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09节

从凯旋归朝算起,到现在过去了五天时间,王洽这帮军机大臣,明显变得憔悴许多,需要他们办的差事太多了。

这期间面对各种问题,崇祯皇帝都采取一种策略,他不问过程,只要结果,交代下来的事情,必须要尽快办好。

幸好当前军机处这边,所做的一系列事情,都是围绕‘战胜建虏’这一核心展开,并未涉及到其他,有这样的大义握在手里,不然就依着外朝那帮大臣的性格,定然是会闹出各种事情的。

“进度推进的不错,但还是要抓紧时间。”在温体仁汇报完情况后,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神情淡然道:“朕还是先前说的那句话,有功就要赏,有过就要罚。”

“倘若国朝连这一根本都做不好,那以后再遇到任何危机,又何以叫我大明的官员、将领,以及众多的健儿,主动站出来替国朝分忧呢?

这几日,内阁那边也汇总了一些奏疏,呈递到朕这边了,也是受一些事情的影响,朝堂上生出些风波,所以近期朕要召开一次大朝议。

在此之前,朕交代给你们的差事,都必须要办好,绝不能出现任何差池,都听明白了没有?”

作为日后总揽大明军事的权力机构,制衡内阁的存在,崇祯皇帝就是想通过这种人为的‘高压’策略,来叫王洽这些军机大臣,渐渐适应所处的环境,使得他们没有心思去想,等评功授赏、善后一事结束后,天子是否要罢黜掉军机处。

其实在这个时候,朝堂上的不少大臣,都在私底下达成了共识,等所谓评功授赏、善后一事结束,他们便向崇祯皇帝呈递奏疏,规劝天子裁撤军机处,毕竟大明在此之前,从没有这样的先例。

倘若军机处一直存在的话,那置内阁于何地,置兵部于何地,关键这军机处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

明眼人都能瞧出来,天子对军机处是极为青睐的,不去文华殿那边理政,却日日待在军机处这边。

只是这些大臣哪里知道,崇祯皇帝已为常设军机处,想好了相应的名义,准备在大朝议时摊牌。

看着离去的王洽、李邦华等人,崇祯皇帝的心情不错,通过军机处这一机构,在凯旋归朝的这几日,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像孙承宗、卢象升等任命一事,九门提督衙署驻地一事,京城守备职权分离一事等,都已得到相应的明确。

身为大明的天子,勤政克己的确是要有,毕竟面对上下摆烂的局面,自己也跟着摆烂的话,那大明就彻底没救了。

但光自己勤政克己不行,要笼络一批务实的朝臣,聚在军机处这边,帮自己多分担些压力才成。

以后大明治下的军事方面,将交由军机处这边全权负责,涉及到与内阁、六部等衙署的交涉,将有那些军机大臣负责。

同时借此后要开展的袁崇焕一案,崇祯皇帝要趁势整肃下内阁,达到制衡朝堂的政治目的。

频繁罢免内阁大臣,这种损害天子威仪、影响朝局安稳的操作,是绝不能做出来的。

按照崇祯皇帝的政治构想,军机处、内阁当并立,各自分管一摊子,相互间碰撞,相互间摩擦,他这个大明天子居中制衡即可。

王德化手捧奏疏,快步走进公事房,对崇祯皇帝拱手道:“皇爷,王太监派人呈递奏疏了。”

这王承恩的效率够高的,朕果真没看错他。

听到王德化所讲,崇祯皇帝心里暗暗道,应该是顺天府治下的皇庄,取得了一些大的进展。

毕竟内廷名下皇庄,遍布在北直隶治下八府,这次西厂、内厂的联合行动,想要圆满落下帷幕,没有几个月的光景,只怕是办不好的。

“呈上来吧。”

在崇祯皇帝的示意下,王德化递上所拿奏疏,其心里却暗暗揣摩起来,不过仅仅是过了片刻,看到奏疏里内容的崇祯皇帝,却怒了。

“砰!”

