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213节

梁冀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着。

大量结党的士人被逮捕,一些敢于反抗的士人更是被当街杀死,尸体直接被士兵拖在地上,在地面上拖出一条条长长的血痕。

不仅是雒阳,天下各个郡县,凡是有证据证明是党人的,通通被朝廷逮捕入狱。

从三公九卿到郡守县令,再到普通儒生,被逮捕者超过七百多人,被直接处死者有五十多人,在雒阳大街上被直接杀死的有七人。

不过辽东王氏的王光、汝南袁氏的袁隗、弘农杨氏的杨彪,在政变失败后的第一时间就选择偷偷地给宦官送礼,总算是躲过了党锢之祸。

不仅如此,参与政变的董卓,因表现卓越,还被朝廷升任为蜀郡都尉。

都尉,本来在光武帝时期就被撤销,但从安帝开始,由于战乱越来越多,就陆续在一些边疆地区恢复了都尉这个官职,并且这几年开始,一些内地郡也开始逐渐恢复都尉官职。

靠着左右逢源,王家成功躲过了党锢之祸,并且还通过董卓,跟宦官势力有了一些联系。

同时王家又暗中保护那些被朝廷通缉的党人,让他们躲在王府,避免被宦官党羽捕捉。

这个天下的事情总是这么难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各方势力之间一边对抗,一边合作,让你搞不清谁才是敌人,谁才是朋友。

在宦官眼里,王家是众多士族里,相对老实,有机会进行合作的士族。

在士族们眼里,王家是天下士人的楷模,为士族战斗在最前线,为士人们提供庇护所,保护士人免受宦官残害的孤勇者。

在皇帝眼里,王家是一个非常忠诚,不会篡位的老实人家族。

在百姓眼里,王家是一个时不时就会喊几句为了天下苍生,还时不时在大街上办粥棚,给贫苦百姓施舍米粥的大善人。

老实、孤勇者、善良、忠诚、仁义、尊君爱国、淡泊名利、经学世家、忧国忧民、圣人传承,这就是天下人对辽东王氏的印象。

王府

“主人在书房。”侍女对前来拜访的董卓说道。

不一会,董卓来到书房,正见王光在看《史记》。

“是仲颍来了?”

“是我。”

“坐吧。”

“谢府君。”

董卓眼里的王光淡泊高雅,丝毫不像是当初在陇西捞钱捞了十个亿的贪污犯,这让他不禁心中暗叹:“不愧是世家子弟,贪污都能这般优雅,让人如沐春风。”

王光衣着朴素,只穿着平民家穿的布衣,而且头上扎着麻布头巾,再加上这些年越来越随和,让人看着就倍感亲切,颇有一番汉初张良的风范。

“府君,属下要前去蜀郡上任,这次是过来向您告别,顺带接走我家闺女。”董卓刚坐下,东张西望许久,又起身说道:“多谢府君点拨,没有您的教导,我董卓这一辈子都还在凉州那个山沟沟里转悠。”

“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观我生,进退。”王光缓缓说道,然后见董卓一脸茫然,便淡淡笑道:“仲颍呐,到了蜀郡上任,一定要记得心怀天下,永远把大汉和天下苍生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只要心怀仁义,就能天下无敌,昔日商汤灭桀,周武伐纣,莫不是如此。”

“额……”董卓没想到自己的老上司会说出来这么一番话,顿时很是惊讶,他确实听不懂老上司的前半句,因为那是引经据典了《易经》,他连《左传》都没看懂,让他理解更加深奥的《易经》,属实是难为他董卓了,虽然不明白老上司的话,但不妨碍他向老上司表忠心:“没有您的教诲,就没有我董卓的今天,我董卓愿意为王家赴汤蹈火!”

看到董卓还是没理解他这句话的真正意思,王光也懒得解释,像董卓这种专门培养出来背锅的门生故吏,有很多,大概五十多个,董卓只是其中一个。

几乎对每一个门生故吏,王光都是说同样的话。

脑子灵光的,就会明白,这是王光在敲打他,让他上任后多捞点,然后记得给恩主分享,不能做一个忘恩负义之人。

如果是董卓这种听不懂的,就让他自生自灭。

棋子,多的是,不在乎抛弃这一两枚。

又数个月后

袁府

“太嚣张了,那群该死的宦官,还在到处抓人。”

“唉,国将不国!”

“景升兄,你也来了啊?”

