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291节

说一个俏皮话,刘书文怎么也算是正黄旗出身的主子。

双方心态上的不同,自然也就会让他们在这样的问题上看法并不一致,可能要等到金申恩真的把自己当做一个大唐人后,才会由衷的赞同大唐现在推行的种种政策吧。

若是一直不自觉的站在被大唐吊打的那些国家百姓的视角上,大唐这套东西确实过于霸道,对那些小民们也不怎么友好。

也亏得是刘书文不太清楚三韩故地以往的情况,要是知道的话,说不定就要嘲讽金申恩了。

以往的新罗是个什么情况?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那都是往轻了说的,至于上升空间想要当官那更是没门!

现在大唐这么一套东西,虽然在中原看来,对三韩故地有些苛刻,可站在三韩故地的百姓的视角来看,大唐现在实行的就是天大的仁政啊!

他们那些小民也能衣食无忧,就算到大唐境内务工,辛苦了点,可也能吃饱穿暖,这不比当初在新罗治下强多了?

刘书文眼下已经有些后悔答应带金申恩来到海安县这里的乡社了,一开始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那位师长可能和他又共同语言。

可如今这么看的话,还真不一定。

自家师长之所以在海安县开设乡社,可不是真的为了复古,而是以复古为旗号,想要探索正统儒学的前路。

按照他师长私底下和他们说的,朝廷现在的做法确实有不错的效果,可这发展工商业能在大唐所有的地方都推广开来,都行之有效吗?

很难说,就单纯一个黔南道大概就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工商业环境吧。

更别说现在朝廷的这些政策管了工商业,可土地兼并问题,处理的并不是很好,若是土地兼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大量的百姓被赶到城中做工。

万一城中的工商业出现一丁点问题,那大唐未来的问题就大了!

所以他想要试着探索下,均田制应该怎么往下发展,眼下大唐推行的均田制明眼人都呢个看得出来,肯定不能长久下去了。

那未来等到这样的均田制崩溃以后,大唐的田亩制度应该怎么走?

接着走均田,或者说土地公有的路子吗?

那这样的话,土地怎么分,总不能按照已经失败了的均田制再走一遍吧?

分了土地以后,怎么保证日后不会重新出现土地兼并问题,而未来均田制崩溃以后的乡村,到底哪些政策是可行的,哪些是单纯他们的空想,这些都是需要验证的。

总不能等到事到临头的时候,拿出王莽那样的做派,一味的复古,快把儒学改革派的根都给刨了。

简而言之,刘书文的师长认为现在朝廷推行的均田制肯定是要崩溃的,他们要为未来均田制崩溃以后的大唐做准备。

另外,他们承认这世界上有不公平,不合理的事,就比如土地兼并,但他们并不试图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打算先找到公平、合理的方向,再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

刘书文固然因为年纪的问题,还不能对他的这些师长们的规划看出全貌,但也对他师长们的豪情壮志感到万分的敬佩。

虽说看起来算是一种空想,但谁又能知道未来儒学新的思潮不会出现在这样的空想之中呢?

故而刘书文本人虽然不是很能理解他师长们的行为,也不觉得他们的行为能够成功,但对他们依旧是极为敬重的。

以至于现在这个时候,刘书文觉得金申恩并不是个能理解他师长们作为的人,何必对他那么尽心尽力?

也是带着一种气一气金申恩的心思,谁让金申恩刚才话里隐隐在那指责大唐的政策?

刘书文就故意带着金申恩朝海安县的那些富户家庭中转悠,这些富户家庭其实就是比较富庶的自耕农家庭,刘书文倒也不至于那么傻,带着金申恩去看那些工商业起家的富户家中参观。

可就是这些富庶的自耕农家庭,就让金申恩的心态差点崩溃了。

“江淮一地,居然富庶至此?”

金申恩亲眼看到那些农户们用杂粮喂猪,就算是这些年在大唐推广的红薯和土豆这些东西产量高,不值钱,那也是粮食啊!

可这里的这些农户家庭居然已经习以为常的拿着这些杂粮去喂猪!

金申恩在三韩故地最艰难的那段时间里,连这样的杂粮都吃不起,只能饥一顿饱一顿的,可眼下在江淮的农户家庭都能把这当做猪食了。

这怎么能让金申恩不破防呢?

就算他也能猜到,刘书文肯定不会拿海安县中很穷困的家庭让他去参观,可这几户人家说破天也不过是农户,凭什么过得这么好?

这一下子算是把金申恩给干沉默了,接下来往刘书文师长们所开设的乡社的路上,他一直一言不发,失魂落魄的在那念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确实是大唐江淮地区的一种写照了。

金申恩忽然急切的问道。

“刘兄师长所建立的乡社中,可是同样的光景?”

刘书文愣了一下,老老实实的说道。

“那倒不是,这里百姓们的生活要比乡社百姓们的好上不少。”

这下金申恩更加不理解了,明明是一个县的,也都是平原地区,为什么在改革以后,一个地方过的好,一个地方过的没有这么好呢?

