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34节

他们也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在运河河道上铺设石板,这真是一个王阳明一开始想都不敢想的事,只是他们说的也非常有道理。

只要现在把河道规划的合理一点,往后能省下那么多事,何况石头那都是现成的,用来贴合石头的粘合剂,这工地上也有的是。

本着不用白不用的原则,倒不如现在一并修了。

王阳明把这样的规划说给这些官员们听,南阳本地的官员是既喜又忧,喜的是这样一来,等到运河修通后,运河沿岸的各地百姓的负担就会轻很多。

隋朝大运河修建后,沿岸百姓所服的徭役他们又不是没有看到,还不是年年清淤,导致百姓苦不堪言。

如果真的能做到王阳明说的这样,未来尽可能不扰民,那这事确实值得一做。

忧的同样是这个事,要是真的按照王阳明的规划来,那开凿这条运河的支出何止翻了一倍!要是朝廷不同意怎么办?

同意之后,让南阳本地自己凑这些钱怎么办?

长安来的官员可以不在乎这个,他们这些本乡本土的人不可能不在乎啊!

而且王阳明提出来的这个方案,看上去确实很好,但实在太奢靡了!

要知道这不是一小节运河,这是运河全境啊!

目前按照规划来看,这运河大概能有一百里左右那么长,要是真的按照他的规划全部铺上石板,那这条运河的施工量已经堪比修建洛阳、长安这样大城的城墙了。

洛阳城的单侧边长从七八里到十二里不等,高则是七八丈,把这样的城墙整体用石板包住也就这样的工程量了。

好在河道的宽度达不到那么宽,可以省一点事。

可是这条运河的报价在他们看着的时候,已经一路狂飙,从一开始的五十亿钱一路飙增到六七十亿。

要是真的按现在王阳明的方案,修好这条运河,最后肯定要花费一百五十亿上下的钱,这笔钱朝廷到底能不能拿出来。

或者更明白点,朝廷到底愿不愿意花这笔钱呢?

他们谁心里都没底,所以一名官员忍不住说道。

“您这么上报预算,陛下能同意吗?朝廷上的大臣们可能也不会同意吧?”

王阳明挥了挥手,淡定的说道。

“不用担心这个事,陛下肯定会同意的。”

眼看王阳明这么说,他们这些人也只能信了,谁让王阳明是李湛的亲信呢?

看到这些官员们都有些信心不足,王阳明给他们打气道。

“这些钱,在修建瓷器场的时候,就能挣回来一部分,另外还可以仿着陛下当初拿出来的水泥,在南阳开办一个水泥厂,毕竟原料都是现成的。”

“到时候,这些水泥也可以大规模供应整个河南道的道路建设,也能挣上不少钱,这几项加起来,应该可以补贴一开始增加预算的部分了。”

下面的官员们大吃一惊,水泥也能这么挣钱吗?

嗡嗡嗡的一阵交流后,南阳本地的官员们总算了解到了,当今天子要大规模修建道路,而这道路的原料就是王阳明提到的水泥。

可以说这东西一点都不缺销路,这样一来等到当地的水泥厂一并建设好,那就真的是躺着挣钱了。

有了这么多的保障,南阳本地的官员们终于放下担忧,答应和王阳明一起在奏疏上签字。

其实除了上面说的这两点,就是蒙脱石也有极大的用处,它可不单单是能够用来当止泻药,王阳明听他们说过。

其实现在李湛用来制作白糖的黄泥浆和蒙脱石相比,那就是个垃圾。

王阳明作为明朝人当然听说过黄泥浆脱色的事,这项发明也是宋朝的事了,延续几百年,就是一开始再怎么保密,到了明朝也守不住这个秘密了。

只是他之前压根没想到,原来黄泥浆脱色,就是利用黄泥里的蒙脱石成分,这样来看的话,若是真的按照工程师们说的那些东西,把蒙脱石磨成细粉,制作成所谓的悬浊液,岂不是能大大加快白糖的制取?

