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27节

“陛下,按照您当初的旨意,武备院所辖的一应衙署,都要根据实际的生产需求,细化成相应的工艺流程,以确保生产的效率。”

走进兵仗局总驻地后,宋应星走上前,伸手介绍道:“此处是火药生产的原料作坊,量产火药的一应原材料,都会在各自的区域内,处理并收容各类原材料。

在原料作坊这边,有大匠师一人,总管生产管理事宜,匠师四人,另还有二十七名各级匠户,二百七十一名学徒。”

在宋应星的介绍下,崇祯皇帝走在这原料作坊内,说是作坊,实则就是车间,占地空间是极大的。

想有效提升生产力,在没有工业的加持下,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细化生产工艺,明确学徒培养制度,是惟一能走的路。

说来叫崇祯皇帝觉得悉数,神州所经历的战乱和浩劫太多了,以至于老祖宗传承的诸多宝贵技艺,都最终失传了。

像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在先秦时期就被秦国广泛运用,所生产出的各类军械、弓弩、箭矢等,为大秦一统神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明确这些制度,你们武备院这边,没少费心思吧。”

崇祯皇帝一个作坊,一个作坊的视察着,对随驾的宋应星、焦勖他们说道:“尤其是叫那帮匠户,将家传的本事,传授给外姓学徒,一个个没少闹脾气吧?”

“陛下英明。”

焦勖此时上前说道:“的确是费了不少心思,也幸好有邓玉函、汤若望他们,在旁提出不少好的良策。

才使得武备院所辖一应衙署,最终都悉数落实这些制度新规,不然想要明确这些事情,只怕要破费些功夫。”

“哦?”

崇祯皇帝眉头微挑,看向邓玉函、汤若望他们,说道:“几位卿家,你们都用了什么办法,能解决此事的?”

对待汤若望这帮西洋传教士,崇祯皇帝的态度很明确,要重用他们,但同时也要提防他们。

像西洋各国最精华的那部分,要及时的嫁接到大明的文明上,融会贯通之后,成为大明的一部分。

像西洋那边的种种糟粕,就不必在大明落地生根了,尤其是教派思想这部分,想在大明进行传承,必须符合大明的道德观才行。

西洋的那一套,在大明治下行不通!

“启禀陛下。”

汤若望走上前,作揖行礼道:“其实方法很简单,允许西山这边的匠户子嗣,在这里接受学业,同时张布奖惩制度。

这些其实都是陛下先前提过的,只是西山这边,先前上下缺少沟通,底层的这些匠户,不清楚陛下的圣恩,所以难免就有所保留。”

相比较于西洋的开放,东方要含蓄内敛些,这是两种文明下,所孕育出的不同特性。

没有好与坏。

没有对或错。

对崇祯皇帝来说,从事军工科研、生产的地方,必须要有开放的思想,要懂得吸收外来的先进思想,大明在火器这方面,并不落后,只是特殊的大氛围,导致除了读书做官外,其他都不被人所重视。

其实又何止是军工这一方面,像中医、纺织等各行各业,都被一帮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乃至是官绅,在心底里很是鄙夷。

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在数千年的传承下,已然是深入人心的存在,想扭转这一不好的是想,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朕先前所言的奖惩制度,武备院这边,必须要严格落实下来。”

崇祯皇帝听后,伸手说道:“不要怕给底下的人,发放银子,这些不用你们担心,内帑会直接调拨。

另外研制出新的火铳,威力更强的火炮,甚至是火药这一块,谁能研制出来,那朕就不会吝啬赏赐。”

日后的战场,必然是热武器的时代。

可大明现阶段的火器研制,跟崇祯皇帝所知晓的,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像线膛燧发枪,若是大明能研制出来,敢生产几千杆出来,列装到新军之中,那所带来的战力提升,是难以想象的。

可惜崇祯皇帝不懂这些,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绝对支持武备院的研制,不管砸多少银子,那都是值得的。

科技树的攀升,除了聚拢各类人才之外,就是砸银子,砸的越多,那距离突破的距离就会越近。

認'':;準!:千!'.尋:資"?源?'中"!轉',:裙:2?!"0!6',8''!5';?6:;".0,.5;3  “另外,朕再强调一点。”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武备院这边,谁能研制出黄火药,敕伯爵,世袭罔替,这句话永远有效。”

徐光启、宋应星、焦勖、邓玉函、汤若望等一众人,那一个个都脸色微变,天子口中的黄火药,究竟是否真的能存在,这都是值得推敲的事情,可真要是研制出来了,那敕封世袭罔替的伯爵,未免也太丰厚了吧。

只可惜他们并不知道,黄火药代表着什么,这是化学领域的大跨步,真要是能研制出来的话,那对大明的军工体系,将会有天翻地覆的改变啊。

不过崇祯皇帝也知道,即便有邓玉函、汤若望这帮西洋传教士在,想研制出黄火药这一产物,那也是困难重重的。

或许五年。

或许十年。

或许更久。

但崇祯皇帝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这一日的到来。

崇祯皇帝这一路视察下来,对兵仗局、军器局等处的变动,都是很满意的,至少大明的军工产业,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走吧,到你们武备院那边去看看。”崇祯皇帝轻呼一声,说道:“看看你们研制的火铳和火炮,所进展的如何了,朕现在只想要威力更强,质量上乘的新火铳和火炮。”

