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418节

黄道周继续说道:“就算此事绕开外朝有司,交由内务府着办,可是在一时间恐难以聚拢这般多官吏。

何况军工产业的耗费很大,彻底绕开外朝,仅靠内务府督办此事,所耗粮饷难以支撑。

更别提今后需供应大批军备,倘若没有国库的调拨支持,仅靠内务府承办,那也难以维系下去。”

“臣附议。”

钱肃乐紧随其后道:“除了上述这些问题外,时下内务府所储的银子,多数都是已有定数的,倘若贸然落实军工产业的谋划部署,内务府根本就周转不动。”

“臣附议!”

李长祥、沈廷扬几人也都上前附议。

看着几名总管大臣,纷纷出言劝谏自己,崇祯皇帝的心里并不恼怒,毕竟钱肃乐他们所讲这些,也是站在他们的角度讲明情况。

不过嘛,筹建更大规模的军工产业,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这件事情想有效推进起来,靠外朝的有司衙署不行,甚至还不能跟地方官府牵扯过多,一个吏治腐败就能坏掉很多事情。

不过新兴的内务府官员班底,尚没有遭受不良风气的侵袭,这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是能发挥极佳的作用的。

“办法总比问题多。”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钱肃乐他们,伸手道:“朕说要筹建军工产业,可是却从没有说过,要一上来就追上西山、房山等处军工产业吧。

此事要徐徐图之。

涉及到军工产业的谋划部署,朕打算是用5年的时间,在大明北方诸省治下,初步筹建起一批军工产业。

除了满足各类军备的需求外,还要有效的带动各地冶炼锻造领域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等于说内务府有5年的年限,依托各地赈灾行署,逐步明确和筹设军工产业,那前期的粮饷消耗,是不是能相对分摊下来?”

“这……”

钱肃乐、黄道周他们,被崇祯皇帝所说的这些搞的沉默了,这给他们的感觉,就不像是单纯筹建军工产业那般简单。

这不就是涉政了?

内务府真要这般做,岂不分走内阁、兵部、工部等有司的部分职权?

“何况内务府筹建的军工产业,今后是以订单的形式,由朝廷出银子采买,无需内务府独自供应。”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不过这样一来,每件出产的军备,小到军械,大到火炮,质量都必须要有保证,倘若出现任何问题,那就要追溯到所产诸厂,查到谁,那就要受到相应严惩。

军工产业跟别的不一样,所出产的军备,是会影响到很多的,特别是在战争之下,倘若大批量的军备出现问题,那仗干脆就别打了,直接向敌军投降就行了。”

事实上钱肃乐他们,心中所想的是对的,崇祯皇帝对军工产业的部署,就是要分走一些外朝有司的职权。

毕竟这些谋划构想,不能在外朝有司推行起来,所以崇祯皇帝要通过内务府这一特殊媒介,来推动军工产业的发展和革新。

等到内务府完成历史使命,到了该裁撤的时候,那不止是涉及到的军工产业,包括其他产业,都会转隶到新设的一众衙署麾下。

“涉及到其他的构想,朕都写了下来。”

崇祯皇帝拿出一份公函,看向钱肃乐他们,“朕召诸卿进宫觐见,其实目的很简单,你们要尽快拟定一份奏疏。

将今后5年以内,涉及军工产业的发展和谋划,形成有效的落实部署,并逐步让各地赈灾行署落实下来,该份奏疏在正式拟定下来后,要第一时间呈递到御前来,朕很重视这件事情。”

第661章 冲突(1)

有计划、成阶段、定目标的明确各领域谋改,这是崇祯皇帝在逐步熟悉大明内情后,愈发热衷的一种方式。

先前崇祯皇帝虽说也在这样做,不过心里却没有过多感受,然而就是在最近一两年间,他却越发觉得以‘五年’为周期,定下目标的重要性。

两三年太短,见不到成效。

六七年太长,太过于耗时。

反倒是取这个中间值,将所定目标逐步推进落实,既能看到初步的成效,又能见到政策的延续。

一个谋画的好政策想真正见到成效,是需要较长时间来沉淀的,毕竟有些事情不是靠急躁就能解决的。

特别是现阶段的大明,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内外矛盾极多、发展极不平衡、财政极不正常、各种问题极多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也造就想给千疮百孔的旧框架,重新打造一个新框架,其实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爆发各种问题和矛盾。

乾清宫。

崇祯皇帝阴沉着脸,倚靠在龙椅上,看着御案上所摆奏疏,多达上百封的规谏、弹劾奏疏,就这样摆在他的面前。

“朝廷才安稳了几日啊,一个个又开始这般了。”

崇祯皇帝眼神冷厉,盯着眼前这些奏疏堆,冷冷道:“调查两大案、清查亏空、进行盐政初改都在落实中,触碰到你们中的一些人的利益,就开始原来那一套,违背祖制宗法,弹劾内务府乱政,弹劾军机处揽权,规谏京营变动过大,一遇到任何问题,就拿这一套来搪塞朕。”

王承恩低着脑袋,不敢多言,他能感受到自家皇爷,是真的愤怒了,外朝的那帮文官群体,总是有一些人不知死活。

“王伴伴,将御案上的这些奏疏,凡上疏请辞的都挑出来。”

