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66节

“是呀,能有什么不一样呢。”

同样都是变法,同样是可能和天下人为敌,难道期间的差距真的有很大吗?

“当年有人说我善于谋事,拙于谋身,看来你也是一样啊……”

王阳明掷地有声的说道。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张居正默默咀嚼着这句话,最后也哈哈笑了起来。

是啊,当初自己怀着一腔热血,想要变法的时候,不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就算是粉身碎骨也毫不在乎吗?

当初变法的时候,自己难道真的没有机会后退一步吗?不是的。

可是面对这样的机会,自己当初选择的是把变法的事业继续推动下去,当初的时候,自己难道真的顾忌到了身后事吗?

恐怕有想到过,只是最后还是抛诸脑后了,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最后被抄家,子嗣断绝。

张居正叹了口气说道。

“既然阳明先生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我也不多说什么了,只是不知道你可有什么解决办法?或者说真正的变法之策?”

王阳明自语道。

“其实在我看来,在现在的大唐变法,远比在大明变法简单。一来是现在的大唐蒸蒸日上,没有当初你变法时的那么多毛病,还算是朝气蓬勃。”

“二来,如今的官场,也还算是清廉,各级官员也能任职尽责,相互间的牵连也比较少,不像大明的时候,已经有各种座师、同年等东西牵杂在一起,已经成了一团乱麻了。”

“如今的大唐纵然有不少世族势力,可他们之间本身的矛盾也不在少数,何况咱们都知道大势,这些世族势力终究是会衰落的。”

“最为关键的是,现在科举还没有成熟,科举考中后的人如何安排也没有定例,而且科举出身的人和世族势力大部分是不对付的。”

听到这里,张居正已经有些明白了,不由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的说道。

“阳明先生的意思是,让科举出身的官员和世族子弟对立,逼着大唐进行改革?可是你难道忘记了历史上唐中后期的牛李党争吗?”

王阳明哈哈一笑说道。

“这我当然知道,所以我没有想着把他们一概对立起来,只要科举出身的人开始大规模进入朝堂,他们本来就自然而然的会对立。”

“关键在这些科举的官员安排没成定例啊!叔大,你可知道治世最难的是什么?”

张居正脱口而出道。

“吏治!”

这政事上从来都是吏治最难,一般情况下,只要吏治清明,朝廷的大政也就能顺利推行下去了,这也是当初张居正变法的时候,要先拿出来考成法的原因。

要是不先把官僚系统整顿一边,再怎么说变法那都是空谈,只会误国误民。

“是啊,吏治向来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刚好,现在科举还没有成定例,对科举出身的官员的安置也没有定例,这样的话,不是刚好能把这些人才下放到地方从吏员做起,革新吏治?”

张居正皱着眉头,当即就要说这不可能。

哪一个读了十多年书的人愿意从最基层的吏员做起?那不是空耗青春吗?

只是,张居正看着王阳明似笑非笑的眼神,又回想起一开始王阳明说的那些话,终于有些明悟了。

“你的意思是,让这些世族出身的官员来推动这件事?”

“对!”

“是了,这些世族出身的官员们不可能不会看到科举扩大之后对他们的威胁,若是这个时候能让所有从科举出来的人从吏员做起,他们是一百个愿意。”

“但每年科举选出来的人就那么多,科举的门槛还那么高,你怎么保证这些人心甘情愿的到地方担任基层小吏的职务?”

“若是真的按照你的设想,恐怕有很多人都宁愿弃官而走吧?”

王阳明笑眯眯的说道。

“叔大,你觉得当官真的需要那么多四书五经的知识吗?你真正在地方上工作的时候,需要用到的更多的到底是什么,你心里应该有数吧?”

张居正稍稍凡尔赛了一下说道。

“不好意思,我还真的没在地方担任过官职,一直都在中枢呆着。”

王阳明顿时有些尴尬,只能抹着鼻子笑了笑说道。

“这个……至少你应该明白,在地方上最常用的是律法、数算这些东西吧?其他的其实只需要官员识字就够了。”

张居正有些明白王阳明的意思了。

“你是想要让陛下放低科举考试的标准,扩大人才招收的规模,只要识字,会数算,懂律法就可以了?那儒家经典你把它放哪?这能被别人允许吗?”

