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231节

大唐在当地能投放的军事力量还是比较少的,到底是距离限制了大唐的发挥,一旦在那里打起仗来,就是最自信的将军,也不敢说一定能赢。

李湛收到前线的消息后,倒是没怎么吃惊,本来按照历史上的走向,过不了几年波斯也要被大食给灭了。

如今只是早了几年而已,这也可能和这个时空的大唐早早的到达吐火罗一带,给波斯造成了不小的边防压力有关。

就算大唐老老实实不对波斯发动进攻,他们也不敢真的在大唐和波斯的边境一点军队都不放的,如此一来,自然就牵制了和大食方向作战的军力。

不过,等到了这个时候,就是那些波斯人再怎么不情愿,对大唐有所警惕,也只能狼狈的逃到大唐境内了。

大食和波斯深仇大恨,还牵扯到宗教战争,要是他们老老实实呆在原来的国土上,按照大食人对他们的一贯作风,那也是要屠杀的。

波斯的上层人哪里能接受这样的结局呢?

于是乎,一大批原来波斯的上层贵族,乃至波斯的皇室都逃往大唐这里来了,李湛到西域的时候,他们刚刚来到吐火罗附近。

李湛对他们的到来也是乐见其成,不管怎么说,现在收留着他们,至少能让大唐未来想要继续进攻的时候,占据一个大义。

波斯的前朝皇室在手,大唐兴灭国,打着替他们报仇的名义,收复旧土,道理上是站得住脚的。

李湛本人为此还专门在西域多停留了一段时间,亲自接见了这些人,赐下了不少的钱财,随后让他们自己先行前去长安,具体的安置,可以由在长安监国的李善和背后的李二决定了。

如此简单的事情,他们也肯定能想得通,不会给这些波斯人太差的待遇的。

其实李湛也隐隐有些期待,若是大食人真的很不智,听说波斯的皇室和贵族们逃到大唐,就直接对大唐宣战那李湛可要高兴坏了。

这时候他正好算是在前线,要是真来这么一出,就是李湛不想亲征,那也要亲征了,刚好过一过瘾,他都已经十多年没有打仗了。

可是大食人并没有这么蠢,在得到波斯皇室和贵族们逃跑的消息后,他们表现的极为克制,只是派了一队人马驻扎在吐火罗附近的唐军对面,双方相隔数百里。

这大概也是因为这一世的时候,丝绸之路的繁茂,让中亚乃至西亚的人都知道了大唐的繁荣和富裕。

相比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如今大唐的这一条,不管是从路上商队的数量,还是来往贸易的规模都远超历史。

这也和大唐发展的突飞猛进有关,不过关系最大的应该还是西域整体环境的变化,李湛做那么大的弊,让现在的西域成为一片沃土。

抛掉那些大漠,现在的丝绸之路,已经远不是一两条路所能概括的了,之所以还用这个称呼,只是因为习惯使然。

西域已经成了一片坦途,那对外贸易发展何止轻松了一星半点,如今就是大唐腹地的百姓们也对西域没有那么大的畏惧了。

甚至李湛还听说过这样的传闻,被判流放的犯人们,都是宁愿去西域,也不愿到辽东以及岭南。

到了西域至少日子还过得下去,而且要是想要换一个前程,还可以参军,这里离前线并不远。

可是辽东那么冷的地方,还有岭南的瘴疠之气,最关键的还是没有出头之日,那才是最让他们畏惧的。

李湛在看到前线不会打起仗后,也是相当遗憾的安排了一下对外的事务,就向河湟谷地出发了。

这里虽说已经被李湛收复回来了,可他还一次都没有来过呢,就算是前世的时候,李湛也没有上过青藏高原。

那时候,他就一社畜,哪来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往高原跑着旅游?

