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61节

‘现阶段只能圈定到宣府镇,还有太原府这边,侯世禄的忠诚,是有保障的,等宣府镇清除一批武将后,要从勇卫营、天雄军、忠勇军简拔一批中低层将领进行替换。

到时西苑讲武堂这边,摸索出培养职业军人的经验,要先在蓟密永三协治下,创建地方讲武堂才行。’

针对铲除八大晋商的后续行动,崇祯皇帝在心里思索着对策,辽前有辽东将门,那在大明九边重镇,也存在着其他的将门势力。

想叫大明逐步拉回到正轨中,那就要有稳的心态,不能心急,要一步步的铲除,一步步的解决。

“这……”

看完奏疏的徐光启、王洽、李邦华等人,一个个流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他们甚至都没想到大明治下,竟藏有像八大晋商这样的叛逆分子。

“陛下,此事必须要从快解决。”

李邦华强压内心震惊,对崇祯皇帝拱手道:“仅靠出动的勇卫营,及宣府镇总兵官侯世禄,只怕无法平定乱局。

宣府镇乃拱卫京畿的要地,断不能出现任何动荡,若是……”

“你说的这些情况,朕都想到了。”

崇祯皇帝挥手打断道:“事情既然发生了,那就要解决问题,但眼下正值隆冬,大规模调动兵马,肯定是不现实的。

朕决意从军机处这边,选定一位钦差大臣,率四卫营,紧急赶赴宣府镇,全权负责督办通敌案!”

袁案,抗税案,通敌案,崇祯皇帝就是要掀起一场场大案,来分批铲除掉大明治下的家贼硕鼠,贪官污吏,魑魅魍魉。

“陛下,臣愿赶赴宣府镇。”

李邦华神情坚定,拱手作揖道:“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尽快处置,叫宣府镇恢复稳定才行。”

“臣愿往!”

“臣愿往!”

徐光启、王在晋、黄立极、刘鸿训等人,纷纷走上前,神情严肃的拱手道。

其实在大明治下,从不缺少能臣干吏,但是受摆烂的环境影响,还有党争的影响,使得这些务实派,最终都没落得好下场。

但凡大明的吏治好一些,没有严重的党争,那也不会叫建虏八旗截胡,成为所谓最后赢家。

“李卿,宣府镇通敌案,就交由你来负责,朕赐你天子剑,可便宜行事。”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道:“刘卿,你随同李卿前去,若是宣府镇治下,出现任何异动,可调昌平、密云兵马镇压。

此事仅限于宣府镇,不可扩大,朕要你们在最短的时间,稳定宣府镇秩序,揪出跟八大贼勾结的奸臣叛将!”

“臣领旨!”

李邦华、刘鸿训拱手应道。

“还有,你们此去宣府镇治下,曹文诏他们会配合你们,所控制的那批人,可移交给你们审查。”崇祯皇帝伸手说道:“但他们此前去宣府镇,也是奉了朕的旨意,该他们做的事情,你们不可干涉太多。”

李邦华、刘鸿训听闻此言,面露疑惑的相视一眼,他们不清楚天子此意,究竟是代表着什么。

之前崇祯皇帝叫军机处看的奏疏,是誊写的新奏疏,凡涉及到查抄家财数目的,全都删减掉了。

选定李邦华他们以钦差之名,紧急赶赴宣府镇解决问题,崇祯皇帝很放心,后续揪出的那些贪官污吏,涉及到查抄家财之事,可归国库,当然那些赃银和粮食等,最后多半会成为补发蓟密永三协的粮饷。

但涉及到八大晋商这边,所查抄的那些家财,包括其他的东西,都将全部充入内帑,成为构建国营经济体的启动资金。

李邦华、刘鸿训奉旨赶赴宣府镇,督办通敌案一事,要解决大明治下的叛逆分子,在正常的流程下,以最快的速度传遍整个朝堂,也迅速在京城传递开来。

对其中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谁都没有想到,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竟私下勾结建虏八旗,勾结草原各部,做这等丧心病狂的事情。

可是对少数人来讲,在知晓此事后,一个个都变得难安起来,尤其是那些收取银子,但却不知范永斗他们,究竟干了什么事情的人,那没有不在心里怒骂的。

第266章 大动作(1)

对铲除八大晋商一事,究竟能有多少的详细斩获,崇祯皇帝心里并不清楚,然围绕抄家所获的总价值,崇祯皇帝预估至少四千万两银子打底。

这包括窖藏起来的现银,累计购置的田产、地产,珍藏的古玩字画、首饰珠宝,还有各处查出的粮食、盐铁等等。

自万历朝辽东局势持续动荡,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军事集团,一统女真,为了削弱建虏势力,大明遂采取经济制裁的手段,关闭北疆榷场,想以此锁死不事生产的建虏。

只是长久形成的榷场经济,仅用一纸公文给全关了,那触碰到的利益群体太多,如此也叫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钻了空子。

自从事走私贸易以来,建虏这边所缺各类物资,乃至从辽东劫掠的战争所获,都是通过范永斗他们来流转,这里面究竟藏着多少暴利,恐唯有范永斗这些当事人,心中最为清楚了。

“毕卿啊,朕是真的没有想到,国朝治下竟藏着这么多蛀虫,怀有异心的叛贼!”崇祯皇帝神情凝重,看着被特召的毕自严,语重心长的说道。

“当初国朝想锁死猖獗的建虏,为此关闭了榷场,可这些年执行下来,效果究竟是怎样的,毕卿都一清二楚吧?