“重在识字懂史,儒家经典和史书完全可以把它们放在识字的书里,考试主要考背诵、翻译、理解这些东西。”

“这样的话,就是再怎么古板的儒家先生也说不了什么不字,而且我的想法是采用百分制,这几科一起考,每一科满分都是一百分,最后综合分数高的人就能当吏员了。”

“这天下的寒门子弟,很多人恐怕连个小吏都当不了,若是有这个机会,只会相当心动啊……”

这既是大唐和大明的又一个不同了,在科举制相对完善的时候,基本上只要是中产之家,甚至是比较穷的人也不是不能读书。

可在大唐的这个时候,知识大都是被垄断了,若是真的考经义,那寒门子弟真的不是世族们的对手。

可要是放低标准,那寒门巨大的人口基数都能把世族堆死了,只要在地方上多历练几年,明确好选官规则,这些从底层做起的人反而是更有可能成为高官的。

张居正畅想了一下这个和他们当初一点都不像的科举制,很是古怪的笑了笑道。

“想要做到这一点,恐怕还要提高吏员的待遇吧,要不然又有几个人会空着肚子上任呢?”

“你觉得现在陛下缺钱吗?粮食管够,金银矿又发现了好些个,现在陛下恰恰最不缺的就是钱粮了。”

张居正的心里有些复杂,想当初他变法的时候,很大一个目的就是要敛财,或者说增加国安家的财政收入,要不然就当时大明那个德行,还想要来万历三大征?

没钱征个屁!

只要万历皇帝敢想后来的崇祯那样加税,那大明绝对坚持不到几十年后。

可现在呢?

财政的问题居然不是问题了,李湛想的是怎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怎么让大唐更加顺畅的继承下去,甚至给后世定下国家治理的典范,好比历史上的周公和始皇这些人物。

这对张居正来说还真的是一个新挑战呢。

“看来阳明先生你是已经做好了系统的变法条例了?”

“暂时还没有,只有吏员、科举的变革做好了,至于财政、兼并问题,确实很难做到。”

王阳明说的很是坦然,特别是兼并问题,这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做到的,甚至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恐怕都会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痼疾。

真的是这样的,农业时代土地就是一切,王阳明做不到逆潮流而动,强行让天下人违背人性,别人也做不到。

正如他对李湛说的那样,想要解决兼并问题,最好的路子还是发展生产,至于清量田亩、人口这些手段都只不过是修修补补罢了。

王阳明从李湛给他的书里看到有一句话,觉得实在太有道理了,但凡历史上的税制改革,最终大都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事情不就是这样吗?

赋税都是这样一层层加上来的,再好的制度不去维护,最多也就能支撑两百来年,甚至一百年左右。

到那个时候,原来的善法也就变成恶法了,偏偏那些压在百姓们身上的苛捐杂税一点都不会少。

张居正清楚王阳明所说的还没能做好并非是真的没有做好,而是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而已,难道说清丈田亩这样的法子王阳明会想不到?

搞笑了吧。

只是王阳明要的更多,对这个方法不够满意罢了。

张居正颇为理解的说道。

“既然如此,那我就等着你的好消息了,看看咱们能不能在陛下麾下做出经天纬地的功业来!希望到时候后世传颂的圣贤中也能有我,陛下能成为另一个周公。”

张居正没说王阳明是圣贤,话里的意思就已经默认王阳明必然能成圣贤了。

王阳明忙不迭的挥手道。

“这事你太谦虚了,有陛下这样的圣君在,难道咱们还不能开创一个远迈大汉的盛唐?历史上他们都能做到的事,咱们难道还做不到吗?”

“只是你说的比肩周公……这恐怕还是有难度啊!如今有土地兼并问题制约,只怕没有几个朝代能活过三百年。”

“吃饭,先吃饭。”

王阳明笑容满面的招呼着张居正吃饭,这些话可以等到一会儿吃完了到书房里再聊。

张居正也没有多说什么,总要让自己抱个念想吧。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王阳明藏了一句话在心里没说,要是大唐真的能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只怕真的可以维持五百年的统治了,甚至还是对整个世界,而且非单纯的天下观中的世界。

大唐的体量和后世的英法等国相比那真是足足超出了十数倍,若是大唐能在这个时间节点完成工业革命,对上哪个国家都是碾压。

甚至就算是想要出现一个能和大唐作对的国家都不容易,就算大唐有一天真的衰落了,那也比衰落后的英法、荷兰等国家强太多了。

真希望自己能看到那一天啊!

王阳明不禁在心里畅想到,只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恐怕是没这个机会了,倒是等到那个时候到来之前可以先把一些书籍、思想传到后世。

王阳明自己心里觉得,想要让大唐长盛不衰最好的手段就是开启民智,而且并非单纯的普及儒学。

他不是没有看过李湛带来的那么多书,前两年他虽然每天都要忙着治水,可读书的事一点都没落下。

正是因为看到的东西很多,所以王阳明的心里才会这么坚定的觉得,一定要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不是喊喊口号就能成功的,历史上那么多数算、工程、农学相关的书籍,不是照样有很多失传了?

首节 上一节 166/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