第361章 三棱军刺

崇祯皇帝创设的西苑讲武堂,包括各处的随军讲武堂,所特设的分科,传授的一应学业,要培养出的职业军人,都是以列装火器、火炮的新军,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成效。

对待火器的更新迭代,崇祯皇帝绝对是大明上下最迫切的。

毕竟就当前所遇的烂摊子,辽前、山陕等地的战局,靠着整饬各部兵马,落实粮饷分发制度,固然说能提升些战力,可想改变总体战局,是不现实的事情。

辽东那边,谈奴色变的风气很严重,多数戍边的军队,都是不堪重用的。

以辽东将门为首的将领,包括满桂、马世龙那帮虎将悍将,都奉行豢养家丁,轻麾下将士的不良现象。

大明军队的战力衰败,从来都不是单方面造成的。

那是各种顽瘴锢疾和糟粕,在开始出现的时候,没有被及时的解决掉,渐渐就成了新风气。

亲卫家丁这种精兵私有路线,必然会衍生出诸多的问题,长此以往奉行下来,大明军队的整体战力,怎么会不衰败下来呢?

山陕那边,剿灭流寇,剿到现在,流寇是越来越强,明军是越来越弱,巨大的军事威胁下,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会不着急呢?

“有关燧发这一特性,武备院这边有了不小的进展。”来到武备院这边,焦勖神情正色,向崇祯皇帝行礼道。

“不过陛下所言的膛线,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麻烦,火铳的重要组成,就是铳管。

可是锻造好铳管后,想要在封闭的铳管内,刻画出一条完整的膛线,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些时日,武备院这边,也进行了不少的刻画,可是……”

讲到这里的时候,焦勖没再说下去了,羞愧的低下了脑袋,连带着宋应星他们,也多是这样的神情。

“诸卿不必气馁,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

看着众人的反应,崇祯皇帝微微一笑道:“若什么事情,直接就能做成的话,那要武备院又何用呢?

正是因为你们所做的事情,有难度,那才要发挥集思广益的优势,多多的进行探讨,多多的进行钻研。

不要怕耗费的银子太多,朕的态度是明确的,也是坚定地,武备院一应的银子耗费,朕都会绝对支持的。”

被崇祯皇帝这般一说,宋应星、焦勖他们,都燃起了斗志,甚至包括邓玉函、汤若望他们,也是一样的。

“请陛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所能,尽快突破线膛燧发枪的樊笼。”宋应星的眼神坚定,向崇祯皇帝保证道。

“另外在火炮这方面,武备院也会好好研制的,绝对不会辜负陛下的厚望,叫陛下失望的。”

虽说这特设的武备院,是徐光启分管的,但具体的事宜,却是宋应星、焦勖他们在进行主抓。

毕竟徐光启是当朝内阁大臣,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不可能说长时间离开朝堂,跑到西山这边。

也就是崇祯皇帝不懂火器火炮的研制,若是真能了解多一些,那说不定这个时候,武备院这边的突破,就会更多了。

“有诸卿家这些话,朕就放心了。”

崇祯皇帝不加吝啬的夸赞道:“你们都是大明的良才,都是朕看重的英杰,大明火器火炮能否有所改变,就全看你们的了。

心里要有压力,但也要保持好的心态,你们要始终牢记一点,武备院能有所突破,就能影响到国朝的平叛事。

所以在做好研制火器火炮的同时,对现阶段生产的火药,鲁密铳、鸟铳、虎蹲炮等各类所需,都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才行。”

崇祯皇帝心里也明白,在火器火炮的研制上,就算是再怎么心急,那也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窗户纸的确是好捅破,可这过程中完善的技艺,却是需要千百次的试错,总结相应的经验教训,才能跨过去的。

“陛下…臣还有一事要奏报。”

邓玉函此时上前,作揖说道:“先前陛下所言,要武备院锻造一款杀伤力强,能持续放血的三棱军刺,这一军械倒是做出来了。”

“是吗?”

崇祯皇帝闻言,眼前一亮道:“这里有成品没有,拿来叫朕看看。”

三棱军刺,可谓是冷兵器的经典之作,以杀伤力强,所刺创伤极难恢复著称。

在大明所处的时期,三棱军刺若能列装到军队中,在短兵相接之中,若能刺中敌军将士,那特殊的创伤面,就能让其持续放血,在恐惧绝望中致死。

建虏八旗在这个时期,绝对能称之为最强陆军。

八旗内有严密的等级划分,巴牙喇、红牙喇、披甲人、马甲、步甲、旗丁、养育兵、戈什哈、包衣阿哈等,加之建虏自有的耕战体系,那一旦组织起来,就是严密的战争机器。

这也是建虏八旗,能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一次次战胜大明的原因所在。

倘若三棱军刺能够批量生产,优先列装到东江军、勇卫营等部,在前线战场发挥奇效的话,那亦能起到积极地作用。

“陛下…虽说三棱军刺,是做出来了,杀伤效果也很强。”在递给崇祯皇帝一把三棱军刺时,宋应星提醒道。

“不过三棱军刺所需的铁料,要求极高,以现有的铁料锻造技艺,最多连刺甲具十余次,就会崩断。”

首节 上一节 227/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