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33节

在旁候着的王德化、高时明二人,见到自家皇爷这般高兴,相视一眼后,便纷纷低下脑袋。

“王德化,你说此事要叫朝中大臣知道,会掀起风波吗?”心情不错的崇祯皇帝,看向王德化说道:“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回皇爷…应该会掀起风波吧。”

王德化向前欠身,边想边说道:“毕竟这崇文门税关,牵扯到不少所征税收,只怕京城的勋戚、官绅,在见到张布的告示后,都会去找孙府尹吧。”

“那就要看孙伯雅如何应对了。”

崇祯皇帝敲击着龙案,微微一笑道:“朕相信孙伯雅,这等小事他能处理好,不过朕也要替他撑撑腰。

高时明,你现在就出内廷,去顺天府衙一趟,告诉孙伯雅,言朕心甚慰,若所遴选之官吏,能稳定住崇文门税关局势,则他们全部录用。”

“喏!”

高时明忙拱手应道。

对待自己倚重的大臣,该撑腰的时候,就要撑腰,不能因为所谓的名望,就不想着替手下人解压。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天底下哪儿有这样的好事。

“等等…顺便再去九门提督府一趟。”

想到什么的崇祯皇帝,伸手对高时明说道:“告诉孙祖寿,要是这期间有人敢闹事,全部都抓起来,送进顺天府大牢去,直属崇文门税关的税丁队伍,毕竟是新组建起来的,要给他们适应环境的时间,去吧。”

“喏!”

这麾下有一帮务实、肯做实事的能臣悍将,叫崇祯皇帝的心情很是不错,若真是什么事情,都靠自己解决的话,那就算是把自己累死,也解决不了大明的现状。

眼下他所提拔起来的那些人,在各个领域都开始挑大梁,帮自己分担压力了,这是一个好现象。

文官也好,武将也罢,亦或者厂卫势力,唯有围绕着皇权而转,那才能起到相互制衡、相互制约的作用。

被掰弯的大明风向标,也是时候该一点点拨正回来了,不然想处理摆烂的大局,无疑是逼张飞绣花。

第216章 横财

大明官场现行的规矩,就是没有规矩,只要有利可图,只要能博得名望,谋得名利双收的话,便会有大批的人前仆后继,敢舍得一身剐,挑衅皇权。

对于崇祯皇帝来讲,他当前所处的境遇,纯粹就是一个烂摊子,套着另一个烂摊子,层层环套之下,叫你老实待在深宫就成。

“伯雅…朕听说这几日,去你顺天府衙的人不少?”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笑着对孙传庭询问道:“朕心里有些好奇,你是怎么运筹帷幄,叫那帮家伙,都老实按照崇文门税关的新规,行事的?”

“还请陛下问罪。”

孙传庭拱手作揖道:“臣并没有跟他们多浪费什么口舌,只是选了一些背后有门路的商贾。

只向他们强调了一点,是否遵循崇文门税关颁布的新规,这决定权取决于他们自己。

若是遵守新规,被抓的那批贪官污吏,只在顺天府大牢待着,经顺天府衙受审即可,贪污多少银子,就定什么罪。

若是不遵守新规,那就只能将那批贪官污吏,移交到锦衣卫之手了……”

“哈哈~”

崇祯皇帝大笑起来,指着孙传庭说道:“伯雅啊伯雅,没想到你也会有所变通,不错,朕果真没有看错你。”

能够将京城内外城各坊治下,所需要的粮食、盐、布匹等各种日常所需,这样流水很大的产业,从京城之外搞到京城这边,但凡是有些势力的商贾,谁敢拍着胸脯说,背后没有勋戚、权贵、官绅撑腰?

孙传庭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接着当前锦衣卫掀起的风波,叫那些背后的人,心里都有所忌惮,先稳住京城各坊的秩序再说。

“陛下,臣心里还有些担心。”

孙传庭微微欠身,说道:“眼下只是权宜之计,等他们清楚崇文门税关颁布的新规,还有例行的抽检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后,定然会用各种手段来反击。

到时京城这边,必然会生出一些风波。

臣心里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能否由顺天府衙这边,挑选一些有良知的商贾,从旁处给予他们些好处,在出现哄抬粮价、盐价等市面不稳时,叫他们……”

“伯雅,你能想到这个层面,是好事。”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笑着说道:“不过这件事情,朕有更深的考虑,也在做一些谋划,你就不必担心了。

真要是出现这种事情时,会有人来治他们的,眼下你要做的,便是将当前的崇文门税关秩序,真正变的扎实起来。”

“臣明白了。”孙传庭拱手作揖道:“陛下…若无其他事情,臣就先行告退了。”

“去吧!”

京城对整个大明来说,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治下敢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那都是大事,让某些既得利益群体,将一直攥在手里的利益,松手上交给朝廷,那无疑像是在割他们身上的肉,肯定都是不甘心的。

掀起价格战,搅动京城秩序,就成了倒逼政策退步的唯一手段,不过崇祯皇帝并不惧怕这些。

“沙~沙~”

孙传庭刚离开没多久,情绪激动的韩赞周,便匆匆走进东暖阁,对崇祯皇帝拱手道:“皇爷…王太监、方太监他们回宫了,眼下就在殿外候着。”

终于回来了。

看来查抄那批内廷的家贼硕鼠,大方向的事情,都处理妥当的,剩下的多是一些善后事宜。

“宣!”

