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27节

这还好是设立了军机处,真要没军机处,去总揽大明突发战况,叫内阁全权负责大明军政,那崇祯皇帝还怎么开展工作。

现阶段大明的文官群体啊,就是享受的特权,享受的成一种习惯,以至于出现任何不利于他们的情况,都会出现应激反应。

从文华殿回到军机处这一路,崇祯皇帝没有讲话,这叫王德化他们,一个个都老实的随驾而行。

“去把骆养性给朕叫来。”

回到军机处这边,崇祯皇帝将手里的奏疏,递给王德化,说道:“还有把这些奏疏,都交给徐卿他们。

军机处这边,要参考韩爌的票拟意见,立足蓟密永三协联防大局,给朕重新拟定一份票拟意见,着司礼监批红!”

“喏!”

王德化忙上前接过,随后便去忙自家皇爷所下旨意,有现成的军机处不用,崇祯皇帝才是有问题。

先前就蓟密永三协重建,崇祯皇帝就召军机处大臣,进行了研讨,自己的一些意见,军机处这边很清楚。

倘若连这件事情,徐光启都不能办好的话,那他就别待在军机处了,直接负责武备院就是了。

‘看来除了要张贴大字报外,掌控舆情的谋划,也要推进了,这舆情始终掌握在文官手里,风向被一帮清流把持着,那必然会影响到朝局走势,这不好,很不好!’

独自一人待在公事房,崇祯皇帝就当前的朝局,做出预判,并想好了相应的措施,准备好好杀一杀,某些造反派的气焰。

‘大明的清流和读书人,不是喜欢评议朝政吗?好啊,既然这样,那朕就给你们玩玩戏说朝政。’

“拜见陛下!”

骆养性的行礼声,叫崇祯皇帝拉回现实。

“现在袁崇焕的状态怎样?”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瞅着骆养性说道:“有没有对其滥用私刑?方才朕去文华殿理政,这内阁对你们锦衣卫的意见,可是很大啊。”

“陛下,袁崇焕状态很好。”骆养性忙拱手作揖道:“锦衣卫绝没有滥用私刑,臣等一切以陛下旨意来定。”

自兴起袁案后,骆养性便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想不丢掉手里的权势,除了依附天子,尽忠职守外,再无任何可能。

“嗯,这是要贴的第二份,第三份大字报。”

崇祯皇帝抽出一份文书,敲击着龙案,冷冷道:“你回去了以后,一字不差的全部誊抄下来,张贴到午门。

另外在京城治下各坊,去招一批说书人,记住了,要客客气气的请,别以权压迫,之后要做什么,朕会再吩咐你。”

“臣领旨!”

既然大明的舆论权,被文官群体、清流、读书人掌控着,想要夺取舆论权的主导优势,那就要另辟蹊径。

靠笼络上述群体,来帮自己分忧,崇祯皇帝觉得难度太大,也没有必要,刚好趁着此次掀起的袁案,执行一次大练兵,通过自己的想法,逐步夺取舆论权的主导优势,这样后续才能不那般被动。

第206章 崇文门税关

“陛下,当前辽东那边,自来犯建虏被我大明强军重创击退,辽前一带就未再出现袭扰之事。

孙督师出镇辽东以来,按照此前军机处前指所定,以辽前几处重镇为基准,组织人手挖设坑道,并布置大量的陷马阵、陷阱等……”

“陛下,此前奉戡乱救国之诏,勤王救驾的各地援军,皆已回撤,所封赏一应钱粮,等西厂事了,从急处置。”

“陛下,当前山海关这边,总兵官满桂,按军机处指示,着手盘查所属军队,并对一片石口、道关等要隘进行勘察……”

“陛下……”

在军机处公事房这边,王洽、李邦华、周延儒、徐光启、温体仁等,参加崇祯皇帝特召军机会议,将他们分管的相应差事,向崇祯皇帝进行细致汇报。

得益于军机处的创立,使得辽前、山陕等地所生战情,可随时随地直呈兵部,并转交到军机处这边,方便崇祯皇帝掌控局势。

倘若没有军机处的话,想要以这般快的速度,就能了解到种种情况,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

“王在晋他们几人,何时能抵达京城?”

了解相应军机要务后,崇祯皇帝看向王洽几人询问道:“当前军机处这般繁忙,又是辽东事,又是山陕事,仅靠几位卿家是不行的。”

“回禀陛下。”

今日轮值领班军机大臣周延儒,上前拱手道:“最多再有五日,王在晋几人,便可抵达京城。”

“嗯,朕知道了。”

崇祯皇帝点头应道,随后又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沉吟片刻说道:“最近这朝局不太平,朕也清楚,你们中的人,有难处。

但是这袁案一事,不在军机处职权之内,所以当好军机处的差事,就够了,至于别的不要掺和。

袁崇焕犯了什么罪,做了什么事,朕要比你们更清楚,行了,都下去吧。”

“臣等告退!”

