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61节

看来先前他所做的诸事,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能得天子这般看重,那他日后想更进一步并非难事。

“毕卿,朕想问问你,从天启元年到崇祯三年,在这十年间,国朝因各地赈灾,拢共支出多少粮饷?”

看着群臣的反应,崇祯皇帝的目光,定格在毕自严身上,“在这些受国朝调拨粮饷的灾情中,又有多少虽全力赈灾又闹出民乱的?

从万历朝后期开始,大明各地所遇灾情可谓累年增多,这并非是一件小事情,倘若不重视起来,那大明社稷绝无安定可言。”

在崇祯皇帝逐步掌控住局势,实控住诸多军权,围绕朝堂的改变,也在悄然间推行了,他要逐步强势起来。

大明,需要强权皇帝。

“启禀陛下。”

毕自严神情严肃,上前作揖道:“据臣粗略估算,仅国朝所拨赈灾粮饷,在过去的十年间,就不少于1700万两,甚至要比之更高。

想查明具体的数额,还需调取相应案牍,进行实际汇算才行。

且在过去十年间,国朝干预下的赈灾,闹出大小民乱诸事,不少于50起,涉及大明治下很多地域。”

面对天子的询问,毕自严唯有按实际禀明,而韩爌、温体仁、徐光启这些阁臣廷臣,对天子所询问的这些,无不是生出各异的想法。

他们都不清楚当今天子,召见内阁、都察院、廉政公署、六部等有司,在乾清宫接受召对,究竟是为了何事。

毕竟召对的核心思想,并没有讲明。

然直觉告诉他们,事情绝对不简单。

“小2000万两的赈灾粮饷,在过去的十年间,被国朝调拨到各处赈灾。”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环视殿内群臣,掷地有声道:“且纵使在国朝的干预下,还不能确保受灾情的影响,而生出民乱。

可两地从特设赈灾行署截止到现在,过去快一年的时间,诸卿可知,他们用了多少赈灾粮饷吗?

150万两!!!

由此可见,在过去这十年间,有多少官员上下其手,行贪赃枉法、中饱私囊诸事。

此前北直隶和山东两地出现灾情,朕命卢象升、袁可立先后筹建地方赈灾行署,他们所面临的灾情,同样是很严重的。”

自崇祯皇帝在朝先后特设军机处、赈灾公署、理藩院等衙署以来,可谓在朝引起不少的反对和争议,纵使是到现在也是这般,对待这些情况,崇祯皇帝所采取的态度,很明确,也很简单。

置之不理。

将一批务实肯干的大臣,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叫他们发挥出应有的成效,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他这位大明天子,不能在后面替他们撑腰,叫他们承受各种刁难和打压,那谁还会为他做事?

“陛下,臣请求以都察院为首,对历年来的火耗、赈灾等诸事,在各地展开相应审查。”

温体仁听闻此言,便知天子是何意,在看了眼周延儒后,当即上前作揖道:“如果说这些事情,不能彻查清楚的话,那朝廷不知在看不见的地方,有多少本该收归国库的粮饷,包括该落实的粮饷,被一批贪官污吏贪墨。”

“臣附议!”

“臣附议!”

周延儒、毕自严、徐光启等人,纷纷上前表明态度,只是他们附议温体仁,心中所想却不一样。

像周延儒是纯粹为了仕途。

而毕自严、徐光启就纯粹很多。

“陛下,此事应当从长计议。”

韩爌脸色微变,上前作揖道:“如果朝廷抽调都察院等有司大臣,到大明各地展开相应的审查,恐对地方安定造成影响。

现在辽东局势初稳,陕西叛乱初定,倘若地方上再出现什么风波,朝廷好不容易才稳定的局势,只怕又将会乱起来,这于朝于民而言都非好事。”

见韩爌这般,崇祯皇帝神情冷然道:“那依着韩卿之言,面对这些苛政烂账,朝廷就算是知晓,也只能隐忍不发吗?”

韩爌所提出的反对,并非是反对审查,而是反对大规模进行,毕竟大明官场是怎样的情况,他这位内阁首辅太清楚了,一旦真这样做的话,那必然会生出很多乱子,大明官场经不起深查。

第565章 召对阁臣(2)

“启禀陛下,从都察院所提吏治新规,到陛下特设廉政公署,除直隶和山西两地,还没在其他地方,有效进行过相应的审查。”

看着神情复杂的韩爌,徐光启上前作揖道:“固然说朝廷有京察大计,以考核在京官员和地方官员,然很多事情并非一个京察大计,就能轻易决断的。

臣以为陛下所提审查地方火耗、历年赈灾,有利于国朝对各地情况,有着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掌控。

就以臣所领仓场事而言,户部所收各项奏疏和案牍极好,可谓一点问题都没有,然实查京仓和通州仓时,却出现各种亏空,甚至有重复入账的问题。”

“徐阁老,调查在京衙署,和审查地方是不一样的。”

韩爌眉头紧皱,看向徐光启说道:“现在对于国朝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如果说在审查期间,造成地方人心惶惶,继而生出大的变动,这些影响谁来承受?

