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114节

三大家族又不敢把这些佃农抓回去,毕竟刺史盯着呢。

刺史虽然不可能一个县一个县地去具体探查佃农情况,没那么多空闲时间,因此无法知道豪强们的佃农情况,但起码每个郡大致的情况还是知道的。

如果某个郡突然莫名其妙少了很多良田或者人口,这些都会引起刺史的警觉。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这个刺史有良心、认真负责的基础上。

如果这个刺史是个正常的刺史、是个会同流合污的刺史,那么以上说的这些情况都不会出现,豪强们该怎么兼并土地还是怎么兼并土地。

好巧不巧,幽州的这个刺史居然是个有良心的刺史,简直破天荒了属于是。

所以辽东王张李陆四大家族这些年都停止了土地兼并,免得引起刺史注意。

不过也仅仅只是暂时停止了土地兼并而已,之前武帝后期、昭帝时期已经兼并的良田是不可能吐出来的。

遇见明君时代,就暂停兼并,但吐出来是不可能吐出来的;遇见暴君昏君时代,就加快兼并,那就更不可能吐出来了。

哪怕明君也最多只能减缓或者暂停土地兼并,而无法做到恢复如初,如果是平庸之君、甚至是昏君,那么整个天下就会朝着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方向加速发展。

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哪怕是刘询(刘病已)这样的明君也无法阻挡,他最多只能减缓或暂停这个发展趋势。

想要恢复如初,只有来一场彻底的乱世,通过一场彻底的暴力动乱来清洗原有的势力。

而辽东王家,现在对内暂停了土地兼并,对外发展也出现了瓶颈,海外的蓬莱岛、奄岛(对马岛)、方丈岛(日本九州岛西侧的壹岐岛)、瀛洲岛(日本九州岛附近的五岛列岛)。

这些岛屿都开发完毕,能开垦的荒地也都开垦完,并且移民了数以万计的汉人佃农过去,岛上的土著要么当了奴隶干活累死,要么直接被杀死当了尸体,已经不存在自由的土著。

景帝时期,王泰杨向东航海,并绘制出航海图,但现在航海图上的岛屿已经开发得差不多,只剩最大且最远的织女岛(九州岛)尚未开发。

面对着种种情况,王家需要聚集起来商讨家族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当前的王家情况:

【子弟:五十二人

亲兵:一百人

治安队:一千人

农田:一百五十二万亩(落月原二十一万亩、桃花源五万亩、沓乡六万亩、辽东诸岛十五万亩、朝鲜诸岛五万亩、殷民诸岛十万亩、蓬莱岛四十万亩、奄岛三十万亩、瀛洲岛十五万亩、方丈岛五万亩)(大汉五十亩为一顷,故而王家农田约莫三万顷)

佃农:五万(四万汉人佃农、五千耽韩人佃农、三千马韩人佃农、一千五百牟韩人佃农、五百辰韩人佃农)

奴隶:六百

工匠:三百六十七】

辽东郡

辽南县

王家庄园

铛——

生锈的青铜巨钟被敲响,王家的家族会议召开。

自从家丞制度实施后,王家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召开过家族会议。

这一次,除了在长安和海外的王家子弟因为太远可以不用来参会,其余家族子弟全部要参会,哪怕在当太守和县令的也不例外。

“拜见各位主人!”

奴仆丫鬟们也早就换了好几代,她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纺织作坊和酿酒作坊中工作,专门负责服侍王家人的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

还是一样的流程,王家众人进入议事堂,丫鬟们端茶倒水之后就离开议事堂,奴仆们将大门关上。

议事堂内所有的窗户被打开透光,堂内还点燃许多油灯。

堂内摆满椅子、桌子、凳子。

椅子凳子是王鸿宪和王巧回到辽东后所发生的改变。

王鸿隐听从二人的建议,在王家内部恢复椅子、凳子、高脚床、高脚桌,但在中原时却依旧以跪坐姿势,免得跟中原士人格格不入,这样会产生一点麻烦。

六年前,王鸿宪王巧二人将《长夜西域行》敬献给皇帝,皇帝刘询大喜,册封二人为关内侯,并赏赐两千金。

不过王鸿宪王巧二人回到辽东探亲不过一年时间,皇帝刘询便又派出使者团队出使,不过这一次的出使目标却不是西域,因为西域已经建立了西域都护府,由郑吉担任第一任都护。

这一次,大汉的出使目标是罗马(大秦),并且任命王鸿宪、王巧为中郎,秩比六百石,由王鸿宪、王巧二人带着大汉的使者团队再回到罗马,代表大汉皇帝向罗马元老院问好,并且期待两国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贸交流。

“家主到!”

家丞王筱倩大喊道,并提醒众人安静。

东方朔寿终正寝,由王筱倩就任家丞。

并由张次公孙女王瑶、王鑫之女王囡、王长生之女王怜,这三人担任家卿(家老更名)。

同时,由已满二十五岁的王郁君担任王筱倩的家尚书(家主簿更名)。

王家正在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男性成员在家族外面当官,女性成员在家族内部管理。

王鸿隐的三个孩子,二十五岁的庶女王郁君在家族里辅佐家丞;二十一岁的庶子王逢邦前不久带着一些亲兵去了瀛洲岛剿灭倭人土著,现在还没回来;十七岁的嫡女王政君几个月前刚刚送入宫内,因为文静典雅,正好是太子刘奭喜欢的类型,所以被纳入太子宫,成为太子妃。

待到众人静下来坐好,家主王鸿隐对众人道:“会议开始吧。”

第152章 百年征韩(二)

“第一个议案,将落月原租佃降低至四成,海外岛屿为三成,大家议一下吧。”

家丞王筱倩如今已经八十二岁,与王朝歌是王家仅剩的第四代,与王长治同辈,是王长治的堂妹。

至于王朝歌,如今已经一百零二岁,是整个家族中最年长最长寿者,即便放眼整个天下,能与之相比的也仅有一百零六岁的赵佗。

众人议论纷纷,然后同意的纷纷举手表态,但也有一些不同意的站出来发声:“降得这么多?我们的收入会锐减的!”

