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195节

不过也有那么一些士人暗中对袁家腹诽,因为袁家为了当三公,居然偷偷地给宦官送礼。

而大多数士人则表示理解袁家,觉得袁家这是“被宦官逼的”,他们依旧相信袁家是纯洁的,认为袁家绝对不可能跟宦官勾结在一起。

绝大多数士人们是这样的,一边批判宦官贪污腐败,然后自己在地方上贪污时毫不手软。

他们不是反对贪污腐败,只是反对宦官跟他们争夺贪污腐败的权力。

汝南袁家表面上站队宦官,以此混上三公的位置,暗地里却与其他士族合作,这一手玩的可谓是炉火纯青。

与汝南袁家相同情况的是辽东王家,同样表面上巴结宦官,讨好皇帝,暗地里却又跟士族们勾搭在一起。

一众士人们对封侯的宦官羡慕嫉妒恨,又不好意思直接说自己其实就是单纯眼红,所以拿着各种圣人之说来批判宦官,用圣人经学给自己的嫉妒之心打掩护。

他们或许应该想想,宦官帮助皇帝清洗外戚,封侯不过是皇帝对宦官的报答,他们士族反而跟外戚勾结,只要皇帝还是个正常人,都不可能重用他们这些有勾结外戚前科的士族。

司空袁京不在府上,他的儿子袁汤现在在外面做太守,所以由袁汤的三个儿子,袁成、袁逢、袁隗招待一众士子。

长子袁成已经十六岁,生得俊郎,次子袁逢才十岁,也是明眸皓齿,小儿子袁隗刚满三岁,也过来凑热闹,提前在士人圈子里露露脸,方便以后做官,甚至是做三公也不是没有可能。

“诸君,慎言!”袁成担心府上有内鬼把今日的这些话报告给宫里的宦官,等到众人静声后,袁汤又对士子中的一位沉默不语的士子问道:“伯安兄,何故愁眉苦脸?”

其余士子也纷纷看向那位沉默不语皱眉的青年。

青年二十岁出头,名叫王云,字伯安,号阳明。

他是王溤唯一的孙子,他的父亲在他刚满一岁的时候就死于疾病,从小在辽东长大,十五岁时离开辽东,前往中原闯荡江湖,闯出了一番名头。

他的祖父是大儒王溤,祖母是续写《汉书》、并写出《女诫》的大才女班昭,父亲虽然死的早,但也是个九卿,母亲是汝南袁氏的一位嫡女。

虽然家族现在“落魄”了,官职最高的也才只是一个两千石的辽东太守王煌,家族里连个三公都没有,但毕竟是曾经出过名将王长治和名臣王长炯的家族,所以在现在的大汉还算是颇有名望。

在这么多光辉耀眼的背景加持下,整个袁府,他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

按照血缘辈分,他是袁成袁逢袁隗三个人的表哥,按照师生辈分,则是他们三个人的学长。

“愚只是在想,天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反贼?”王云如是说道,【愚】是他的自谦,意为自己懂的不多,类似略懂略懂。

“明帝章帝时期,我大汉是多么的文质彬彬,和帝时期,我大汉武功赫赫、消灭北匈奴,可自从安帝开始,先是羌人造反,中原各地又有百姓造反,宦官外戚轮流把控朝政,到底是为什么?”

王云说话时非常淡定,明明是在说一件很悲哀的事,语气中却听不出一丝一毫悲哀。

“反贼多,当然是因为宦官把持朝政,只要诛灭宦官,青天就有啦,天下就太平啦!”一位士子这般说道。

“是啊是啊,天下苍生之所以日子越来越凄惨,肯定是因为宦官把持朝政、贪得无厌!”另一位士子附和道!

“既然是宦官贪得无厌导致的苍生疾苦,那陛下为什么还要重用宦官?”王云继续问道。

“必然是宦官阴险狡诈,欺上瞒下,迷惑了陛下!”一位士子不敢说皇帝有错,因此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宦官身上。

“只要没有宦官,天下就不会民生疾苦?”王云不太认可现在的主流思想,他觉得民生疾苦或许另有原因,但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过肯定不是土地兼并和士族贪婪,因为士族不可能有错,只能找别的地方哪里出错了。

当今大汉的主流思想都认为是宦官导致的天下败坏,所以只要诛灭宦官,就可以万事大吉!

可王云是了解过前汉和新莽的,知道前汉亡于王莽,新莽亡于起义。

但是前汉灭亡前,当时的皇帝似乎并没有重用宦官,反而重用了儒生,王莽更是大力提拔儒士。

重用儒士、不重用宦官的前汉和新莽照样灭亡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宦官可能并不是天下败坏的最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或许是别的?

