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67节

若崇祯皇帝想当亡国之君,那也能走他皇兄的路子,但显然崇祯皇帝并不想这样去做。

“卢卿果真没有叫朕失望啊。”

东暖阁内,响起崇祯皇帝的赞许声,“这才过去多久啊,北直隶赈灾行署,就迅速的搭建起来了。

这大名府治下,已经开始有所改变,不错,不错,看来这些时日,卢卿做出的事情不少啊。”

王承恩见自家皇爷这般高兴,脸上亦流露出些许笑容。

回想起前几日,以韩爌为首的阁臣、枢辅、廷臣,集体请辞事,王承恩这心里啊,就甚是心悸。

如果说这样的事情,真的朝那样的态势发展,只怕朝堂这边,就会先乱起来,到时大明各地就会跟着乱起来。

“王伴伴,山东那边是否有呈递的密奏?”

崇祯皇帝放下手中奏疏,对王承恩说道:“这赈灾公署的设想,在北直隶所取得的那些成效,看来是正确的。

山东那个地方,太重要了,不能因为一场水灾,就彻底乱起来,现在大明最不能有的,就是民乱了。”

“启禀皇爷,暂时还没有。”

王承恩欠身说道:“不过算算时日,由内帑所调拨的赈灾钱粮,经漕运的话,也该抵达山东境内。”

“那就再等等看吧。”

崇祯皇帝点头道:“此次直隶和山东,倘若所设赈灾行署,能切实担负起担子,那对国朝来讲,无疑是件好事情。”

有明以来,在中枢所设衙署,地方所设衙署,那都是文官群体的自留地,想绕开他们做些事情,其实是不容易的事情。

就好比这赋税征收方面。

被文官群体卡着脖子,很大程度上就会陷入别动。

甚至特设的军机处,从较大程度上来说,也是会受文官群体的影响,不可能做到绝对的部署。

不过叫军机处总揽平叛事,却能在国朝层面,形成统一的部署,减少不必要的流程,这也是崇祯皇帝最看重的。

而在前些时日,顺势设立的赈灾公署和理藩院,那势头就不一样了。

特别是这个赈灾公署,包括地方上的赈灾行署。

在大明文官群体的眼里,这就是一个非法组织,是不受大明主流所承认的,是侵害他们利益的。

然而崇祯皇帝偏要用这个机构,来吸纳没有出路的寒门生员,甚至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生员,乃至是更宽泛的读书人群体。

叫他们通过严峻棘手的赈灾事,在基层狠狠的摔打磨砺,哪怕中途有退却的,哪怕十个里只能培养出一个,这对崇祯皇帝来讲,都是稳赚不赔的事情。

再一个若是在他们之中,敢有把手伸到赈灾粮饷上的,那崇祯皇帝杀起来,就没那般多要思量的了。

晋升的希望都给你们了,只要塌实肯干就能逐步擢升,若这样还敢贪污,那不就是自寻死路吗?

北直隶和山东两地,是崇祯皇帝着重布局的。

毕竟两地的巡抚,一个卢象升,一个袁可立,外加上登莱巡抚孙元化,都是务实、肯干的贤才良臣。

由他们所在辖区内,主抓起来的地方赈灾行署,定然能起到不错的成效。

“对了王伴伴,李自成这边,是否离京赴津了?”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继续询问道。

王承恩欠身道:“回皇爷,是昨日离京的,一应的人手,包括所需甲具、军械等,都一同押送天津,包括皇爷要传递给东江的密旨。”

最近朝堂这边,地方这边,闹出的事情都不少,这牵绊着崇祯皇帝的精力,不过对李自成一事,崇祯皇帝还是很重视的。

好在内廷这边,有较为完善的班底,能帮崇祯皇帝分忧,不至于说拖后腿,这给他省去不少麻烦。

“真快啊,转眼间李自成就走了。”崇祯皇帝放下茶盏,感慨道:“希望这个李闯将,别叫朕失望啊。”

王承恩的心里有些生疑,为何自家皇爷这边,会对李自成这个叛贼,表现的这般重视?

难道大明多年来,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靠一个李自成,便能全部解决了?

那大明先前战死的那批悍将,连区区一个叛贼,都比不上吗?

只是王承恩哪里会明白,李自成能得崇祯皇帝的重视,就是他那套流窜作战,和其所知的游击战术,具备在实践中去总结经验的可能性。

建虏在辽东采取的是高压统治,即便皇太极上以后,一直都在努力调整政策,以求消散隔阂。

但是建虏八旗的高层,多数都是鄙夷汉人的,看见他们喜欢的,不是靠抢,就是靠杀。

这也使得辽东生活的百姓,或许骇于建虏的残暴,被杀的人太多了,不敢再行反抗了。

可是李自成的出现,只要能在辽东那片黑土地上,渡过最初的那段虚弱期,那他所领的流寇队伍,就能衍生出较大的影响,这便能拖住建虏的后退。

“奴婢拜见皇爷。”

王德化匆匆走进东暖阁,作揖行礼道:“皇爷,午门外聚集一帮学子,为首的是锦衣卫百户,阎应元,请求进宫面圣。”

“谁?”