“我认为降至五成就足矣。”另一人也说道。

“中原豪强们都降至四成,甚至有的降至三成,我们王家自然也要与中原接轨。”家尚书王郁君解释道:“至于说收入锐减的问题,我们早就不跟中原贸易了,走私的朝鲜也成了乐浪郡,我们哪来的收入呢?”

“我们现在的收入不都是依靠辽东五县的贪污截留吗?”

“至于家族的良田产出,大多数都运输到海外,给那些正在开荒的佃农食用了,还有一些则用来酿酒了。”

“现在虽然减少农田收租,但只要暂停酿酒就可以继续自给自足,反正我们也不卖酒了,酿酒太多也只是自己喝,或者佃农们喝。”

王郁君的这番解释有理有据。

王家很久没进行过对外贸易了,现在都是对内贸易,也就是内循环,把自己的产出卖给自己的佃农。

因此已经很久没通过贸易赚取货币了,现在的货币,大多数是在辽东贩卖私盐私铁获取的,还有一些则是官场贪污获取的。

这种内循环,也是被逼无奈,谁叫朝廷的商税太高呢?

以前也不是没考虑过跟三韩贸易,但后来发现三韩实在太穷了,大老远跑去跟他们贸易一次,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还不如派兵直接抢。

其实王家如果能停止海外开荒,那每年都能积攒出许多粮食,毕竟海外开荒才是王家消耗粮食的大头。

开荒的前面三四年时间,田地是没有产出的,或者说产出微乎其微,只能靠着王家从其他早就开荒完毕的农田收租来的粮食运到正在开荒的地区,让开荒者不至于饿死。

但王家不可能因噎废食,哪怕不酿酒,哪怕不喝美酒,哪怕把酿酒的粮食省出来给开荒者吃,也不能停止开荒。

停止开荒,那就是固步自封,那就是自甘堕落,那就要自取灭亡!

“以前流民遍地的时候,买一个流民回来当佃农很便宜,只要一百个五铢钱就能买到一个流民奴隶,甚至只要胆子大一点,还能免费获得流民奴隶。可现在,天下流民清零,佃农还抢着当自耕农,导致奴隶的价格上涨许多倍,如今一个佃农奴隶居然要三万钱!”

“以前田比人贵,现在人比田贵,继续获取佃农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所以,我认为适当降低租佃,让佃农们生活好点,这样他们生孩子的意愿也会大点,给我们增加更多佃农,省去我们买佃农的成本。”

当了多年太守的王鸿隐对局势更加了解,他治理辽东这么多年,不是没有想过故意制造流民出来,然后王家趁机把流民掳走当佃农,不花一分钱免费增加人口。

但朝廷政治清明,现在敢这么做的已经被送到长安斩首了。

以前武帝时期,虽然对豪强管得更严,但起码贪官也多,王家还可以靠着塞钱给上面的贪官糊弄过去,比如当初的丞相公孙贺就收了王家不知道多少钱。

现在虽然管得稍微没武帝时期那么严格,但政治太过清明,皇帝太勤政了,天天都要各地郡国长官上报工作情况,朝廷上下大小官吏每天做了什么,皇帝刘询也要过问,生怕官吏们瞒着他搞贪污腐败。

在皇帝刘询这样不知疲倦地疯狂勤政下,王鸿隐都收敛许多,不敢贪得太明显,其他郡国想必也是一样的。

不过太勤政的皇帝一般都活不长,会把自己累死,尤其是又勤政又忧国忧民的皇帝,大概率活不长。

往往是没心没肺的能活得长一点。

但是也有例外,不过这种例外毕竟属于少数情况。

所以王鸿隐并不担心政治太过清明这件事,因为按照正常规律,刘询继续这样勤政爱民下去,过劳死是很正常的,等明君刘询一死,王家再把这些年不敢贪的通通都十倍百倍地贪回来。

王家要用时间战胜明君!

该贪的时候就要使劲贪,以此增加王家的财富和实力,毕竟马无夜草不肥,贪污是为了整个家族壮大着想,虽然对于天下而言见不得光,但对于家族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不贪污就没钱发展家族了。

不该贪的时候又能忍住诱惑及时收手,不会像某些人一样贪得无厌,以至于被朝廷抓了典型。

王家对于贪污这种事非常有度,经验越来越丰富。

王鸿隐的这一番分析,反对之人都心服口服,于是第一个议案“降低佃农租佃”成功通过。

“既然第一个议案已经通过,那么今后落月原佃农租佃降低至四成,海外岛屿租佃降低至三成。”王筱倩缓缓说道:“现在开始第二个议案吧。”

“第二个议案,下一个开荒目标,织女岛(九州岛)?马韩?牟韩?辰韩?桃花岛(觉华岛)?”

此话一出,众家族子弟再度议论纷纷。

“我认为应该继续向东开发织女岛,毕竟先祖曾经说过,倭人诸岛是我们王家的避祸之地,将那里开发好,方便哪天要是中原战乱了,亦或是王家要遭受灭门之灾时,我们可以跑到那里去避难。”一位家族子弟因为贪污比较多,怕哪天被朝廷逮住后灭门,所以认为应该继续向东,方便随时跑路。

首节 上一节 114/3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皇后请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