“伯安贤弟,难道你要为宦官说话?”一位士人生气道,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宦官就是十恶不赦,皇帝只要重用宦官就是昏君,只要重用儒士就是明君。

“非也。”王云不是很想理会这些杠精,他虽然不认可【宦官导致天下败坏】这个主流观点,但并不代表他就认可宦官,作为士人,他也是讨厌宦官的,只是不认为诛灭宦官就能天下太平,事情没有大家想的这么简单。

“我认为,天下败坏,宦官贪婪只是其一,但更主要的还是人心。”王云对众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宦官还是普通百姓,亦或是边疆蛮夷,他们都是人,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贪婪成性呢?”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人心,这些人的心里没有良知,所以才会导致天下糜烂。”

“唯有存天理,去人欲,人人能够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达良能,则天下可安。”

王云从小受到儒家古今文经学、佛教徒、基督教传教士,道家法家典籍的影响,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儒士,而是各种思想的揉合。

姬兴佛活了一百三十多岁,在十年前才圆寂,并且生前收的最后一个弟子就是王云。

萨诺斯·王的思想也影响了王云。

再加上他的大儒祖父对他的影响。

还有辽东王家收藏的那些道家典籍和法家典籍对他的影响。

王云正在将儒道释法基督合而为一。

其余士人都被王云的这番新的见解给惊讶到了,无不目瞪口呆。

“阳明啊阳明,你可真是离经叛道!”袁成是个传统的儒士,他对于王云的这番话,唯一的感觉就是太离经叛道了,完全脱离了现在的儒家范围。

第262章 千古完人王阳明(二)

五个月后

阳嘉元年

大儒王溤病逝在颍川郡,中原的士人们纷纷为其哀叹,王溤的门生们纷纷为之服丧。

王溤的遗体被运回了辽东,在一众家族子弟默哀下,王溤唯一的孙子王云继承家主之位,并为家主服丧七天。

【家主:王溤(第十任家主/第十二代子弟)

谥号:质君(恬淡无为曰质)

评价:没有主动为家族做出过贡献,甚至还将家族的技术泄露出去,对于王氏家族而言几乎等同于奸细,但其自身作为大儒的名望又使得家族受益

遗愿:希望天下不会再有人饿死,也不会再有战争】

新任家主王云看着祖父的谥号,心里满不是滋味。

这个谥号是根据家主对家族的贡献来决定的,而不是根据家主本人的所作所为来决定的。

若非王溤作为大儒给家族带来了名望,他生前不断盗取王家技术传播给中原百姓的行为,已经足以安上一个恶谥,因为这是赤裸裸地对家族的背叛!

同样一个人,对于中原来说是个圣人,可对于辽东王家来说就是个可恨的叛徒,彼之英雄,我之仇寇,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这也让王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心学】思想。

如果让草原人来评价一个人,他们肯定也会认为冒顿才是圣人,并且认为卫青是邪恶的魔鬼!

明明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站的角度不同,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万事万物,皆由心定!”王云有了更多的感悟:“你的心在哪里,道就在哪里。”

“我的心认为他是圣人,他就是圣人,你的心认为他是恶人,那他就是恶人,圣人就是恶人,恶人就是圣人,好就是坏,坏就是好,聪明就是愚蠢,愚蠢就是聪明,对的就是错的,错的也是对的。”

“一个人、一件事,他是怎样的,跟他自身无关,而是由看见他的那个人的心决定。”

“我看见的是一个正在屠杀我同胞的恶魔,你看见的是一个正在为伱的民族开疆扩土的英雄。”

“明明是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恶魔和英雄这样的两级评价呢?因为评价不是由被评价者的作为决定,而是由评价者的心来决定。”

“我睁开双眼,看见花开,我闭上双眼,世界便一片漆黑,世界是花开还是漆黑,不是由花来决定,而是由我的心来决定。”

“是故,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闭!”

“皇帝眼里的宦官,是可以帮他捞钱还能背锅的工具人,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士族眼里的宦官,是跟他们争权夺利的竞争者,是他们的同行,是他们在贪腐时的竞争者;百姓眼里的宦官,是一个谄媚且只会收刮民脂民膏的小人。”

“宦官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不是由宦官来决定,而是由看宦官的那个人的心来决定。”

“是因为你看见的是一个帮你捞钱的宦官,所以你认为他是一个圣人,是因为你看见的是一个跟你争夺贪污权力的宦官,所以你认为他是一个小人,圣人就是小人,小人就是圣人,高尚就是卑鄙,卑鄙就是高尚,不同的心看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王云悟了,他大彻大悟了。

他认为自己探索到了这个世界的真理,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是由自己的【心】来决定,而不是由这个世界本身来决定。

“我睁开双眼去看大汉朝廷,所以才有大汉朝廷,当我闭上双眼时,大汉朝廷也就飞灰湮灭了,当我重新睁开双眼时,大汉朝廷就又重新出现了。”

“一念则万物生,一念则万物烬。”

“天下众生,不过是生活在一粒沙中。”

在整整三个月时间里,王云一直在王家庄园的竹林里悟道。

三个月后

簌簌簌——

一阵风吹过,盘腿闭目的王云突然站起来,双眼看着身边的竹林,淡漠说道:“道,就在这里!”

然后,他拔出身上的佩剑,向着竹林挥舞劈砍,一边砍一边喃喃自语:“这就是我王云的道!”

在【古文经学派】和【今文经学派】之外,王云独创【心学经学派】。

这个学派虽然目前只有他王云一个人,但相信不远的将来,这个学派必然成为天下显学。

嗡嗡嗡~

由于连续悟道三个月,王云已经很久没洗澡了,身上臭烘烘,不断有苍蝇蚊子过来叮咬他,好一个放荡不羁的竹林一贤者。

啪啪!

拍了拍身上布衣,将苍蝇拍走,王云先是去洗了个澡,然后一边吃饭一边继续悟道。

“我们的家主是疯掉了吗?”

“不知道欸。”

“他一个人在竹林里待了三个月欸,还时不时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

“听说古时候有人读书读傻了,我们家主该不会是?”

一群丫鬟和王家女子正在议论着王云。

首节 上一节 195/3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皇后请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