当前国朝需要做的,就尽快解决平叛诸事,特别是陕西流贼叛乱,军机处那边所明发的军报……”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听着韩爌、徐光启他们所言,心里却生出感慨,当大明的皇帝不容易,当大明首辅也不容易。

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大明官场的吏治,其实已彻底崩坏了,多数地方都是摆烂的,经受不起深查。

查,可能查出各项贪赃枉法之事,然造成的地方混乱,却可能是朝廷所承受不了的。

不查,就任凭各种贪赃枉法之事,继续在地方上横行,继而破坏着大明社稷的根脉。

整顿吏治,不是说说那般简单。

何况在京的那帮文官群体,私底下有多少跟地方官员,是存在着相应联系的,这是谁都说不好的。

“其实这件事情,没有韩元辅所想的那般复杂,朝廷只需拟好相应的名号,抽调好相应人手,是能妥善解决此事的。”

“只怕不会那般简单吧,过去的京察大计,存在问题的官员,都得到相应的惩处,现在却这般大费周折的行此等事情,并不利于国朝的稳定,本官觉得韩元辅所讲很对。”

“难道朝廷连这等权威都没有了吗?如果说真是这样的话,那还要朝廷……”

正殿内吵成一团。

崇祯皇帝面色平静,看着眼前这帮阁臣廷臣,各抒己见的讲着,有坚决支持的,有坚决反对的,有沉默不言的。

透过这场大明的高层会议,崇祯皇帝也能看出一些问题。

“够了!!!”

见群臣吵个不停,崇祯皇帝怒拍御案,沉声道:“朕召尔等进宫,不是看你们在这里争吵的,朕行召对,是决断,不是商量。

地方火耗和历年来赈灾事,这两件事情必须彻查,考虑到当前的局势,仅对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展开相应的审查。

地方火耗一事,着周延儒具体来办,都察院和廉政公署,要抽调出相应的人手,在各省组建起一支支巡察队伍。

历年赈灾一事,着徐光启具体来办,户部和都察院,要抽调出相应的人手,在各省组建起一支支巡察队伍。

明确诸事后,即刻向御前呈递奏疏,待朕允准后,就奉旨离京赶赴各地推动此事。

内阁明发上谕,着命各地巡抚配合,朕要在半年内,将上述这些事宜,都逐一的审查清楚。”

“臣遵旨。”

“臣遵旨。”

徐光启、周延儒当即上前作揖道。

崇祯皇帝算是够克制的,仅仅调查地方火耗和历年赈灾,且圈定的范畴,仅限于大明北方诸省。

错非是担心大明各地出现问题,造成像韩爌所言混乱,依着崇祯皇帝的性格,要就赋税这一领域,进行分层级的审查,厘清各地的亏空,甚至要在大明全境明确。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贪心不足蛇吞象,就算想解决好这些弊政,并非朝夕能做好的,崇祯皇帝要通过这次的行动。

彻底改变火耗的陋习,叫所定新制钱加快流通,与此同时,为在朝赈灾公署造势,以推动各地明确此制。

“陛下,如果真要这样做,恐都察院这边的人手,将出现严重空缺。”韩爌走上前,想做最后的努力。

他不是阻挠审查,他是担心地方出问题。

一旦地方出问题,那他这位大明首辅,恐位置就坐不稳了。

“这件事情很好解决。”

崇祯皇帝眼神坚定,看向韩爌说道:“从六科抽调一批,暂调到都察院协办,与此同时,吏部遴选一批官员,增补到都察院和廉政公署,这件事情就这般定了。”

为有序推动大明的谋改革新,有些事情必须要做下去,哪怕会出现一些问题,也必须要做下去。

现在大明内外的局势,算是有着较明显的改善,京营这边也在逐步扩编,真要是在调查期间,出现地方民乱的话,那叫毛承禄他们率部镇压就是。

何况所涉及到的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有卢象升这批官员在,还有周遇吉这些武将在,就算是真出事情了,他们第一时间就会出手解决。

“行了,都退下吧。”

看着眼前的群臣,崇祯皇帝摆手道:“徐光启、周延儒留下,朕有些事情,要跟你们详细讲明。”

“臣等遵旨。”

推动大明的吏治整顿,并非是件小事情,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选择徐光启、周延儒二人,是崇祯皇帝考虑依旧的。

特别是负责审查历年赈灾的徐光启,除了要做好这些事情外,崇祯皇帝还打算叫徐光启领着一些人,将红薯、土豆、玉米等物,经过北方各地赈灾行署,先小规模圈定试种田亩,种植这些高产作物。

毕竟随着规模化工坊的逐步扩张,那大明治下的脱产群体会累年增加,如果不设法增加粮食产量,丰富口粮种类,仅靠外需供应的粮食贸易,崇祯皇帝是睡不好觉的,一旦粮食贸易出现问题,那大明就会跟着出现问题。

第566章 闯将求变(1)

变革维新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内部复杂、利益固化的势力中,想有效推动相应变革,必然会出现各种掣肘和反对。

大明的核心统治基础,是基于读书人这一主体,以相对庞大的官绅等群体为延伸,统御着更庞大的底层群体,继而构建起的一套完整统治体制。

首节 上一节 361/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