要说对中原大好河山的了解,还是这辈子当了皇帝后,李湛打仗巡幸跑的地方更多一点,这也算是一个稀奇事了。

明明这辈子当了皇帝以后,很长时间都是在宫中呆着,可算下来还是这辈子跑的地方多,只能说李湛自己的前世经历实在过于匮乏。

河湟谷地加上青海湖,大概是后世整个青海最为繁华的地段了吧,不单单是以后,就是现在也一样。

上一个驾临河湟谷地的皇帝还是杨广,不过当时他是要来灭吐谷浑的,带了大量的军队,和李湛这次出行不一样。

因为没有作战行动,李湛这一支队伍还算是走的比较轻松的,不过即便如此也是让朝中不少对河湟谷地没有了解的大臣们,深刻的认识到了什么是高原反应。

特别是其中有些文官,大概是年纪也大了,身体素质舒适不行,看着他们在三千米左右的高原就快喘不过气来了,好在这里不是更高一点的藏区,不至于直接倒霉的去世。

稍微适应一两天也就差不多了,顶多就是呼吸变得急促了几分,脸庞也免不了被太阳晒得红彤彤的。

想来这样一遭走过后,未来再和吐蕃发生战斗,朝中的大臣们就很少会再瞎指挥了。

连地势稍微低一点的河湟谷地都是这样的,更别说更高一点的吐蕃所在的位置了,还是要和他们打仗。

只要脑子不蠢的人,都应该知道要放手让前线的将领们指挥了。

等到大部队走到青海湖以后,几乎所有人都为青海湖的美景感到赞叹,天水一线,平静的湖面宛若一面巨大的镜子。

远处是青绿的草原,上面还有不知名的野花,这样的景色是在中原难以见到的,而且还能看到远处的雪山。

这对出身中原的文武大臣们来说,都算是个很新鲜的体验了。

草原上固然也有这样的大湖和草原,只是没有青海湖来的这么震撼罢了,更比说这里还有雪山了。

从青藏高原上下来以后,本来按照李湛的原计划,应该是要再走大草原,直到辽东以及三韩故地的。

只是单单这一段路程,就让队伍中很多人都受不了了,李湛也只能选择先回到长安稍作休整,再出发到洛阳,走荆襄一线,沿着运河和长江,逛一逛整个南方。

之后的这段路程算的上是乏善可陈了,如今的江南实在没什么看的,既没有后世的园林建筑,也没有后世那么多文物景点。

说到底,现在的江南开发力度压根不够,就更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文景观了。

这么一路走,一路逛,总算是在这一年临近腊月的时候来到了交趾,或者说大唐的交州。

一开始的时候,李湛也曾担心过,坐海船出行会不会耽误时间,海上风浪不小,还有那么多礁石,就算是沿着海岸线,也不一定能跑多快。

可让李湛没有想到的是,从江南到交州的路程出乎意料的快,只用了半个多月,要不是在江南耽误的时间长了,可能冬月就到了交州了。

这也是因为李湛虽然一直在鼓励海运和造船业的发展,可他到底没有亲自坐过船,也不清楚现在航运具体到底发展成什么样了。

在李湛的印象里,大唐的海运也没有那么便捷,只是运输的量太大了,这一个优势就足够了。

可是李湛忘了一点,他召唤出来的技术人员也是经历过后世西方发起的大航海的,他们对大海的热情可一点都不比李湛弱。

这些人正是现在大唐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有他们在一边关注,大唐的航海业发展,想慢下来都难。

更不用说,三韩故地和出云国被大唐征服以后,在东北方向发展起来了捕鲸业,这是需要海运的;三韩故地和出云国上的金银矿产被发现、开采,也是需要船只把这些矿石送回大唐的。

这上面的哪一样能离得开航海业的发展?