崇祯皇帝一愣。

阎应元?

可紧接着,崇祯皇帝就想起来了。

对啊。

自己先前找到阎应元,叫其到江南那边寻找红薯,只是半道冒出个徐光启,加之所处时局动荡,也叫他将阎应元给抛之脑后了。

“阎应元回来了?”

崇祯皇帝囔囔道。

“是的皇爷。”

王德化欠身道:“那百户阎应元,呈递了牙牌,言完成了圣谕,不仅找到了红薯,还寻得土豆和玉蜀黍。

此外在午门那边,所聚集的那帮学子,亦是阎应元奉皇爷旨意,在赶赴江南的途中,所聚集在一起的,都是想为国朝分忧,为皇爷分忧的。”

“快宣!”

崇祯皇帝闻言,伸手道:“叫阎应元他们,全都进宫面圣,朕要见他们。”

“喏!”

王德化当即应道。

崇祯皇帝神情间,流露出些许激动,没想到这个阎应元,韧性还真是够强的,居然连土豆和玉米,都寻找到了。

若是这样的话,先叫徐光启所领农科,在各地皇庄试种,培育出优良的良种,那大明的粮食荒,就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啊。

第419章 心系天下苍生,当磨砺

小农经济下的大明,若是能抓好钱和粮这两项,叫内帑或国库相对充盈,不行拆东墙补西墙之事,其实是可以逆风翻盘的。

不过这背后牵扯到的事情太多,就算想要拨乱反正,那亦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丝毫都急不得。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行跪拜之礼的众人,心里却是难掩的激动,这远比阎应元,带回一批土豆和玉米良种,要激动的多啊。

陈明遇、冯厚敦,方以智,陈子龙,夏允彝……

十数名鼎鼎有名的抗清之辈,就这般跪在自己面前,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若这些人能磨砺出来,那都是国之栋梁啊!

眼前这些人才,可不是水太凉的钱谦益啊。

“诸卿快快请起。”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伸手道:“你们能随阎应元一同北上,朕心甚慰啊,我大明亦是有忠贞之士啊。”

被天子这般出言称赞,叫陈明遇、方以智这些尚没有中举的学子来讲,那一个个内心都是很激动的。

这可是大明的天子啊。

‘当前北直隶和山东两地,都受到灾情的袭扰。’

崇祯皇帝暗暗思量着:‘卢象升和袁可立的担子都很重,若是这批人能派过去,到地方赈灾行署任职,积极地赈灾,那态势肯定会不一样。

当然他们之中,一些是出身显赫,或许吃不了这个苦,最终中途退出了,但若是能磨砺出一般,这些人才都是国之干才啊。

不行,朕要给他们洗脑,打一针强心剂。叫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叫他们兼济天下,叫他们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若能在实践中磨砺出来,在基层一步步爬上来,那整个态势都是不一样的。’

朝中的赈灾公署。

地方的赈灾行署。

就是崇祯皇帝靠着赈灾事,培养人材的重点保护对象,是隔绝各级官员上下其手,贪墨赈灾粮饷的机构。

能被吸纳进去的人,绝不能是官场老油条,不然风气就会被带进来,那培养人才纯粹是痴人说梦。

没有经残酷现实鞭打的读书人,带着那么些浪漫主义色彩,就像是一块块璞玉,若能雕琢出来,那就是良玉。

“阎卿啊,你此番归京,可谓是给朕分忧了。”

崇祯皇帝故作叹息,看向阎应元道:“眼下国朝艰巨,你们在归京的途中,想来也知晓北直隶和山东,两地遭受旱灾、水灾侵袭吧?”

“臣知晓此事。”

阎应元忙上前作揖道:“臣听闻陛下,于北直隶治下,特设了地方赈灾行署,以组织受灾百姓,行以工代赈,确保地方秩序安定……”

陈明遇、方以智这帮学子,个个都情绪激动起来,见到天子这般忧愁,他们都生出强烈的意愿,想要为君分忧。

事实上封建王朝所尊儒家思想,并非不是没有好处的,大明多数的读书人,都是想为大明分忧的,想为君王分忧的。

不过那些高中科举,开始步入官场的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官场风气的影响,渐渐都和光同尘,思想上有所改变了。

首节 上一节 267/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