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275节

吐蕃方面在上游设置大坝,堵塞那些泉眼,水到不了下游,就算唐军掘地三尺,该没水还是要没水的。

但这样的方式终究只是权宜之计,高原上的水源又不止是受吐蕃控制范围影响的那几处,其他地方还有从深山中流下来的河流呢。

只能说稍微拖延了下唐军从海西往吐蕃进发的速度,更多的成果也没有,也阻挡不了李湛想要灭亡吐蕃的行动。

当前线的唐军取得胜利的时候,还在后方的李湛也没有闲着,他接见了葛尔东赞一家以后,也在考虑如何控制现在已经到手的青海。

何况这几十万人的后勤工作也都需要李湛过目,怎么样他也清闲不下来。

固然在大军开拔的时候,军队本身就会带部分辎重,可这只能供应一小部分,更多的还是需要从后方输送过去。

这对唐军后勤方面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一方面,漫长的后勤供给线很容易遭到吐蕃军队的偷袭,李湛要想尽办法保障后勤线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么多大军的物资供应很难跟得上。

大唐确实不缺钱粮,可在青海,大唐最为靠谱的大后方就是河湟了,河湟一地难以支持几十万大军的人吃马嚼,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需要李湛加大物资征调的力度,特别是现在唐蕃两方都是动辄几十万的兵力,而且吐蕃和青海的山口地形险要,很可能打成僵持战。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比拼的就是各自的后勤了,到那个时候,哪一方的后勤更能支撑的住,谁就更可能获得这场大战的胜利。

特别是在吐蕃方面因为和蓝玉的首次交手吃了大亏以后,索性化整为零,每次派出部分精锐骚扰大唐的辎重部队,这更是给大唐的后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本来就是戴罪之身,负责此次几十万大军后勤的李绅简直是忙的焦头烂额,这些天里肉眼可见的瘦了十几斤。

而当这些消耗的明细被汇总到李湛的案头时,李湛看着这些数字也觉得触目惊心。

为了这一仗,大唐付出的太多了,就连之前大唐远征万里外的西突厥,在吐火罗一带打仗都没有消耗这么多的积蓄。

何况这些消耗还会持续下去,从陇右向河湟调动物资,确实没了吐蕃的骚扰,可是漫长的运输线也让大唐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更多了。

这可都是大唐子民们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底啊!

想到这里,李湛的心里不免就有些心疼,这些数字背后代表着成千上万的大唐百姓辛勤的工作。

战争确实是一个耗钱大户,不管古今中外都一样,可这样的消耗,实在太大了,吐蕃的地形简直是所有想要征服这里的人的噩梦。

李湛在这一刻确实开始反思了,反思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为什么那些吐蕃的贼人们不能喜迎王师,躺平任操,一点都不反抗呢?

搞得自己还要花这么多的钱粮打这么一仗,老老实实的归于大唐治下,大家共同发展不是挺好的?

眼看这场战争的消耗越来越大,李湛心中就更加想要获取回报了,若是这场战争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不说别人,反正李湛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一旦开了一场没有收益的战争,那等到这一仗过后,国中反对战争的声音定然沸反盈天,这样一来,李湛想要继续扩张的美梦就会被打碎了。

故而这段时间李湛也是红着眼,拼了命的想在已经占据下来的青海找盈利的地方,若是能从青海获得足够的收益,堪堪抵上大唐这一仗的支出那就再好不过了。

只是李湛也明白这样的想法完全是异想天开,青海不是个什么富裕的地方,就是李湛把青海的牧民们压榨到死也不可能搜刮出来这么多的财富。

为了快速获得收益,李湛也不得不马上思考如何处置青海的问题了,应该把青海摆在什么位置上,是要学着前隋隋炀帝在这里设置直属的郡县吗?

