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35节

等再过上几年,崇祯皇帝就要从朝廷层面入手,筹建起大明国有银行,彻底拿下户部所辖的该部分职权。

大明财政的厘清和整合,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是一两年就能做好,期间必须兼顾到很多层面。

不然选择贸然出手整改,却发现最后支撑不起来,那只会让大明财政彻底崩溃。

这无疑是一场灾难。

这并非崇祯皇帝所想看到的结果。

至于公私混合的汇通票号,以后就是皇室私产。

国库所有归国库所有,内帑所有归内帑所有,二者必须要区分好。

“筹建各地的官办诸厂,这条路在大明先前没有过先例。”

崇祯皇帝看向章谨忠他们,神情严肃道:“现在也就天津和直隶少数府县,在天津知州陈延生、直隶巡抚卢象升的先后摸索下,筹建起一批官办诸厂,所取得的成效还算不错。

不过那批官办诸厂,是官府百分百控制着的。

你们所筹建的官办诸厂,性质跟他们多少还不一样,应当算作合资建厂。

川海总会作为皇店演变发展起来的,那代表的就是朕,就是内廷,所以你们肩上的担子很重。

皇庄所筹办起来的诸厂,是不可能转隶到川海总会名下的,因此你们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包括其中的份额怎样明确,此后的发展规划怎样,如何壮大产业链,都必须要逐一的明确下来,不要给朕建一批烂厂出现。”

当初崇祯皇帝筹建内帑经济体,想不断提升生产力,渐渐的就发现一个问题,过于单一的模式,不能有效的整体提升生产力。

唯有叫更多群体参与进来,才能让大明的生产力,稳步向前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产业链。

相较于英吉利这帮欧罗巴各国,所走的血腥扩张路线,其实大明有着很多优势的。

首先治下所控疆域辽阔,其次有健全的统治体制,再者土地兼并很严重,导致治下有大批破产群体。

恰恰是最后一条,坚定了崇祯皇帝要走这条路。

大明处在小冰河时期下,就会导致很多百姓失去土地,如果说奉行原来的老路,那必然是各种麻烦和矛盾。

可如果说走原始工业化进程,只要逐步调整政策和框架,就能叫这些转化成优势,逆向推动大明的自我革新。

这不是一条简单就能实现的大道,可这却是摆在崇祯皇帝面前,唯一能走得通,走的下去的大道。

“陛下,臣有一个疑问。”

章谨忠上前作揖道:“合资建厂这一概念,臣是明白的,但是臣想了解一点,涉及专项技术售卖,该如何明确?

是仅限于川海总会合作的皇商,还是所有商贾了解此项,都能参与进来?

还有,要筹建起的这批官办诸厂,初期发展所需的产业工人,该如何解决?”

“陛下,臣也有疑问。”

吕庸葆紧随其后道:“在地方上所筹建的官办诸厂,是直归川海总会管辖,还是地方官府亦有管辖权?

如果说官办诸厂的发展,跟地方官府形成冲突,该如何进行解决?”

“不错,能讲出问题,就代表你们真的思考了。”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首先川海总会所辖的官办诸厂,是直接控辖的衙署,地方官府无权进行管辖。

到时川海总会要开设各地分会,下辖各产业分会,形成明确的逐级监管和管控,这是关键所在。

那些皇商的存在,就是协助你们发展,同时起到前期减压的作用,以后若是发展的不错,可以筛选一批新的商贾进来。”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川海总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大明国有产业的总办衙署。

以后在逐步发展起来后,会逐步的拆解独立,成为一个个独立的群体,到时统归于某一专设机构管辖。

像章谨忠、吕庸葆、岳庆章、盛应武这些人,若是真的有能力的话,能经受住金钱的诱惑,没有被腐化堕落,那都会变成大明官员群体的一员。

原始工业化的发展,不能脱离朝廷的主导掌控。

这是大明的根本,脱离了这一根本,那大明就成了民间资本的天下。

毕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会逐步出现一批大小工厂主,一旦他们势力庞大了,那就会用更冷酷的方式进行盘剥。

真等到了那个时候,大明皇帝是谁还真不好说。

只不过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这些核心的框架构想,想要逐步搭建起来,首先要在大明治下,培养出原始工业化,并逐步的去进行调整才行。