奏疏被崇祯皇帝狠狠摔在龙案上,这叫王德化心生惧意,顺势就跪倒在地上,以为自己犯下了什么大错。

“好啊,在朕眼皮子底下,一个个都敢做的这么过分,硕鼠,真是一帮硕鼠啊。”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神情冷厉,难掩心中杀意,沉声喝道:“侵占皇庄田亩,侵吞子粒银,这帮家贼真是无法无天了。

即刻传朕口谕,给王承恩、方正化说,这次内厂、西厂的行动,不管涉及到谁,全都给朕抓起来。”

“……”

跪倒在地上的王德化,这一刻彻底震惊了,没想到在他们不知情的时候,皇爷竟创办了大内行厂、西辑事厂,而王承恩他们离京,竟是去查办皇庄一事了。

对神情震惊的王德化,心里在想些什么,崇祯皇帝并没有理会,此时的他,心思全在王承恩所呈那封奏疏上。

仅仅是顺天府治下的皇庄,才刚起了个头,就缉拿了十几名管庄太监,初步审查出七十多万两银子,万余亩的良田,这顺天府治下皇庄,要都筛查一遍,又将会有多少落网的管庄太监?

再联想到内廷名下皇庄,散布在北直隶治下八府,崇祯皇帝甚至都能想象到,等这次内厂、西厂的联合行动,到了结束的时候,从那些落网的管庄太监身上,将查抄出怎样惊人的银子,还有他们名下的田产等各项产业……

不过对上下摆烂的大明来讲,像这样的一种情况,那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官员贪污腐败,宦官同样也贪污腐败,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分批杀!

第173章 圣意难猜

崇祯皇帝清楚大明的赋税征收,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比之要更为可怕的,却是上下其手的贪腐情况。

朝廷调拨的军饷,赈灾用的银子,各种名目的开支,经过层层盘剥后,能落到实处的也寥寥无几了。

‘收’这一项,想短期内就见到显著成效,这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吏治不清,就无法解决实际。

为此崇祯皇帝的解决办法,是准备等朝局明朗后,借袁崇焕一案,将户部尚书毕自严补进内阁,叫他来专办户部事,主抓大明财政。

尽管毕自严也算东林党一派,然做事风格是务实的,叫他做擅长的领域,能给自己减轻不少压力。

对待东林党,不能一竿子打死,像那些务虚、打嘴炮、整日权谋算计不断的,要坚决的打倒。

而毕自严这些务实的,能调教的,要树在相应的位置,通过相应的事件敲打,吸纳他们成为帝党。

毕自严的才能,要多多压榨,要重用,有他在前面顶着,出现任何的问题,他这个大明天子,也能掌握一定的主动权,不至于太过于被动。

通过当前所掌握的情况,崇祯皇帝要尽量避免一件事情,那便是自己亲自下场,去跟朝中那些大臣博弈,这太有损天子威仪,也会叫自己处在极为被动的境遇下。

拿内廷名下皇庄开刀,就是着手解决‘支’这一项,所形成的潜规则的第一步,通过这次行动,培养一批专业的抄家队伍,以此震慑大明官场的贪官污吏,并通过相应的措施,一步步形成肃贪的风向,若是操作得当的话,崇祯皇帝将会占据极其有利的政治优势。

“和仲兄,你听说了没有?”

忙完手头差事的李邦华,情绪复杂的来到王洽这边,开门见山道:“陛下身边的王承恩、方正化二人,先前领着大批内廷宦官离京,其实是奉了陛下的口谕,去查办内廷名下皇庄。”

“竟有这等事?”

忙的昏天黑地的王洽,骤然听闻此言,脸色微变道:“孟暗兄,你这消息,是从哪里得来的?可靠吗?

若真是这样的话,这对我大明来讲,是件天大的好事啊,先前内廷这边,势头过盛,陛下……”

“和仲兄,事情哪里有你所想的那般简单啊。”

李邦华轻叹一声,眉头紧蹙道:“你可知道,那王承恩、李邦华所领内廷宦官,是出自哪里吗?”

“嗯?”

王洽迷惑了,内廷宦官,不是出自内廷,又出自什么地方?

