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218节

“好像是来自徐州的。”王家奴仆继续回道。

“不过还是要继续调查,到底是谁这么大的狗胆,敢偷偷给太史氏家族运输粮食。”

“进来。”王宜说道。

“徐州?”王宜思考着:“太史家族在徐州还有盟友?”

王家与太史家开始疯狂争夺田亩,一些当地的地主豪强也趁机用家里的余粮搞土地兼并,整个黄县都乱成一锅粥。

“兄长,管他什么盟友,这里是属于辽东郡的管辖范围,太守府已经下令,不得有外地粮食进入黄县,既然他们敢违抗太守府的命令,那我们就直接查抄他们的粮食!”王宽在一旁劝道。

“百姓可以去粥棚免费填饱肚子,他们就有活下去的希望,有活下去的希望,就会舍不得卖田,只要他们舍不得把田卖给太史家族,我们就还有机会兼并他们的田。”

“找王家不如找太史家,王家一亩田才一条鱼,太史家一亩田可以换一石米。”

不一会,王家奴仆进入屋子内,对三个王家子弟汇报:“我们发现这些天以来,不断有商队偷偷地运送粮食到太史家族的地盘上。”

“母亲,现在家里早就没粮食了,儿子没了可以再生,您要是没了,就追悔莫及了!”

“你还不知道吧,从今天开始,来自辽东的大善人王氏一族,因为不忍心我们忍饥挨饿,所以办了几十个粥棚,只要主动上报自己的户籍信息,就能免费领取口粮。”

“嗯?”王宜惊疑。

“以县署的名义发布公告,让百姓不要急着【以田换米】,朝廷已经找了米商前来办粥棚救济他们,他们可以每天来城里领取免费的口粮,不用卖儿卖女卖田。”

“呵呵,不急。”王宜笑道:“我们现在的这点粮食存货,直接跟太史家族竞争是竞争不过的,打价格战是打不过的。”

王宜想到了对付太史家族的计谋。

这时,外面响起之前那位王家奴仆的声音。

“混账东西,你怎么可以把自己的亲生儿子煮汤?”

“他徐州的手伸的挺长,居然敢把土地兼并的爪子伸到我辽东来,不知道是哪个家族有这么大的狗胆?”王宵冷笑着。

“爹爹,我们家不是还有几十亩田吗?听说隔壁家都去城里用田换米可,我们也把田拿去换米,就不会有人饿死了。”

“拿着田契去换米吧,先挺过今年再说,唉……”

根据船只的用途,王家将船只划分为战船和货船,根据船只的结构类型,又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类型,根据腌鱼运载量又有一百到一万不同等级的。

“我们在牛郎岛的鱼还没运来吗?”

王宜这一番分析下来,众人心服口服,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一个字:拖!

拖到王家的两百条运输船把腌鱼运到黄县为止。

“我们连今年都挺不过去,哪里还用考虑明年。”

“怎么回事?”老吴对一个路人问道。

“我们的人手不够,无法做到真正地封锁整个黄县,所以才让太史家族有了空子可以钻。”王宜沉默片刻,然后语重心长道:“拖,只要拖到我们的六十万石腌鱼运来,一切问题也就解决了。”

“喂,老吴,走吧,我们大家伙一起进城里换米,找城里的王大善人换些米,免得一家人饿死。”

老吴在半信半疑中来到官府的告示牌所在,有个认识字的官府小吏正在告示牌面前对着一众受灾百姓讲解上面的文字,因为百姓大多数并不认识字。

“兄长,我们现在的这点粮食都不够用来土地兼并的,怎么能用来办粥棚?”王宽问道。

“官府公告,太守府和县署有感于我黄县子民受灾饥荒,太守和县令不忍心百姓饿死,所以特意劝说了辽东的米商王氏一族前来办粥棚,救济黄县的受灾百姓,所有百姓不要急着卖田保命,只需要上报自己的户籍信息,就可以去对应的粥棚免费领取口粮。”

县署书佐这一番话下来,包括老吴在内的百姓纷纷喜笑颜开,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愁眉苦脸。

“府君和县尊真是圣人再世,辽东王氏真是天下第一大善人,大汉能有他们,是我们这些百姓的福气呀。”

老吴抹着眼泪,他非常感动,不用卖田也能度过灾年,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

第295章 徐乡风云(五)

