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五年县令,亿斤粮震惊李世民

五年县令,亿斤粮震惊李世民 第220节

两人恭敬行礼。

新一年过去,两人没有多少变化。

“去会议室吧。”

方源微微点头道。

同时让人叫张三和七曹参军。

很快,众人就围坐在会议室开会。

“除了七曹参军,包括本官在内,都是辽州的新人。”

“俗话说新年新气象,本官希望贞观三年的辽州会有新的变化出现。”

方源缓缓道。

开场白后,张三等人纷纷鼓掌。

苏琛等人不明所以,但也学着张三等人纷纷鼓掌。

这是方源的一种关于会议上的新改变,保持热烈的掌声。

之前的会议都是一言堂,方源说话他们听和记,几乎没有发言。

这使得会议很沉默和压抑,不是方源想要的样子,于是加上鼓掌。

“这次会议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各大工厂在辽州的第一批货即将完工,各县至少要负责完好将其运输到州城和各县城出售。”

“本官的意思是,各县城之间要有一条水泥路通往州城,各县城与县城之间要有一条水泥路相互通往。”

方源缓缓道。

话音未落,周凯乐等人就面露难色。

“本官知道这里面不容易,还要涉及修路钱财的事。”

“但是难才有挑战性,并且修通水泥路可以促进各县之间的交流,货物出售能提高当地的财政,这些都是诸位的政绩。”

方源缓缓道。

将其中的好处也告知。

“刺史大人,下官非常愿意修建水泥路。”

“但平城县到辽州城太远,平城县的财政支撑不起来啊。”

孙泰河面露难色道。

他曾负责家族瓷器生意,知道好路对于瓷器生意多么重要。

但是修建水泥路贵啊,家里不可能免费资助,县府也没有这么多钱,只能是有心无力。

一旁的周凯乐深以为然点头,也是因为没钱,要不然他必定是辽州三县中第一个修建水泥路的县。

“本官想到这一点,故而本官出面与水泥厂商议,各县以县府的名义出钱,钱分批少数给,分多少批到时候再商议,诸位以为呢?”

方源想到了这一点。

甚至还想到贷款修路的。

但可惜,钱庄现在还没有出现。

不过这个方法跟贷款修路也没差多少。

“如果是这样的话,下官愿意全力修路。”

孙泰河沉吟片刻,沉声道。

他家曾是在平城县做生意的,知道生意向外开拓的困难。

但如果水泥路出现,从此辽州一城三县都能够出售,市场范围大大提升,地方税收也会大大提高,而且还能引入其他商队等等。

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孙泰河觉得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且是以县府的名义,不是以个人的名义,欠钱也是县府欠钱,不是自己欠钱,完全没有问题。

“下官也愿意全力修路!”

周凯乐恭声道。

他是第一个提出修路的。

现在有方式支持修路,他义不容辞。

方源满意点点头,最终看向辽山县县令苏琛。

“刺史大人,辽山县正在修路啊。”

苏琛不解道。

他其实已经提前几天到辽山县。

以便能尽可能了解手中的工作,也知道水泥路正在修建。

“前任县令只给了五成定金,而且也只有一条通往辽州城。”

方源提醒道。

“刺史大人您放心,剩下的五成县府一定补上,也愿意全力修路。”

苏琛一听,立即拍着胸脯保证道。

“诸位尽管放心,修路前期难,后期将是妥妥的政绩。”

“本官等时机成熟,会推广人才引进计划,让更多的人流进辽州一城三县。”

“诸位好好干,三年之后如果政绩还没有丰收,本官会向吏部反应留任诸位一两年收到果实再调任!”

方源沉声道。

给周凯乐等人画饼。

“刺史大人睿智!”

周凯乐等人先是一愣,随即激动纷纷拍马屁。

做官就是为了政绩,能拿政绩,他们能拿命去拼搏。

“第一点就先暂且这样,有问题的可以找长史张三询问。”

“接下来我们聊聊第二点,关于朝廷要地方普及科举一事,三位怎么看?可以畅所欲言。”

方源进入第二个讨论环节。

他想听听这几个县令的想法。

如此能大概知道推行科举的难度。

“刺史大人,下官以为要尽力普及科举一事,尽可能让更多的百姓知道朝廷推行科举一事,让百姓清楚认识到,朝廷很重视科举。”

周凯乐是第一个表达意见的。

他自认出身最差,也明白出身差想要站起来不容易。

虽说科举不是为普遍百姓设立的,但是却给没有家族依靠的人机会。

方源微微颔首,没有表达意见,目光扫向苏琛和孙泰河。

“刺史大人,下官以为做做样子就行了。”

“我们现在要修路,又要负责各个工厂货物运输出售的问题,而且很快春耕就来,没有那个时间和人力推广啊。”

孙泰河沉吟片刻,正色道。

既然方源说可以畅所欲言,那就是什么话都可以说。

这个时候如果不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确定下来再乱搞就可能会被盯上。

孙泰河虽然第一次做官,但是以前的从商经历也让他得到了不少有用的经验。

方源同样微微颔首,也是没有发表意见,最后看向苏琛。

“刺史大人,下官以为孙县令所言极是。”

“而且还有一点,我们推行科举的话,可能会有不少世家不满而阻止。”

苏琛讪讪道。

提到世家,他担心方源不满。

毕竟从他得知的情况来说,世家都看不起方源。

“不错,你们的想法都有理有据。”

“但本官认为,普及科举势在必行,并且要按照朝廷的意思推行到乡里,尽可能让每个百姓都知道。”

方源缓缓道。

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谨遵刺史大人令!”

三人相视一眼,神色各异行礼。

“科普科举此事如果有意见可以现在说。”

首节 上一节 220/5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藏私房钱,被小兕子曝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