李邦华见状,走上前低声道:“据我所知道的消息,陛下凯旋归朝没多久,便召见王承恩、方正化二人,还设了大内行厂和西辑事厂。

这次查办内廷名下皇庄,那些出动的内廷宦官,皆是内厂、西厂名下的……”

“陛下怎能这般行事啊。”

王洽脸色大变,脱口而出道:“内廷这边,本就有了东厂,现在又多了内厂和西厂,那国朝……”

“和仲兄慎言啊!”

见王洽这般激动,李邦华忙上前劝道:“这话若传到陛下那边,你我都有大麻烦,尤其是当前的朝局下,有些话绝不能乱讲。”

自建虏进犯大明一事出现,被选进这特设的军机处,后随驾出征的这段时间,李邦华算是见识到天子的手段,还有那深不见底的城府,天子的这种前后差别,时常叫李邦华感到心悸。

在袁崇焕被扣押在诏狱,满朝文武都盯在这边时,天子不声不吭的另辟蹊径,创设大内行厂、西辑事厂,命他信赖的王承恩、方正化,将刀砍向了内廷名下的皇庄。

若是没有内厂和西厂的话,李邦华知晓此事后,那肯定是很高兴的,毕竟这些年,负责皇庄的那些管庄太监,做的事情都是罄竹难书啊。

可问题出就出在内厂和西厂这一块。

此时此刻的李邦华,甚至能想象到朝堂那边,知晓此事的一些朝臣,会生出怎样的反应了。

“…元辅,你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得?”

彼时的文华殿内,李标面色难看,看向韩爌说道:“陛下出手整治内廷名下皇庄,对国朝来讲是好事。

可这突然出现的内厂、西厂,叫我等如何能接受的了啊。

一个东厂,一个锦衣卫,先前的种种表现,都透露出陛下要重用厂卫,现在又多了个内厂和西厂。

这定是陛下身边有奸宦……”

“行了,不要再说这些了。”

韩爌摆手打断道:“陛下的改变,你心里又不是不清楚,当前朝局这样一种情况,我们若真行规劝之势,那必然会引起陛下的怀疑。

内厂、西厂一事,陛下没有声张,我等从地方知晓此事,真要叫陛下深究下来,北直隶这边,不知又要出什么乱子。”

早在王承恩、方正化他们,领着内厂、西厂的厂番,大规模出动离京后,一些朝臣就通过自己的关系,向这些内廷宦官赶去的地方,寻求相应的线索,好知道一些这背后代表的深意。

可通过汇总的情况,却叫那些朝臣大惊失色,先前被罢黜的大内行厂、西辑事厂,竟被崇祯皇帝搞了出来。

尽管这内厂和西厂,是针对内廷名下的皇庄行事,可谁都不敢去多想,之后内厂和西厂,又将扮演什么角色。

甚至一些朝臣的心中,都不由自主的生出,天子要重用厂卫,破坏国朝现有秩序的想法了。

其实对崇祯皇帝做的这一手,不单是外朝的大臣,开始担忧起来了,像内廷十二监四司八局,不少的太监,也都担心起来。

为首的便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辑事厂的曹化淳。

在重用他们东厂的背景下,崇祯皇帝突然设立大内行厂、西辑事厂,这是不信任东厂了吗?

关键这次突然审查内廷名下皇庄,也牵扯到内廷不少人的心啊,毕竟皇庄到底是什么德性,曹化淳这些人都是清楚的,有不少甚至都收取了银子,真要细查下去的话,那内廷无疑会引起一场大地震啊。

第174章 火要烧的更旺些

崇祯皇帝回到乾清宫东暖阁,细想了查办皇庄一事,觉得内廷这边的火,要烧的再旺一些。

先前借着建虏进犯大明一事,崇祯皇帝重用了东厂和锦衣卫,并顺势调整了内廷的十二监四司八局。

并且在自己御驾亲征期间,以曹化淳为首的内廷太监,以骆养性为首的锦衣卫,为制衡朝堂局势,起到了不小的助力。

眼下大明突生的外患没了,凯旋归朝的崇祯皇帝,政治目标也转向了大明内部,想要制衡朝堂,除了外朝,内廷也是一股力量。

首节 上一节 109/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