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01节

“在下有两策可堪殿下参考。”

两策?李湛虽然知道这算是杜构故意吊自己的胃口,但还是被激发了好奇心,这事就是自己也只想到用金银当货币,这还是有后世的经验。

杜构就这么敢说,一口气要给李湛说两个?

“一为换币。在下在这段时间也了解了河西等地的一些情况,知道河西是不缺粮的。可如今这时节,晋地、关陇一带粮价奇高,一匹绢只能换一斗米,若是殿下拿出大量的粮食、牛羊来换取铜钱,想来其他地方的百姓、官员自然无不欢欣鼓舞。”

“如此一来,可解当下的燃眉之急,算是一个剑走偏锋的策略。”

不用张居正他们三人出面反驳,李湛自己就在心里直摇头了,这主意还真算是一个馊主意,虽然他粮食来的容易,大唐其他地方也缺粮,可就算李湛真的放出来这样的消息,也换不来多少钱币的。

原因无他,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太史公早就写出来的东西,就算李湛刚穿越的时候,对这点感触不深,可等到现在他已经相当理解这点了。

是,其他各地缺粮食,有铜钱。

可究竟能有多少人,顶着这样的debuff,千里迢迢来到河西这边买粮食?

只能说杜构大概犯了点幼稚病,亦或者说不通俗务,有晋惠帝何不食肉糜那味了。

只要想到自己之前派人把粮食送往长安的损耗,李湛的心里就只犯寒,当初还能说是为了支援关中百姓。

可现在要拿着粮食去卖,走这么远加上路途损耗,粮食该卖个什么价?

要是比一匹绢低,那李湛就是在做赔本生意,可要是高于一匹绢的价,百姓又何必从李湛这买粮食呢?

李湛只能笑了笑,委婉的说道。

“还是说说别的办法吧,换币的法子看起来挺好的,真到了实践阶段问题多多。”

张居正三人也是面露微笑,纷纷颔首,他们都是为官多年的人,对实践和理念的偏差知之甚祥。

远的不说,就最近的隋文帝,他倒是开创了一项义仓制度,规定丰年的时候百姓把多收的粮食上缴一部分,送到义仓。

等到灾年的时候,再由义仓放粮,如此一来岂不是就能减少百姓在灾年的损失了?

这样的政策在纸面上的时候,任谁都不得不称赞它是一个好政策,可在实践中呢?

官员因为隋文帝的另一个规定,仓库中少一升粮食的就要杀头。

不敢损失仓内的粮食,宁愿看着百姓饿死,也不愿自己的生命面临危险,毕竟一旦放粮,皇帝不认可,那就真的是在拿自己的命在赌了。

更不用说后来还有看收仓库的官员贪污腐败的事,火龙烧仓,这可不是哪一个粮官的专利,历朝历代这样的事多了去了。

杜构眼看大家都不认可他的第一个办法倒也不气馁,而是深深吸了口气拱手道。

“那在下还有另外一策,可以供殿下等人斟酌。”

“当年王莽乱政之时,实行了诸多改革,在币制上也是如此,铜钱也被王莽划分了等级,有泉货六品,宝货十品之分。”

“此事想来在座的人都有所了解了,我在这就不多赘述了。”

啥?王莽新政的时候,在币制上的改革?泉货六品又是啥?

杜构这番话,让李湛陷入了疑惑。

李湛在穿越前虽然也算是个历史爱好者了,但对这种细节上的东西还真的不清楚,如今杜构提到王莽新政,李湛的第一反应就是“穿越者”大战“天命之子”。

真要说王莽为什么被戏称为穿越者,李湛还真不清楚。

好在客厅里不止有杜构这样的愣头青,还有懂得照顾不懂这茬的李湛的聪明人。

章惇看也不看李湛,只是在那解说了一下。

“此事微臣有所了解,当年王莽新政的时候,将货币以重量划分了不少等级,有大泉五十,大布黄千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当初王莽做这事的时候,改动颇为频繁,一般人可能都搞不清楚他单单在币制上下了多少刀了,也是因此造成民间经济承受巨大的打击。”

李湛也是聪明人,只听章惇这么轻巧的一提,立马就明白过来,这王莽新政在做什么了,这不就有些类似后来明清时期的折二钱,当五钱等等。

不过在汉朝的时候搞出来当千钱,这跨度不是一般的大啊。

就李湛所了解的,好像在清朝的时候,铜钱币制最大的也是当百吧?这可能已经算是封建时代的极限了?

以各个朝代铸币的技术来看,当千钱大概率是不会被百姓所认可的,对民间商贸的发展造成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王莽搞出来的货币分等级这事,倒是确实值得学一学。

李湛的心也没有王莽那么大,若是单单推出一批当十的钱,确实能给货币流通带来不少的便利。

只能说这些时日,李湛只顾着盯着近代的一些经验,把替代货币全放在了金银上,压根忘了还可以从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吸取经验。

不应该,实在是不应该。

更可恼的是,张居正他们居然都不提醒自己,他们可都是经过当十钱的时代的,哼,都是一群想看笑话的人。

李湛不停的在脑袋里思索着这些事,一旦要自行铸造当五钱,亦或者是当十钱,那发行多少,如何发行就又会成了李湛要面对的问题了。

杜构瞧出来李湛好像不太清楚王莽时期的一些为政措施,连忙开始补救,废了不小的口舌,把王莽时期的币制改革说了个通透。

只是随着杜构的解释,他自己的心也在不断的往下沉,王莽啊!