崇祯皇帝伸手道:“悉数移交至内阁,告诉韩爌他们,将这批上疏请辞者皆罢黜掉,凡涉及亏空者,补齐亏空,才能离京归乡!要是补不齐,皆给朕抓进刑部大牢去。”

“奴婢遵旨。”

王承恩当即作揖道。

从坐稳这尊皇帝宝座,崇祯皇帝就知道事情会很多,特别是他想要维新变法,力求大明有所改变,那随着各项谋划的推进,就必然会涌出各种问题,爆发各种矛盾,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利益动人心嘛。

过去没有掌握太多主动权,一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让崇祯皇帝颇为头疼,就算再懂得权谋算计,可是在优势不足的前提下,其实可供崇祯皇帝斡旋的范围很小。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崇祯皇帝掌握相对的主动权,能较为从容的面对复杂国情,即便外朝那帮文官群体真想发难,他也能从容不迫的进行应对。

斗争嘛,永无止境!

彼时的文华殿。

气氛压抑极了。

“现在这等朝局啊,真是愈发难以看透了啊。”周道登倚靠在官帽椅上,看向沉默的何如宠,开口道。

“就陛下乾纲独断所做那些事情,在朝中引起多少风波啊,在这等形势下,有司呈递规谏弹劾奏疏,其中还夹杂一些请辞奏疏,可天子的态度依旧是这般强硬。

这在先前是从没有过的。

现在天子将难题抛给内阁,这件事情反而不好解决了,韩元辅都待在他的公事房,不见任何人了,咱们该怎样办?”

何如宠眉头紧皱,“还能怎么办,走一步看一步吧,韩继思所领的都察院,真是愈发的激进了。

曹化淳所领的东辑事厂,追缴先前查明的亏空还没有结束,都察院所派那帮巡察御史就又查出一批。

这样下去怎样得了啊。

天子难道就看不出来,朝堂局势要是不稳,这是会带来大麻烦的,何况那些亏空也并非个人所能拖出来的啊。”

亏空,说好听点就是在任期间,所弄出来的一笔不清楚的账目,可实际上这就是吏治混乱所致。

特别是天启朝后期,阉党一朝独大,搅乱了朝中秩序,这使得很多在意乌纱帽的人,迫于种种现实吧,都选择和光同尘。

在大明官场之中,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的栋梁肱股,实在太过凤毛麟角了,多数都是被沾染各种不好风气。

“本辅不觉得一些朝臣的弹劾奏疏,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啊。”周道登轻叹一声,伸手说道。

“当初天子设内务府时,明确与外廷职官无关,总揽宫廷事务,可是钱肃乐、黄道周这帮内务府大臣,近期做的事情,却明显是在干涉外朝事宜啊。

一个朝堂,两套班底,这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内务府做什么事情,外朝有司多数是不清楚的,可是外朝有司做的事情,内务府却非常清楚。

倘若是长此以往的话,只怕膨胀起来的内务府,甚至能左右内阁啊,这要是真……”

“现在说这些有意义吗?”

何如宠撩了撩袍袖,看向周道登说道:“你难道没有发现,在这次的纷争中,温党一派很是安静吗?

特别是清查亏空期间,被查出那些亏空后,一个个都老老实实的上缴亏空银子,没有任何的犹豫和不满。

这明显就是温体仁瞧出这些。

不过为了不被天子所厌,所以没有过多涉足其中,甚至是周党那一派,尽管周延儒奉旨查案,可是也是态度明确。”

人是会受环境改变的。

对崇祯皇帝而言,他深知人性的可怕,过去周道登、何如宠他们留在内阁,更多的是为了掺沙子。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明有着相应改变,特别是他们也悄悄的涉足这些变动中,比如在天津直隶州筹建个商队,比如在京畿一带筹设几个工坊,继而赚取到相应的利益,这也使得他们的心态发生改变。

在涌出的一批私营工坊中,崇祯皇帝很清楚有一部分的工坊,其实是朝中的官员私底下用各种名义开设的,不过崇祯皇帝却没有多加理会,毕竟处在推进原始工业化的初期,他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有些事情出现,崇祯皇帝就会选择妥协!

第662章 冲突(2)

“这个韩爌,究竟想干什么?”

温体仁攥着奏疏,眉头紧锁起来,神情凝重的看向闵洪学,“陛下将一批请辞奏疏,下发到内阁处置,要罢黜掉这批朝臣,还要继续追缴其中拖欠亏空者,可韩爌竟敢压着这批奏疏,不发,不议,这是想跟陛下对着干?”

“温阁老,这不无可能啊。”

闵洪学情绪有些激动,对温体仁说道:“上疏请辞的朝臣里,有部份是东林党人,这是硕果仅存的一批。

倘若这批东林党人,悉数都被罢黜免职的话,那东林党在朝的根基就彻底被摧毁了。

面对这样一种态势,纵使是韩爌也承受不起。

说起来,从史可法这批东林党人,被陛下免职流放以后,韩爌在东林党内的地位,就遭受到质疑和动摇。

首节 上一节 418/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