这个问题一问出来,刘书文思考了半晌,给出来一个颇具如今大唐特色的回答。

“乡社那边没有本钱,另外原来的交通不够便利。”

在朝廷这么多年大修基建,那些被李湛召唤出来的工具人们遍布天下的时代,想要富先修路这个概念已经是被灌输到绝大多数读书人脑子里了。

“我家师长一开始找明府批地的时候,就遇到不少的难处,压根没有那么多钱财,只能东拼西凑,还让学院里的学子们出了部分钱,费了不少口舌才从朝廷那要到2万亩土地用来建设乡社。”

“可因为是我们书院自己要治理这里,朝廷自然就不愿意给予太多的便利,所以从一开始的开垦荒地,到后面的疏通运河大都是我师长自己掏钱做的。”

“如今倒是好了些,因为运河、水渠这些都已经修建好了,接下来就是丰收的时候了,可惜这时候我师长已经欠了一大笔钱了,还把他自己的家产都砸进去了。”

“如今是个人都能看出来,我师长承包的这块乡社已经到能收回利润的时候了,所以但凡愿意借钱给我师长的,都要求他拿乡社的土地来作抵押。”

“一旦我师长还不上,他们就能直接来收地了。”

刘书文顿了顿接着说道。

“而这边这两个村子呢?他们有朝廷的补贴,而且还有前辈们的余荫,运河和水渠很多都是前汉时期就已经修建的,他们需要做的就是维护。”

“而且又不用他们出人力,只要出钱粮就行了,这就比乡社的人轻松多了,自然能攒下来家底。”

金申恩随着刘书文见到了他的师长李永辉以后,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处乡社的情况,才知道,现在的这处乡社已经撑不下去了。

要是他们再晚来几日,可能就压根见不到这处乡社了。

金申恩很是激动的问道。

“难道是因为缺钱吗?之前的时候刘兄已经告诉我了,若是真的是因为这个,我愿意把身上的钱财拿出来,捐给李师。”

李永辉苦笑着叹了口气说道。

“若真的只是这样简单就好了,我就是再怎么样,还是能借到钱的,很多学派的儒生们也想知道我这次实验的结果,断不会让我缺钱。”

“只是钱财好说,可人心就……”

刘书文到底是来过很多次这处乡社了,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试探的问道。

“莫不是乡社里的百姓们不愿意再干了?”

“是呀!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早就对在乡社里集体劳动,开沟修路的事感到厌恶了。特别是在和边上那些受朝廷管辖的村子相比,他们承担的劳动太多了。”

“而现在终于等到能见到收益的时候,自然就想要从乡社里脱离出去,自己干自己的。”

刘书文气愤的说道。

“真是一群白眼狼,他们的土地可还是师父您的,难道把师父你赶走,他们就能把种植的土地收归自己所有吗?”

“再者说了,就算师父您大气,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可他们也不看看,别的村子现在收益最大的到底是什么人。”

“但凡乡社中出现一两个能借到外力的家庭,其他人家的地就别想保住了!”

李永辉只是疲惫的笑了下,默不作声,看起来是被这些乡社的百姓们伤透了心。

他们江南的这些儒学流派想要做到的‘复古改革’算是宣告失败了,不过也不是没有成果,至少能给后来人以教训了。

而且还能从这几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不少东西,这也可以成为未来儒学发展的养分。

……

大唐显庆三十二年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把众多旅客都拦在了旅途中的这处驿站里。

自从太宗皇帝继位以后,大唐对帝国西陲就一直在用兵,断断续续的打了五十多年了,直到显庆二十五年才消停下来,和西边的大食国签订了合约。

自此以后,大唐西域的这处商道就更加繁荣了,上面行走的商人也主要成了大唐人,这也不是大唐歧视外族商人,只是因为现在的大唐西陲,大部分都已经成了大唐的领土。

上面的子民自然也都是大唐人了。

沙州,在原本的时候就是西行商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补给点,而在太宗皇帝从沙州起家以后,沙州的地位更是有了不小的提高。

在帝国用兵西拓的情况下,沙州的发展不可谓不迅猛,不过随着用武结束,沙州的发展还是慢了几分。

这场大雪来的过于迅猛,使得路上的商人们不得不一边嘴中叫骂着,一边躲到路边的那些驿站中,至少驿站中能有一处暖和的火炉,还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馆驿中现在就聚集了几十号人,堂中人声鼎沸,有叫骂声,也有行人拍打衣袍的声音。

至于那些没有行商的旅客们却淡定了很多,只是在桌前坐着,一边吃着刚上的炙烤羊肉,一边喝着温酒,惬意极了。

这些人主要都是游历四方的学子,他们主要是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的,自然就不用像那些为了生计而奔波的商人那样心忧。

甚至他们还巴不得见到这么一场大雪呢!只有美景才能激发他们写诗的欲望啊!

原本历史中的唐人性格就不乏豪勇,游历的风气很重,而李湛穿越而来改变了大唐以后,这样的风气更重了。

道路修的好好的,而朝廷选材要的策论要求极高,要是没有游历四方的见识,落脚写就的那种空洞文章,是不会被人看重的。

而现在这些在大堂中坐着的这些学子们并没有在一起吟诗作对,也没有谈论经义问题,而是抓着人们发问。

“足下可是从西海都督府来的?”

首节 上一节 291/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