这可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乱臣贼子,拿他实行的政策,来论证自己想要说的一些做法,实在是有些南辕北辙,授人以把柄了。

可是这以重量定币值也确实算是发轫于王莽了,难道往后举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的例子?他们也不见得好到哪去。

眼看李湛低着头,半晌没有说话,既没有打断他,也没有对他的发言表态,杜构只能咬咬牙放出自己的终极大招。

“就在下来看,殿下不若学习西域等国的一些做法,以金银为货币,来弥补当下铜币短缺,而且金银的价值本就高于铜钱,如此一来推出当十钱,当百钱也更能让百姓接受。”

“何况殿下之前攻破了西域各国,还大破突厥王帐,想来金银是不会短缺的。”

李湛很是欣喜的一拍桌子,大声叫好。

“说得好!文建此后的成就恐怕不会在你父亲之下啊!”

铸造金银币本就是李湛的想法,但他却想不到更为精细的东西,毕竟在他的时代,金银早就退出货币市场了,剩下的都是信用货币,说白了就是看政府的信誉的。

所以李湛能想到用金银当货币,却终究是缺了理论武器,在这他也能知道一点,金银货币确实能用,可中原向来是缺少金银的。

一旦大规模制造金银币,只怕固然能解了一时之渴,未来的时候,都要在找金银矿的路上飞奔了。

没办法,中原的钱币几乎是整个东亚和东南亚所有国家、民族的硬通货,铜币时代如此,到了李湛想要搞得金银币时代,恐怕同样如此。

要不是这段时间,李湛的仓库里确实有相当多的金银,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这点。

毕竟那些西域小国的国库里,还有从突厥王帐抢回来的东西里,别的不多,金银饰品储存的确实相当多,而且工艺也就那样,和中原的没得比。

与其丢在仓库里吃灰,不如拿出来当成货币用!

李湛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杜构提的金银充当货币的想法,他和张居正等人也已经想到了,可作为一个二十不到的人,能够给出这样的答案已经让李湛相当满意了。

至少这样的才智,充当现在河西等地的财政大员问题应该不大。

看来自己的眼光确实不错,杜构可以用,那剩下的当初给自己报信的杜荷呢?

是不是也是一个可塑之才?

李湛在心里乐呵呵的想到,要是真的如此,那自己对杜家的恩宠只怕也不会比李二的低,有了这么一个榜样,还怕大唐其他高官们不倾向自己?

只听得李湛一句赞赏,杜构的心里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不容易啊!为了能在今天表现的好,他也是下了大量的精力,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的功夫,可杜构之前的心差点都要跳出来了,背上全是汗。

要知道,这次若是表现不好,失去了一次机遇到还不算什么,关键在于一旦答错,李湛会对他们杜家怎么看。

一旦杜构拿不出来好的策略,那李湛表面可能不会说他什么,在场的其他人也一样,可内心里难道不会觉得杜家后人也不过如此?

这对一直相当看重自家声望的士族子弟们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只是……虽然杜构上了以金银为货币这么一条策略,可以避开直接铸造铜钱和中央发生冲突的问题,可具体金银钱能做到什么程度,他自己心里也没有数。

毕竟这样的办法前人并没有做过,谁能清楚到底会引发什么后果呢?如果真的出现了很多弊端,这些罪责会不会就被归咎到他杜构的头上?

实际上,若非是看重杜家的名声,杜构恐怕压根不想把这个策略讲清楚,压力太大了。

但李湛这可不会管你杜构身上有多大的压力,难道李湛身上压力就小了吗?同理,张居正等人就很轻松吗?

但凡是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功业,肩上没有压力那是不可能的,想要成功,就必须死死的抗住这番压力。

“我看这件事就可以这么定下来,铸造金银币以弥补钱币短缺,诸位可还有什么补充的?”

李湛一边说着,一边看向身周的几名大臣们。

张居正等人当然没有什么意见,特别是张居正,要知道在他的任上可是搞了一条鞭法的,变实物税为白银,随意白银当货币这种选择他也早就提过。

只是大唐也好,河西也罢,都没有充足的白银来源,这可不像是后世的大明,经过海贸,民间有充足的银子。

至于金银充当货币后,可能出现的弊端他们也能想到一些,只是这会儿不便当着杜构的面说,总是要给新人留一些面子的。

李湛眼看他们其他人都不反对,便哈哈一笑说道。

“如此一来,那我可就要给文建安排职务了……”

李湛敲了敲桌面,沉思了片刻看着杜构说道。

“如今文建初来乍到,骤然给你高位也不是太好,这样吧!货币的事名义上由叔大管着,实际中拉人、组建衙门,安排细则都由文建你来操作,只是一定要记得多多请教叔大,他的经验丰富。”

杜构强忍着心中的激动,恭敬的答应了下来,待到李湛草草的收了个尾回到自己府上的时候,杜构连忙踏出一步,盛情邀请张居正。

“张长史能否赏脸和在下小饮一杯,聊聊河西等地的情况,小弟毕竟初来乍到,很多事情还有待长史指点。”

张居正颇为意外,不过还是欣然答应了,毕竟这杜构分到自己手下了,若是他办不好事,到时候也是会影响自己的口碑的。

河西的年关瞬息而至,河西的四州都在一片宁静中迎来了新年,确实称得上宁静了,要换成往年,秋季的时候突厥人早就又开始南下劫掠了。

首节 上一节 101/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