就是南方,因为岭南甘蔗业的发展,到了交割甘蔗的时候,也需要海船把大量的甘蔗送到江南一带。

走内河的珠江和灵渠都太慢了,运输的量也比较小,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些商人们自然就会寻找更为低廉的运输方式。

而大唐日新月异的航海业,就被他们相中了,为此这些人也是下了血本,投资了不少钱在里面,可以说现在大唐的航海业发展,有他们的一份功劳的。

李湛这次来到交州,也是颇为惊讶的,他知道大唐已经重新收回交州有段时间了,可他也不清楚现在交州的发展有这么好。

李湛现在在的地方是后世的河内,这里本来就是红河冲积平原所在的地方,地势平坦,要不然也不会被后世的交趾政权选为首都。

可在大唐这个时节,它本来不应该发展的这么好的,更别说这里也能看到大大小小的船只再往中原运东西。

很是吃了一惊的李湛带着张居正等人,喊来了交州本地的官员询问情况,这才明白这些船只是怎么回事。

河内所在的红河三角洲农业发达,一年三熟很是适合种水稻,再有了李湛提供的高产作物以后,更是产量暴涨。

几乎每年都吃不完,而相邻的岭南道因为大肆种植甘蔗,反而是粮食比较少,所有经常从交州购买粮食,从这里运输也比从江南买粮食更为方便、便宜。

交州刺史一边说着,一边悄悄看李湛的脸色,心里很是担忧,生怕李湛为此惩治他,本来被安排到交州当官就已经够悲剧了,要是再被贬谪,谁知道会被贬到什么地方了?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李湛并没有对他这样的行为斥责,只是简单的和他又说了几句就把他打发走了。

等到交州刺史这一颗心落地后慢慢退出李湛所在的屋子后,李湛转头问一边的张居正和王阳明。

“你们怎么看这事?”

张居正也是有几分意外的,本来他以为以交州这块的发展,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就有如此繁盛的商业。

可现实却打了他的脸,交州和岭南的商贸远比他们来之前想象中的繁荣,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明朝中期江南的那种程度了。

当然,仅限于河内和珠江口这里,但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张居正确实有些佩服商人们的行动力,缓缓说道。

“他们的发展很是惊人啊,远超臣的想像。”

“只是这固然是陛下一直希望看到的,可商人们发展的太快了,陛下是不是应该也对他们加一点限制?”

正是因为见证了岭南和交州商贸发展之迅速,张居正对商人的警惕之心更重了。

他不是不知道李湛希望商业继续发展,对商人也抱有一定的期许,只是在他看来,商人实在不是一种很稳定的群体。

说他们见利忘义那都是轻的了,只站在历史的下游来看,哪朝那代都不缺专门做走私生意的人,特别是对草原上的游牧部族们。

换到现在的大唐,对草原确实不用特别警惕了,可是若是真的有一天商人的势力越发兴盛,张居正可不觉得这些人不会对朝堂没有一点影响。

单从后世的经验来说,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晋商就已经初步成型了,他们在朝堂上的代表就是张四维。

甚至一开始大明九边粮食换盐引的政策被废,背后也不是没有商人推波助澜。

只是大明的商人一般都是和士人结合,算得上是一体两面,没有哪个家庭是单纯经商的。

放到现在的大唐,这样的情况其实更为严重,能够经商并且在商场上做的风生水起的,只有那些世族出身的人。

这对大唐的政权稳固并不是一件好事,一旦再让这些世族们掌握了财政,他们手里又有笔杆子,朝堂之上又有强援。

就算是真的有寒门子弟出头,又能如何?更不用说他们会对皇权造成的危害了。

王阳明也是颇为迟疑的说道。

“陛下,臣明白您是想让商人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只是这一步变革之路并不好走,说不定……”

李湛当然清楚王阳明的言外之意,历史已经告诉过李湛了,一旦真的资产阶级兴起,那作为封建主义的头子,李唐皇室必然是讨不了好的。

若是那时候李唐皇室依旧存在,下场只怕会相当的凄惨。

中原自古以来的经验会告诉所有的皇帝们,手里没有军权,而且还没有财政大权在手会是个什么下场,李湛也不认为后世的那些皇帝们会保持克制。

只是相较于让中原依旧在封建社会徘徊上千年,李湛更倾向于献祭一波大的,让中原早日自主开起资本主义的花。

首节 上一节 231/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