想到前隋隋炀帝花费那么大的代价,设立了郡县却也只是弄了一个寂寞,搞得就是面子工程,李湛就在心里直摇头。

他可不是隋炀帝那样的败家子,再怎么有钱他也不愿意再青海这块地上撒呀。

现在的青海就好比后世的两广地带,大面建立郡县制不是不行,可消耗太大,没有足够的人,中原要是没有激烈的人地矛盾,这些偏远的地方是很难有足够的汉人开发的。

最好还是学习后世设置土司的手段,这也是大唐羁縻制度的一种变种。

可羁縻制度也要给青海找一个头呀,难不成扶持原来吐谷浑的王室?

这些人现在已经被李湛给养废了,何况从历史上来看,几遭被灭国以后的吐谷浑王室也一直没有出什么人才。

就凭这些人,怎么来对抗被安排在青海的葛尔家?

德不配位,说的就是原来吐谷浑的王室了,他们这样的废物压根没有资格占据青海这块土地,不管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

但考虑到既要减少支出,又要达成稳定边疆的目的,李湛也不得不承认,扶持一个傀儡政权是一个绝佳的做法。

而且未来若是大唐想要盘剥青海上的羌民的时候,也能转一道手,通过这些傀儡王室们,让羌民们的怨恨集中到他们身上,对大唐依旧感恩戴德。

这样想的话,吐谷浑王室依旧有他存在的意义,但整个青海是不可能了,倒是可以把他们安排到海西,将葛尔家安置到海东,更靠近大唐的一方,这样也能避免葛尔家坐大以后,和大唐中枢形成对抗。

只是如此一来,原本允诺给葛尔家的积鱼城就不可能再给他们了,积鱼城可是在海西呢。

也不对,可以让葛尔家在海西掌握这么一块飞地,积鱼城还是海西相当重要的一个贸易中转点,要是这样一个城池不在吐谷浑王室手里,想来他们双方的矛盾只会更深。

葛尔家不可能放弃这样到手的利益,而吐谷浑王室堆葛尔家也绝对不会服气。

这样在青海维持一个平衡确实是一件好事,这也算是李湛从后世戴英帝国身上学来的手段了,戴英玩弄这一手搅弄欧洲风云,分化殖民地可是相当的不错。

这也符合李湛对青海的定位,眼下不可能直接占据,那就一边移民,一边在青海上设置矛盾,让它不可能凝聚成一块对抗中枢。

对于现在大唐在青海能获得的收益,李湛也默默的做了一个盘点,虽然加起来不多,但也颇为可观了。

首先就是原本在海西的那些牧民部族们,这些人身上确实没什么油水,就是有油水也被吐蕃盘剥的差不多了。

可他们这些牧民们本来都是养的有牛羊的,这些牲口可都是钱啊!

至于牧民们自己也是财产的一种,谁让他们在开战前的时候,并没有投奔大唐呢?既然如此,也就不能怪李湛打算把他们都充入国中的劳役队伍了。

做错了事,总是要被惩罚的,干个五六年的苦役,也就差不多了。

能从这些羌民们手中搜刮来的牲畜也能有小十万头了,这当然不能弥补大唐此次战争的亏损,但也算不错了。

而至于羌民们的数量……青海固然苦寒,可在大唐这个时候,因为气候原因,高原上的人口还是很多的。

这些牧民们挑挑拣拣,怎么也能被抓起来十几万人,这些青壮们一旦被带到国中服役,青海本地也就不可能再和大唐中枢对抗了。

连能当兵的主力都没有了,哪来的胆子反抗大唐?

剩下的人再加上大唐往边疆的移民,大体上还是能支撑青海的发展的。

虽说前线的战争还在继续,可李湛还是立刻让人把剩下的羌民们编户齐民,动员他们为大唐开垦荒地,帮着运输物资。

这次战争的消耗太大了,要是不动用他们这些人,大唐要从中原派来的青壮还要再多十万,那对国中耕作的影响就太大了,有些得不偿失。

一开始的时候,李湛还打算让这些羌人们跟着河湟的汉人移民一起种地,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李绅就满嘴燎泡的找他诉苦。

“这些羌人们不堪大用,实在过于顽劣,还请陛下另寻他人来负责这件事吧。”

对于李绅的诉苦,李湛很不以为然,这些羌人们能在高原生存这么久,不可能单靠放牧,肯定是要配合着种地的。

就算种地的手段糙了一点,也不至于让他这么发愁吧?