当初朕还想不明白,为何封锁的时间越长,肆虐辽东的建虏却越强盛,甚至都打进我大明关内了。

这些年北疆还频遭蒙古各部劫掠。

经袁崇焕一案,锦衣卫无意审问出的些许线索,竟查出这闻所未闻的通敌案,朕也都全明白了。

就是这帮怀有异心的叛贼,趁着国朝疏漏之际,背地里贿赂地方官吏、将领,暗通建虏八旗,导致国朝蒙受巨大损失!”

毕自严神情凝重,眉头紧皱,心乱如麻,对张家口堡所查明的通敌案,纵使是到现在这个时候,他也没有从震惊中走出来。

先前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在套到出现的通敌案上,清晰了不少,难怪建虏对大明境内的情况了如指掌。

先前在天启朝,魏忠贤靠着被抓捕的武长春,这一建虏细作,李永芳之婿,可是赢的不少政治优势。

“陛下,此案必须严查下去。”

毕自严收敛心神,拱手作揖道:“然此案又牵扯众多,仅靠李枢辅赶赴宣府镇,臣觉得还不够。

国朝这边,应从都察院、刑部、大理寺选派大臣,赶赴……”

“毕卿,由李卿全权负责此案,朕很放心。”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宣府镇的通敌案,朕相信李卿能处理好,朕此次召毕卿过来,是有别的事情要商讨。”

总的来说毕自严是可靠的,是务实的,虽说是东林党的一员,但也是财政方面的能臣,在没有谋成新政前,崇祯皇帝要重用毕自严。

毕竟大明赋税制度太繁琐,想一步就跨过去,搞新政的赋税制度,只怕大明治下全都乱套了。

此次将毕自严叫过来,崇祯皇帝的想法很明确,就是想重开榷场一事,毕竟这次是要坚决除掉八大晋商,但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谁都难保时间一长,不会再出现新的八大晋商。

堵不如疏!

“毕卿啊,宣府镇通敌案出现后,朕就在心里想,当初国朝关闭榷场,想以此锁死建虏八旗,这件事情究竟是对,还是不对。”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神情凝重道:“这天下熙熙皆因利来,天下攘攘皆因利往,在绝对的利益面前,纵使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只怕还是会有不少人,愿意铤而走险,去做这一本万利的事情。

今天倒下一个八大贼,谁又能真的确保,明天不会再兴起一个八大贼?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国朝为何要关闭榷场?这不与先前关闭榷场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吗?”

天子想重开北疆榷场?

可真的选择重开,那又该怎样避免类似通敌案的情况?

毕自严神情凝重,心里却思索起来,当前大明在辽东那边,整体优势很弱,建虏八旗之势已起。

若是真的恢复北疆榷场,那时间一长的话,岂不愈发对建虏八旗有利?

看着沉默不言的毕自严,负手而立的崇祯皇帝,很容易就洞察到其心中想些什么,但大明这种简单粗暴的关闭榷场,被动的对建虏八旗贯彻经济制裁,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太过于简单粗暴,明显就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这北疆榷场一关,家贼硕鼠争先卖国牟利,蒙古各部失去贸易渠道,唯有年年侵袭劫掠北疆。

“毕卿,朕打算重开北疆榷场。”

崇祯皇帝一甩袍袖,神情正色道:“但现阶段只开张家口堡一地,之后怎么增开,要根据情况来定。

但是重开榷场,并不代表什么东西,都能带到榷场去贩卖,国朝这边,必须加强对榷场的监管力度。

同时朕打算赋予内厂和锦衣卫监察权。

为了方便榷场管理,朕有意创立榷场十三行,明确各项制度,划分准卖品和禁卖品,有户部直管,详细的章程,朕都写明了,毕卿你可以先了解一下。”

针对重开榷场,执行经济制裁一事,崇祯皇帝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否定了,从内廷抽调太监群体,全权接管榷场的想法。

万历朝外派镇守太监,所产生的前车之鉴,那是历历在目的。

内廷的太监、宦官群体,离开了大明天子的视线,就是一群狼,自身加持的光环,纵使是再好的人,那终究有被腐蚀的时候。

说到底被阉割的宦官,心理都是扭曲的。

“陛下…这个榷场十三行,真真是不错的解决良策啊。”

毕自严翻看过手中文书,双眸微张,对崇祯皇帝说道:“若能做好此事,牢牢监察住榷场十三行,敢有通敌者直接逮捕,抄家处决,并重金惩罚该行商贾,行连坐之实。

那么重开的榷场,就能有效避免禁卖品被暗中售卖出关,而那些个准卖品,又能以高价削弱蒙古各部、建虏八旗的底蕴。

此策甚善!

若真能推行起来,国朝每年至少能增两百多万两的税收!”

第267章 大动作(2)

‘增收两百多万的赋税?你也太小觑草原贸易的潜力了。’

崇祯皇帝暗暗摇头,显然对毕自严所说并不认可,就算榷场十三行,日常管理归商贾负责,但若是能调控的好,每年税收和入行费,少说能有三四百万两银子。

最最重要的一点,重开北疆榷场一事,能叫大明获取优良战马,这才是崇祯皇帝最看重的。

能用经济的手段,去达成政治和军事层面的双获益,哪怕是在运转的过程中,出现贪污腐败、勾结建虏、权钱交易等事,崇祯皇帝也是能够接受的。

人嘛,爱财是本性。

但有命去赚,不代表有命去花!

首节 上一节 161/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