不过王阳明的心里也比较清楚,白糖制取的工场,李湛肯定不会随便就让在南阳设置的,还需要经过一番波折。

毕竟南阳离长安太远了,这样一大块财源放在南阳,朝中的大臣们只怕也不会放心啊!

何况,这脱色场能放在南阳,难道就不能放在其他地方了吗?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要是李湛真的现在开了这个口子,往下那些勋贵们的要求可能就挡不住了,那李湛如何能独揽这样一块财源?

不过,这样的一天应该不会太远。

毕竟甘蔗种植的地方大都在两广、云贵一带,西南的甘蔗制作成红糖后,只要运输到南阳这里,就能被加工成白糖,这不比运到长安方便太多了吗?

作为未来联通黄河、长江、巴蜀等地的一大交通运输要地,南阳绝对有这个资本成为大唐的白糖制取中心。

只是这样的好处,现在还不好和这些官员们说,八字都还没一撇呢!

王阳明和开凿运河河道的官员们的联名上书,很快就到了长安,李湛对此也很有信心,大手一挥就同意了王阳明的请求。

只是河西一带的瓷窑还需要熟练的人手,李湛也就只能先把已经调往长安的这批匠人派到南阳一带。

长安这没有什么合适的高岭土,想要制瓷成本太高,不如直接到南阳那。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湛之前还真不清楚南阳居然有这么多高岭土,认真一想,历史上南阳好像从来没有成为过瓷器制造的大郡。

这还真的有些奇怪,只是想到这条运河的疏通难度,和高岭土分布的山岭,李湛也就释然了。

若非李湛有这么大的外挂,可能也不会想起开凿这条运河,那这里的高岭土就只会静静的埋在土里了。

就算有人发现这是制瓷的好材料,困于产品运输,恐怕也不可能发展成像样的瓷器制造基地。

从长安出发的这批工匠,虽然日夜兼程,但都是走陆路,速度实在快不起来,紧赶慢赶也是到了两个月后,才来到这处工地。

这个时候,王阳明他们开凿运河的主战场已经早就不在这里了,不过当地还是有官员留守的。

这些熟练的工匠们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情招待,吃人嘴软,拿人手软,官老爷们都这个态度了,工匠们也不敢怠慢。

很快就在这处工地外的一处平原上修造了一座大窑,试制了第一批瓷器,这批瓷器的效果并不算太好,只是白里透出了点青绿色,在场的官员们可能会有些失望。

但这些工匠们可一点都不会,他们更明白一点,现在只是试制,炉温等细节都没有特别上心,即便如此,这里加了高岭土之后烧出来的瓷器也是白色的。

只能说南阳这里制瓷行业的潜力很大啊!

就在他们在这紧张的进行二次试验,一点点把瓷器的颜色变成他们在之前的‘师傅’那学到的样子的时候,王阳明又派了一批人带着磨碎的蒙脱石来到长安。

对于这些人,李湛还是相当重视的,他虽然不是很清楚很多化学反应,但那些工程师们的话,李湛还是信的。

而且就算成品可能达不到现代社会的白糖那么晶莹剔透,能比现在用黄泥浆制出来的白糖好看也可以。

另外,李湛现在对用黄泥浆制出来的白糖着实有些阴影,只要想到自己喝的糖水先从黄泥浆里过了一遍,李湛的胃就有些不舒服。

换在之前没有找到蒙脱石的时候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有这个机会,何苦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呢?

没让李湛等太久,只是一个月,李湛找来的工匠们就很轻易的制出了一批色泽远比之前的强的白糖,甚至因为纯度太高,结成了大块的结晶,成了冰糖。

李湛也担心这样制作的白糖会不会成本太高,没想到收到了工程员的鄙视,他们坦言,除了用到蒙脱石,唯一多加的也就是随处可见的苞茅。

这玩意成本很低的,成本几乎没变,只是实验制备出来的东西和大规模生产的可能就成了两样,他们也不能保证到时候制作的白糖都能有这次这样的水准。

李湛对着没一点意见,无所谓的事,没看到就现在这品质的白糖,都能得到大唐贵族们的一致推崇,何况肯定会比这样的白糖好的呢?