要不是看在李绅是陇西李氏出身的份上,李湛早就把他大骂一通了。

可是等到李湛真的去巡视了一下这些羌人们的工作以后,李湛不得不承认,是自己之前的时候过于乐观了。

这些羌人们种地的手段不是一般的糙,可以说大唐的移民们已经开始用曲辕犁这些耕种工具了,而那些羌人们还是用相当粗放的刀耕火种的方式。

好在他们也明白,草原上一旦着火就难以处理,很容易导致高原上一整片草场都在来年消失,故而在放火之前还会划防火带。

只是这样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被这些羌人们开垦过的土地,还需要汉人移民们自己重新开垦,事情做了和不做又有什么区别呢?

好在李湛也发现了这些羌人们的一个优点,他们都是常年放牧的,这方面的经验很是丰富,牲口有什么不舒服,他们也有一些土方子能用,避免了很多大唐剥削来的牲口死亡。

未来等到唐蕃战争结束,他们这处优势完全可以用上,青海本来就是一个相当好的牧场,把这些羌人们充入大唐的御马监,扩大官方养马的数量,对大唐绝对是好事一桩。

在青海养的马匹,未来可以大量的输入大唐内地,不断的培养大唐子民们的尚武精神,还可以让牧民们帮着给马匹配种,筛选良种,用于未来大唐向西方的征战。

相比于中亚的汗血宝马,青海产出的马匹质量也并不逊色,就像现在大唐军中,就有不少马匹产自青海,这一点完全不用担心。

还有一些边边角角的收益,大概就是青海上的自然资源了,特别是关键的盐。可盐价在内地已经被李湛压得很低了。

从青海把当地盐池中的盐输送到内地去,那个成本简直是高的离谱,只能说,这些盐池的收益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纸面上了。

李湛对此也相当的无奈,他现在迫切的期待青海本地发展起来,一旦发展起来以后,大唐和青海、高原上的商贸活动,也能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多年中带来巨额的收益,说不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次的支出也能回本了。

可眼下不管是青海还是藏区的生产力实在是太低了,能够买得起大唐的商品的,大都是那些贵族,而这些人买的也多为奢侈品。

这样的贸易固然挣钱,可哪里能比得上大宗货物的贸易呢?

只是现实情况如此,李湛也不可能再花大力气,先把青海和藏区的百姓的生活条件提高,再向他们兜售大唐的商品吧?

那个需要的时间太长了,而且在这样的雪域高原上,以现在大唐的生产力水平,又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呢?

反正李湛除了让他们发展畜牧业,也别无他法了。

就在河湟这个大后方,李湛已经决定了未来数十年间青海和藏区的发展道路,不停的在这试图扩大对青海的经营,寻求到一个既能压榨这里,又能保持一定的稳定的方法。

只是当时间步入到五月的时候,李湛还没收到前线传来的胜利的消息,却听到了从后方传来的坏消息。

李二病重了。

“你说什么?这不可能啊!明明朕临走前的时候,父皇看着还很健壮!”

李湛狠狠的盯着前来报信的这名内侍,这名内侍额头上露出一丝冷汗,糯糯的不敢说话。

可李湛也知道,这样的大事,这些内侍们是决然不可能胡说的。

李二真的病重,可能不行了。

李湛能给自己找到很多理由,说服自己觉得李二的身体肯定还很好。

可另一方面,不管是从历史来说,还是从李二头上的白发来看,这些事实无不彰显着一点,李二已经老了。

按照历史上的时间,李二这时候早就已经入土了,反倒是因为这辈子他没有再当皇帝,没有吃药活得时间还长了几年。

李湛匆匆将前线战事安排好,青海方向和吐蕃作战的主帅直接给了蓝玉,而他本人则是立马转道长安。

值得庆幸的是,李湛赶上了见李二最后一面,待到李湛满脸风尘的赶进李二所在的宫殿时,第一时间就闻到了一股浓重的药味。

首节 上一节 275/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