只要遇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不可能说没有问题,去凭空想象解决问题。

章谨忠、吕庸葆、岳庆章、盛应武这些人,都流露出各异的神情,透过天子所讲的这些话,他们隐约猜到一些。

但所了解的层次并不高,所以心里并不理解,这些究竟代表着什么。

“汇通票号的整体发展,朕能规定相应的时间,必须要发展到怎样的程度。”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但是在官办诸厂这边,朕却不能下达这样的期限,毕竟投资建厂是需要时间的,这点跟汇通票号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过你们要尽可能多的开设官办诸厂,多多吸纳各地脱产的群体,帮助到地方官府排除隐患。

那么前期发展的产业工人,准确的来说,应当是各个产业的技术骨干。

会由皇庄筹办的那批工厂,来给你们进行提供,以后他们的福利待遇,包括每月所领工钱,就转隶到那些新筹建起的诸厂中。

至于说专项技术售卖,相较于内厂这边,通过了层层筛选和考察,所对外售卖的价格,你们只需一成价格,就能进行交易。”

章谨忠、吕庸葆、岳庆章、盛应武几人相视一眼,神情都变得激动起来,如果说是这样的话,那他们发展官办诸厂,就可谓是提供了层层便利啊。

皇庄筹办的诸厂,负责提供专项技术售卖。

汇通票号,负责提供专项共商贷款。

川海总会,自身就有较为充沛的钱财。

相较于刘江安、夏良玉、秦之鸿、寇熹亮这些皇商,对章谨忠、吕庸葆这些川海总会的人来讲,他们所在意的是自己的前途。

毕竟川海总会的多数银股,是内帑这边掌控的,他们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

当初王承恩代表天子,面见他们时就强调一点,若在川海总会做出成绩,那以后都是有官身的。

做官员,做商贾,这种阶层之间的跨越,是章谨忠他们先前所不敢想的。

只是章谨忠他们,所没有想到的是,为何皇庄筹建的诸厂,不能直接转隶到川海总会名下,这样能省去不少事情。

只因这牵扯到产业升级。

崇祯皇帝要绝对掌控一批工厂,不断地推进技术革新,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让大明的原始工业化,是稳步向前迈进的。

“该提供的便利,朕都给你们提供了。”

崇祯皇帝神情淡然,看向章谨忠他们,开口道:“希望川海总会这一次,在各地筹建官办诸厂,能达到朕的预期目标。

这件事情能否办好,会影响到大明后续发展,若是你们不能扛起重担,那朕不介意再换一批人。”

“臣等明白!”

章谨忠他们当即拱手应道。

第524章 周延儒发威

崇祯皇帝所构想的原始工业化,倘若想要在大明落地生根,就需要时间来沉淀的。

毕竟筹建规模化生产,是件极为繁琐的事情,好在崇祯皇帝有耐心和时间,去静候这一过程的形成和改变。

当初在内廷所辖皇庄,为培育这颗宝贵的种子,崇祯皇帝不知砸了多少银子,耗费多少心神,才将其孵化出来。

现在这颗种子的数量开始增多,开始分散扎根,崇祯皇帝心里期许着变化,因为有了变化,大明才有改变。

自崇祯皇帝密召周奎一行,明确官办诸厂之事后,朝堂也好,京城也罢,暗涌就从没有结束过。

一个京畿卫戍调整在持续推进。

一个毕自严所提出的火耗归公。

一个内阁明发的募工上谕。

外加上辽东沦陷区的不平静。

尽管大明境内的战乱势头,不知从何时开始被遏制住了,可出现的桩桩件件,却始终牵绊着大明文官群体。

文华殿,周延儒所在公事房。

“韩总宪,不知您听说了没,近期辽东那边的战乱,态势好像加剧了。”周延儒手捧茶盏,面露笑意,看向韩继思说道。

“东江平虏前指,数日前向军机处呈递的军报,想要协调天津、登莱两地驻军,以驰援辽南紧急战况。

扼守皮岛的东江军,趁着辽东义军崛起之际,建虏松懈之时,悍然向镇江堡展开攻势。

听闻那一战东江军作战骁勇,刘兴祚率部收复了镇江堡,但也遭遇了建虏援军,所以战事变得愈发焦灼了。”

“竟有这样的事情。”

韩继思双眸微张,向前探探身,皱眉道:“为何此事朝中知晓的不多?现在朝中受火耗归公一事,已有……”

可说着,韩继思却想到了什么,没有把剩下的话讲出来。

军机处乃是天子所设总揽平叛的衙署。

军机处落实的那些制度,若是天子不想对外透什么风,那朝堂是绝不可能知晓的。

首节 上一节 335/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