到这个时候,李湛终于下了决心,现在就在南阳建立白糖制取中心。

不用再纠结会不会导致技术扩散,让他挣不到钱了,当初李湛的这点担忧现在来看完全是自己吓自己,封建王朝,哪一家敢于和李湛这样的皇帝掰腕子?

就算李湛去世后,朝廷百官也肯定会相当默契的将白糖收归官营,不可能放出来让商人们喝头汤的。

既然如此,那现在就在南阳加急建立脱色场就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事了,两广的甘蔗就在明年6.7月份收割,到那个时候,这条连贯荆襄和南阳、洛阳的运河也大概修好了。

到时候,冯盎家种的甘蔗粗加工后,直接送到长江,再由长江过运河到南阳,在这精加工成白糖,随后发卖,这节省的路程太多了。

而且南阳这个位置,也非常适合充当一个商品集散地,修通运河以后,在南阳可以连接巴蜀、洛阳,由丹水连接到长安,沿长江直通苏杭等地。

天然的,就稳居大唐的中央地区,离各地的距离都不回太远,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阳就是不想成为工商业城市,也是不可能的了。

时间匆匆,开元元年的腊月很快就过去了。

到了临近年关的时候,李湛按照惯例再次召开了一次大朝会。

朝会上简单的回顾了下这一年的旧事,之后又颁布了一些明年将要推行的政策。

等到了明年,大唐大规模的基建活动就要正式开始了,这一次可不像开元元年那么简单,只是让人修建南阳处的运河了。

而是要全国各地,统一规划修建道路,设置驿站,需要动用的劳力除了新的高句丽、百济等国的俘虏,还要就地征发民夫。

比较庆幸的是,现在大唐有的是粮食,元年推广高产粮食已经初见成效,各地的粮仓都已经爆了,正是动用民力的时候。

而且,虽然已经到了开元年间,可实际是哪个还是历史上的贞观年,各地的灾害可不会因为换了一个年号就不发生了。

这样一来,大唐受灾的百姓还是不少的,为此李湛按照历史经验,要求各地以工代振,让受灾群众一并到工地上做工,要么修各地的水利设施,要么去修路。

总而言之,就一句话,绝不让他们吃白食,李湛可是清楚人的惰性的,一旦他们习惯了朝廷养着的生活,往后就是没了灾情,指望他们老老实实种地也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百姓们的怨气也是需要安抚的,这么大量的征发民夫,就算是事出有因,朝廷也需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百姓舒心一点。

另外的一个重点,就是整修大运河的河道。

大运河从修建完之后,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好好维护、修缮了,之前是隋末战乱,等到李二继位后,又是天灾不断,对外用兵,压根没时间来维护大运河。

等到现在,李湛才算是能腾出手来,修缮运河。

大运河虽然确实是引发隋朝灭亡的一个原因,但运河本身没有什么罪过,杨广的一些想法,朝臣们也并非不明白,只是有一点,太急了。

如果现在李湛把大运河重新修缮,加以维护,那漕运就又能畅通起来,对大唐江山的稳固,自然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另外就是之前已经提过的,在开元元年就打算实施,只是因为将领们回朝的时间不一,并没有一次推行,到了这次总算可以推行了。

就是将将领们手中的兵权收回来,让他们担任监察使,巡视地方不法之事,虽然这引来不少文臣的非议,可无奈现在是一个武人当国的时期,就是文官们再怎么反对,也无济于事。

这些将领们也并不觉得这是皇帝针对他们,他们可很清楚一点,现在已经是治世了,不想找死的话,手里的兵权还是老老实实交出来为好。

首节 上一节 134/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