相比较于内阁、六部等处事宜,这新设的军机处,崇祯皇帝还是能完全掌握的,且擢升在内的几位大臣,都承担着相应的职责的,敢有任何懈怠之意,必然会受到相应惩罚的。

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不要想着只享受权力的种种好处,却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天底下可没这样的好事。

崇祯皇帝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扭转先前不好的风气,大明的文官群体,多数就是只想享受权力,却不想承担任何责任。

哪怕大明出现任何问题,就算是亡国灭种了,跟他们也没有任何关系,大不了磕头换个主子就是了。

“陛下,户部尚书毕自严,顺天府尹孙传庭求见。”

韩赞周恭敬的走进来,对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二人是为崇文门税关一事,想对陛下禀明一些事宜。”

孙传庭的动作够快啊,朕才递条子多久,便找到毕自严那里了。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说道:“宣!”

崇文门税关是京城税收的总驻地,所在地崇文门,距通州直输京城的东便门所在通惠河码头最近,京城内外城门所设税收机构,皆归崇文门税关管辖,是京城有数的位卑权重的肥差。

“拜见陛下!”

毕自严、孙传庭走进公事房,拱手作揖道。

“两位卿家此来,所为何事?”崇祯皇帝故作不解,看向毕自严、孙传庭说道:“可是有什么要紧事?”

毕自严、孙传庭相视一眼,在一番眼神交流后,毕自严上前道:“陛下,臣等此来,是为崇文门税关一事。

孙府尹此前找到臣,言崇文门税关虽所征各项税收,是我大明治下各处税关之首,然内部却存在各种混乱。

此为孙府尹与臣所想呈奏疏,还请陛下御览。”

孙传庭,朕果真没看错你啊,是个肯做实事的主。

这才递条子多久时间,便付出实际行动,还将查明的结果,拿去说服毕自严,看来整饬崇文门税关,势在必行了。

“呈上来吧。”

感慨之余,崇祯皇帝说了一句,在旁候着的韩赞周,忙将所接奏疏,恭敬的转递到自家皇爷手里。

对崇文门税关所征税收,每年都未突破十万大关,崇祯皇帝就觉得很不可思议,大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心,京城上下更有百万众人口,就征收这么一点赋税,怎么想怎么觉得不对。

甚至不用去特别调查,把底层逻辑想清楚,便知这崇文门税关的正、副监督,及下辖的一众官吏,必然跟京城的权贵、官绅私下存在利益输送,拿着国朝的银子,来中饱自己的私囊。

大明的财政收入崩溃,最根本的一点,不就是官官相护,官绅勾结所致。

倘若没有这一根本原因,就依着大明幅员辽阔的疆域,哪怕是有频发的灾害,也不该出现收支失衡的。

在孙传庭、毕自严的注视下,崇祯皇帝装模作样的翻看起来,针对崇文门税关一事,他已经想好了整改措施。

不过这具体的事宜,崇祯皇帝不准备亲手操办,而交毕自严兼管,孙传庭主管,打响整改大明税收的第一枪。

这大明其他地方的赋税,天高皇帝远的,崇祯皇帝没想着着急去插手,叫毕自严按部就班的推进就行,但是京城这边,包括日后北直隶这边,他都要插手去管的,既然是自己的基本盘,那就要好好的管管才行。

“两位卿家,你们所呈递的奏疏,朕看了。”崇祯皇帝放下奏疏,边想边说道:“朕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崇文门税关,在天子脚下,竟存在着这么多问题。

先前朕心里还觉得,崇文门税关作为我大明治下税关之首,所征税收最多,不会存在任何问题,可细细盘查下来,却不是这么回事。

对此两位卿家,心中可有什么想法?”

想叫自己的整改措施,叫毕自严他们听从,并严格按照此项推进,那就要辩证,叫他们对比出优劣性。

倘若崇文门税关的所征税收,能从不足十万两关口,突破到一百万两关口,这对于国朝财政来讲,无疑是非常解渴的。

第207章 以小见大

“陛下,臣有话要说。”

孙传庭拱手作揖道:“崇文门税关是京城的税收总地,京城内外各门所设税局,皆由崇文门税关管辖。

按理来讲,历年来崇文门税关,所征的各类税收,确属我大明治下所设税关之首,为国库收的不少税收。

然在近几日的暗查中,臣通过各种记录的文书比对,却发现崇文门税关,存在着严重的中饱私囊,公器私用,偷税漏税的现象。”

毕自严眉头紧蹙,神情变得格外凝重,听着孙传庭所说的这些,此次错非是孙传庭来找的话,他还真没有发现这些问题。

毕竟在大明治下所设的税关中,崇文门税关排列头筹,为国库上缴不少赋税,但按照孙传庭的盘算,这崇文门税关所征税收,至少能翻上两番才对。

“孙卿所说的这些,其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崇祯皇帝拿着手里的奏疏,看向孙传庭说道:“然简单的更换税关官吏,惩处那批贪官污吏,虽说能叫税收提升至少两番,但是这在朕看来,却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之策。

甚至经此一事后,你顺天府衙这边,还将背负横征暴敛的骂名,毕竟两位卿家心里也都清楚,能涉足其中的人,非富即贵。”

孙传庭、毕自严相视一眼,便知天子很重视崇文门税关一事,甚至还想好了相应的对策,以改变崇文门税关现状。

“陛下,哪怕是背负所谓的骂名,然崇文门税关的乱象,也必须要出手整治。”毕自严走上前,拱手作揖道:“当前国库这边,所存银子不足,若崇文门税关一地,每年能增十几万两银子,这对国朝都是有好处的。

此次臣愿和孙府尹一道,负责整治崇文门税关一事,还望陛下恩准。”

怎么会不去恩准呢。

首节 上一节 127/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