税呢?”杨廷和皱眉,叫人调来去年四川的商税卷宗,打开一看:“嗯……原来如此,四川绝大部分商税是盐税,但西南大乱,盐商也卖不了盐。”

“???”

石珤皱眉凑上来,看了一下卷宗之后说:“因为西南大乱,所以四川的盐税收不上来?”

“嗯,四川的盐业已经改制,叙州府富顺县的盐业公司主要在镇国府的掌控之中,改制之后,四川盐业公司,每年是要给四川布政司的户厅上税一百万元。

去年之上税了五十万元,剩下五十万就是因为滇黔桂三省大乱,导致商队和三省客商不敢来购买,进而导致五十万盐税的额度凑不上来。

首节 上一节 451/4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开局挟持李二,震惊天下!

下一篇:开局拯救貂蝉何太后,三国大奸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