“侥幸逃出宦官的抓捕,在王府暂时躲避,今日听闻次阳兄召开士人宴会,特来参会。”

“多亏了袁家和王家,有他们两大家族偷偷庇护我们,才让我们免于牢狱之灾。”

“诸君,安好!”

“见过德耀先生。”

“德耀先生,快请坐。”

“小子袁术,见过德耀先生。”

“此子聪明伶俐,将来必定前途不可限量也。”

“多谢先生夸赞,小子定当努力奋进。”

经过持续一年多的党锢之祸,东躲西藏的一众党人们再度齐聚一堂,来到天下士族之首的汝南袁氏在雒阳的府邸。

袁氏三杰,袁基、袁绍、袁术,嫡长子袁基刚满二十岁,在几天前取了表字,字士纪,庶子袁绍刚满十七岁,还没有表字,嫡次子袁术刚满十二岁,同样没有表字。

三人中,袁基血统最高贵,但能力最差,袁绍目前看起来能力最高,但血统最低,袁术的血统和能力都介于两位兄长之间。

第288章 党锢之祸(六)

第287章党锢之祸(六)

又两年后

熹平元年

太学

“所有太学儒生,通通逮捕!”司隶校尉段颎冷冷下令道。

“你们干什么?”

“君子动口不动手!”

“你们怎么敢来太学随意抓人?”

“段颎,你不得好死!”

“昏君啊!昏君!”

自从皇帝刘宏发动党锢后,太学的儒生们在这两年里一直议论时政,常常说“大汉药丸”之类的话。

皇帝刘宏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太学的这些天天乱嚼舌头的儒生们全部逮捕。

而执行这个任务的,便是当前最受宦官宠信的名将段颎。

段颎出身不太行,为了出人头地,只能投靠宦官,但他的作战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被后世之人称之为汉末杀神,亦或是凉州三明。

为了震慑士族,皇帝刘宏特地将名将段颎从汉羌前线调回来,让这个一生都在镇压羌人叛乱的名将,来到权力漩涡中心的雒阳镇压士族。

今年不打羌族了,就专门打你们士族!

就问你们,朕对你们士族够不够重视?

羌人作乱,最多就是丢失一个凉州,可要是士族作乱,丢的就是整个刘汉的江山,孰轻孰重,皇帝刘宏还是很明白的。

虽然段颎剿灭了几十万羌人,但他的这些战功,在士族们眼里不值一提。

只要段颎还是宦官阵营,哪怕他封狼居胥了,也是要被千夫所指的!

看看卫青霍去病就知道了。

明明私德很好,作战水平也非常高,却因为出身不好,以至于太史公以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他们的战功,后世的士人们也对卫青霍去病多有贬低。

比如大宋著名文人苏轼,直接骂卫青是舔汉武帝菊花的奸佞小人。

卫青霍去病这种没有得罪过士族的名将尚且是这种待遇,何况段颎这种给宦官当狗腿子的名将呢?

士族们没有把段颎骂成十恶不赦的超级奸臣,已经是非常克制了。

同样是抗击匈奴的名将,王长治因为出身辽东王氏,所以在这几百年里一直被儒生们吹捧,士人们恨不能自己也回到汉武时代,跟随王长治一起并肩作战。

至于卫青?呵呵,一个奴隶出身的外戚,我们士族瞧不上!

身份等级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不是后世某些人以为的喊喊口号就能改变得了的。

常常有儒士张冠李戴,把卫青霍去病立下的战功说成是王长治的。

对于这一切,辽东王氏也很是无奈。

王家没兴趣抢卫青霍去病的战功,毕竟卫霍二人也算是王家先祖的朋友。

但中原士人们非要主动帮王家先祖王长治增加功劳,这让王家很没有办法。

“段颎,你这个谄媚小人,你会遭天谴的!”

“给宦官当狗,真是不要脸!”

太学的儒生们不断咒骂段颎,骂的话越来越难听。

“够了!”终于,段颎忍无可忍,对一众太学儒生怒视道:“我段颎到底怎么你们了?我抓捕你们也是陛下的命令,而且我只是想建功立业,难道这也有错吗?就因为我不是出身名门望族?”

“你们天天骂我是小人,那好,我问你们,小人和君子的定义是什么?凭什么你们说谁是小人,谁就是小人?”

“我说我段颎才是君子,说你们这些儒生才是小人,行不行?”

段颎这些年忍受了太多士人的谩骂,到这一刻,他终于彻底爆发。

首节 上一节 213/3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皇后请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