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447节

越看,越激动。

“这……”

刘兴治抬起头,举着所持邸报,看向申甫。

“觉得不可思议吧。”

申甫似笑非笑道:“本官初看这份邸报时,心情和刘帅是一样的,觉得就算有人胆大妄为,也不敢这般肆无忌惮吧。

可事实就是这般啊。

陛下当初说的没错,这哪里是倭乱啊,这分明就是一帮民贼!!

所谓的倭乱,从一开始,就是一些人心生不满,想以此让朝廷妥协,叫内务府能离开江南诸省,所以才鼓捣出来的。

特别是一些人,胆大妄为到跟欧罗巴的一些势力,背地里勾结起来,想以此独占开海红利啊。”

利益,不管是在哪一时期,斗争都是激烈的。

既得利益群体,攥着他们得到的利益,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谁会在意社稷怎样,就算国朝遇到再多问题,也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哪怕是国朝社稷倾覆,大不了改头换面就是了。

“申参赞,您明知道这些,为何还做那样的决断?”刘兴治有些激动,紧攥着手里的邸报,虎目微张道:“越是这等态势下,就越是要给与重创,只要能把他们……”

“刘帅,你错了。”

申甫摆手道:“你是站在你的角度,在看待这件事情,你有没有想过,陛下为何要特设松江平倭前指?

为何要筹设东海水师?

为何要筹设诸省水师?

为何要设诸省海防营?

陛下是英明的,陛下做这些决断,不单单是想镇压倭乱,更重要的一点,是将国朝先前丢掉的,都逐一拿回来。”

嗯?

刘兴治愣住了。

他不清楚申甫讲这些,究竟是何意。

拿回来什么?

“说句直白的话,就东海水师现在的规模,能做什么?”

申甫继续说道:“陛下的意图,其实是很明确的,平倭要做,但是不能将这一仗打的太快。

太快了,朝廷就得不到好处。

刘帅有没有想过,只要平倭一事不定,那朝廷有司就会一直关注此事,这样大笔的粮饷,就能调拨到平倭前线来。”

刘兴治想到了什么,对申甫询问道:“申参赞的意思,是陛下想通过这场平倭之战,持续发展东海水师,甚至是诸省水师力量?”

“没错。”

申甫笑道:“由军机处外派的前指,内部构架是很明确的,职权划分清晰,诸如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之事,是断不可能出现的。

本官不敢贪。

其他人不敢贪。

基于这个前提,刘帅可以想想,过去国朝就辽东平叛,山陕平叛,调拨了多少粮饷,耗费了多少元气。

可是叛乱却没能镇压下来,刘帅觉得这些粮饷,是真的用在平叛上了,还是叫有些人贪了?”

作为刘兴祚的弟弟,随刘兴祚一起反正归明的刘兴治,其实对这些事情,了解的还算是透彻。

只是有些事情,不好说,也不能说。

风气坏掉了,贪腐就成了常态。

“好,咱们不提这些事情。”

申甫笑着摆手道:“咱们就说平倭之战,陛下的意思是持续的打,在此期间,将所拨的粮饷,用于发展水师力量,用于筹设新的造船厂。

上面人的难处,咱们不用考虑,这不是我们要考虑的。

我们所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尊奉陛下的旨意,将新设的水师发展壮大,将各地海防营逐步壮大。

辽东的谋改很成功,在过去的对峙中,表现出极强的实力。

所以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蓄势,把份内之事做好,等到这些做好了,有些事情就能摊牌了。

别忘了,郑芝龙所领的琉球镇,包括密设的汉盟,固然是陛下的决断,可是既然能有一个辽东将门,就不会有别的将门势力吗?”

这……

刘兴治愣住了。

他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平倭之战,背后竟藏着这般多的事情。

“那接下来该怎样做?”

刘兴治收敛心神,看向申甫道。

“该怎么做,就怎样做。”

申甫却道:“东海水师的发展和壮大,这是刘帅的份内事,涉及到别的事情,本官会进行统筹。

仗,还是要打的。

陛下常提一句话,军队就是用来打仗的,要是不能打仗,要之何用?

不过这个仗怎么打,刘帅就要多想想了。

在不违背陛下的意志为前提,既要确保江南诸省的安稳,又要保证所谓的倭乱,不会被彻底打没。

这场仗啊,没个几年,是结束不了的。

毕竟水师力量的发展,不像其他兵种那般,多操练操练,配属相应军械火器,就能凝聚力量的。”

“本帅明白了。”

刘兴治点头道。

听完申甫讲的这些,刘兴治顿悟了,合着镇压倭乱一事,关键不在于倭寇怎样,根源是在他们东海水师。

如果这场平倭之战,东海水师能够初具规模,能够具备一定的能力,那此战随时都能宣告结束。

“明白就好。”

申甫淡笑道:“现在这个时候,郑芝龙所在的汉盟,正在积极地发展,听说也垄断了去往倭岛的航线。

所谓的倭乱,自始至终就是一个笑话。

现在倭岛那边,正在密谋着闭关锁国,他们内部的那摊子事情,都还没玩明白,何来袭扰大明之说啊。”

刘兴治笑了。

明白这些事情,刘兴治就知道平倭之战,之后该怎样去做了,该通过平倭前指,向朝廷索要粮饷,就必须张口去要,毕竟这笔银子,他不会贪,平倭前指不会贪,争取越多的银子,都是用于发展东海水师,这也是崇祯皇帝默许的事情。

第709章 天子之威

“大明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其实有一点是很不好的。”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站在皇家军事学院的正堂前,环视随驾的一众文武,朗声道:“那就是恐惧战争,这种恐惧,导致朝廷在很多时候,是为了战争而战争,这就违背了战争的本质。

由此导致国朝在过往的平叛战中,始终都处在被动的境遇下,不能发挥出自身优势,甚至损害着大明国力。

战争是可怕的。

战争是会死人。

不过,要是连正视战争的勇气,大明都彻底丧失掉的话,那纵使国朝做的再多,也难逃江山倾覆的命运!”

周遇吉、曹文诏、猛如虎、虎大威、张世泽、王来聘、徐彦琦、翁英、张载赓、刘宗敏、袁宗第、田见秀、李来亨、党守素、刘体纯等一众将校,无不流露出激亢的神情。

自从崇祯三年开始,崇祯皇帝就一直在谋改军队。

或许说过程艰难些,进度缓慢些,可是谋改军队的动作,却一直没有停滞不前。

围绕着京畿一带的军队建制,从过去臃肿的状态,逐步倾向于精兵简政,明确各部军队的建制。

负责宫禁的大明御林军,负责京城的九门提督,负责京畿周边的三大营,负责京畿外围的驻防军……

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打出,使得崇祯皇帝手里的兵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上述这些军队的权力,皆被崇祯皇帝所掌控。

单单是皇家军事学院、大明陆军讲武堂、大明炮兵讲武堂的运转,每年都能培养出一批军事过硬的中低层将校。

大明的军改,改的不止是军队建制,改的更是思维模式。

“时下的大明,所处境遇不算太好。”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道:“西北边陲,北疆诸镇,辽东边地,西南边陲,东南沿海,看似安稳的背后,却暗藏着很多杀机。

你们都是帝国的军人。

你们都是帝国的脊梁。

朕知道你们的心里,都无比渴望赶赴前线,希望能帮国朝稳定边疆,确保大明的长治久安。

不过战争的形势,不像你们所想的那般简单。

国朝要面对的问题,不止是战争这单一的层面,所以你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时刻紧绷一根弦,处在准备打仗的状态下!”

首节 上一节 447/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巨蟒分身,开局迎娶秦可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