崇祯皇帝眉头微挑,嘴角扬起笑意,说实话,他的心里很好奇,藏在皇庄的那批家贼硕鼠,究竟能贪多少银子,能贪多少田产。

一直以来,关于皇庄这一块,就不在大明法纪制约下,相反皇庄名下的田产,还在不断地增多,而历代大明天子,对皇庄这里的账,又是一本糊涂账。

明明拥有那么多良田,但是给内帑上缴的子粒银,却又是很少的,一句年景不好就糊弄过去了。

这不是糊弄鬼的吗?

“奴婢王承恩,拜见皇爷!”

“奴婢方正化,拜见皇爷!”

看着脸色沧桑不少的王承恩、方正化二人,崇祯皇帝便猜到此次查抄行动中,二人承受了不小的压力,甚至碰到不少叫他们震惊的事情。

“都起来吧。”崇祯皇帝神情淡然道:“王伴伴、方正化,这一路辛苦你们了,说说这次的情况吧。”

王承恩、方正化相视一眼,在方正化的眼神示意下,王承恩向前走了数步,拱手道:“能为皇爷分忧,是奴婢等的本分。

皇爷,这是内厂和西厂,在此次查抄皇庄行动中,要呈递的奏疏,请皇爷御览。”

说这些的时候,王承恩从怀中掏出一份奏疏,恭敬的双手捧着,在旁的王德化,忙踱步走来,接过这份奏疏,转身呈递到崇祯皇帝面前。

接过奏疏的崇祯皇帝,在王承恩、方正化几人的注视下,便翻阅起来,本不带喜悲的表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了。

触目惊心!

崇祯皇帝的心里,除了用此来形容外,根本就想不出其他来形容。

“被抓的那批掌庄太监,还有一应涉案家贼硕鼠,都抓回京城没!!”崇祯皇帝抬起头来,看向王承恩说道:“好啊…这还真叫朕开了眼啊,竟抄出五百七十余万两银子,两百多万石的粮食,还有合计一万三千七百余顷的良田,哈哈…这帮家贼硕鼠,简直是无法无天了啊。”

内廷名下的皇庄,遍布整个北直隶治下八府,每处皇庄都设有掌庄太监,还有其他官校、庄头等,一个皇庄或许查的不多,但是归拢到一起后,绝对是一笔惊人的数字。

“皇爷息怒。”王承恩忙拱手道:“涉案的所有家贼硕鼠,正在朝京城这边押解,到时……”

“好!”

崇祯皇帝一甩手中奏疏,沉声道:“等这批家贼硕鼠,全部押回京城后,是主要首脑的,手上沾着命案的,全部处以极刑!

剩下的那些人,都给朕集中起来,朕要叫他们拿命去往死里劳作,来赎罪!”

第217章 剑指晋商

被抓的这批家贼硕鼠,多数都是从天启朝就外放出去的,先前谁查过皇庄,银子孝敬上去,什么事情都能解决。

贪腐成风这个现象,不单体现在大明官场,就连大明内廷也很严重,而崇祯皇帝御极以来,心里忌惮魏忠贤那种权阉,加之朝中大臣不断劝谏,就约束着厂卫势力,对皇庄那一块就没管过。

此次崇祯皇帝发起的皇庄查抄行动,幸好是特设起大内行厂和西辑事厂全权负责,但凡敢换上东辑事厂,只怕通风报信的一大堆。

毕竟内厂和西厂的太监、宦官,多数跟内廷的十二监四司八局,没有太多的利益牵扯,都是新人,想向上爬的。

尽管现在查抄出这么多家财、粮食、田产等,但是崇祯皇帝的心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好。

是。

这批查抄的家财,将悉数充入内帑,如此会极大的缓解,崇祯皇帝手头紧的窘迫,可这背后所带来的逻辑,太坏了。

天子所在的北直隶,还是天子名下的家奴,一个个都这般丧心病狂的贪腐,那别的地方会怎样?

触目惊心啊!

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立时就联想到以范家为首的八大晋商,内廷名下负责皇庄的这批太监、宦官,一个个都这般肆无忌惮了。

那天高皇帝远的八大晋商,又将会是怎样恐怖的存在,作为建虏八旗,在大明分销战争缴获,提供粮食、铁料等各项所需的白手套,只怕他们势力范围内的官场,将会被渗透的不成样子!

“先前朕叫你们筛选接管皇庄的人,还有要搭建起的各级框架,都怎么样了?”收敛心神的崇祯皇帝,看向王承恩说道:“另外这查抄的田产,是否都划归到所在皇庄名下?”

王承恩忙拱手作揖道:“回皇爷,各府的总管掌庄太监,皆已明确下来,并由他们主持各府治下,所辖的那些皇庄。

按照皇爷先前的旨意,各项制度都在完善中,查抄的田产,除有争议的那批田产,其他皆划归到所在皇庄名下。”

作为自己实际掌控的田产,崇祯皇帝不准备将皇庄名下的田产,划拨到各地官府充当官田了,他要牢牢掌握这些皇庄,帮助自己赚取更多的银子,收获相应的粮食,安置遗孀遗孤所用。

“这件事情你做的很好。”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对王承恩说道:“等此事明确下来后,叫各府总管掌庄太监,对各府治下皇庄的田产,重新登记造册。

日后以此为基准,内廷名下皇庄的田产,一亩不准多,一亩不准少,至于别的,等框架搭建起来再说。

走,摆驾西苑,朕要见讲武堂的人!”

关于内廷名下皇庄一事,崇祯皇帝将以此次查抄家贼硕鼠的田产,作为最后的补充,此后不再扩张皇庄规模。

首节 上一节 133/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