半个月后

海面上驶来数百艘船只,徐乡的百姓已经几百年没看过这么多船只了。

后汉取消商业税之后,王家虽然重启了与中原的贸易,却把贸易重心放在了更加富裕的渤海郡。

反倒是离得更近的东莱地区,因为人口少、不是非常富裕等原因,已经有三百多年没有与王家进行商业贸易。

徐乡港,四百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渔村,三百多年前在王家的贸易下发展成一个小港口,此后贸易断绝,小港口又重新衰退成小渔村,直到张步割据一方时,靠着人口贸易,短暂地繁荣了十几年,但随着张步政权的覆灭,徐乡港很快就又回到了它本来的样貌。

船只停靠在岸,腌鱼被装在一个个大麻袋里,废弃的码头上顿时臭气熏天。

王家卸载货物的时间很久,用了好几个时辰也没能把腌鱼卸完,因此许多离得近的百姓商贾都来到这个废弃了一百多年的码头凑热闹。

“这些都是王家的船队吗?仅仅只是一个家族就有两百多艘这么大的船?”匆匆赶来凑热闹的太史慈只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两百艘大船其实也不算多,毕竟朝廷在青州的楼船水师也有五六百艘船。

但这可是整个青州的水师呀,而且还是有朝廷在花钱养,即便如此也才五六百艘。

“《周易》有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徐州糜家不知进退,胆敢不知死活地掺和辽东之事,合该他们有此劫难,我们不过是替天行道罢了。”县令王宜冷笑道,即便是打压自己的敌人,他也要引经据典,把自己的这种行为合理化。

码头内的围观商贾议论纷纷,他们敏锐地察觉到,黄县可能真的要变天了。

太史家族在章帝时期还只是个普通的儒生家族,家族先祖在东莱郡府当了个主簿,仅此而已。

不过幸好,连续几代家主都甘心做个甩手掌柜,所以倒也没有爆发内战。

同时,王家子弟们在黄县以一亩田换两石鱼的价格诱惑着受灾百姓,让他们用手中的田亩找王家换取腌鱼。

“是啊,这些都是我们凭自己本事赚来的,上天也一定会被我们所感动的。”

不过糜家毕竟是徐州第一富商家族,要是把糜家惹得不高兴了,让糜家一怒之下带着资产跑路去别的州了,对徐州经济那可是个巨大损失,于是他还是吩咐道:“去通知孙县尉,让孙县尉带三十个官兵去帮助糜家平定海贼。”

朐县

县署

“报!启禀县令,今早有一伙海盗突然上岸,直奔糜家的庄园而去,糜家向县里求救。”

徐州

东海郡

用了几十年时间才好不容易发展成一个普通的士族,还没等他们享受享受士族的荣光,比他们体量大了成百上千倍的辽东王家就降临了,将他们无情地扼杀于摇篮中。

“哼!一个商贾家族,也敢掺和进这场土地兼并的战争中去,简直不知死活。”县尉王家宽比较豪爽,他直接建议道:“让我们的私兵出动,劫掠朐县,给糜家一点海盗震撼。”

“这些都是我们的拼搏与努力换来的,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

“这么多鱼,他们在哪捞的?”

辽东郡府

“哈哈,兄长,短短一天时间,我们就兼并了两万亩地。”

这个能,可以是在海外有战功,也可以是搞出了什么重大发明,还可以是当贪官从朝廷身上捞钱,甚至是主持土地兼并。

“嗯?”陈珪疑惑了一下,但也没太在意,自从安帝时期开始,徐州扬州就经常有反贼作乱,时不时也会出现一些海盗,但是按照以往的惯例,这些海盗都不是什么大的威胁,用不了几个月,这些海盗就会被沿岸的某个豪强招募的乡勇剿灭,都用不着县里出兵。

“为了这一天,我们隐忍了一个多月,任由区区一个太史氏嚣张了这么久,有这样的收货也是天道酬勤,是老天和孔圣人对我们的赏赐。”

【家丞】【家卿】有能者居之。

“给太史家族提供帮助的幕后人已经查出来了,是徐州的富商糜氏,而且这个糜氏的老巢是东海郡朐县,这个县就在海边。”半场庆祝之余,县城王宵还不忘打击报复自己的敌人。

现在的王家,家主和家丞,到底谁的权力大,还真不好说。

但是,这种事是无法长久的,迟早会遇到一个想要忤逆潮流的家主,那时……

重量是太史家族的两倍,还能顺带吃到盐,怎么算都是找王家更合理。

王宜、王宵、王宽三兄弟喜笑开颜,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家族交代给他们的土地兼并任务,有着这个伟大功劳,将来也不是没有机会争一争【家卿】的位置。

而王家仅仅凭借一个家族的力量,就调集两百艘大船运货。

……

一个小吏来到县署,对正在练习书法的县令陈珪禀报紧急军情。

又一个月后

“还都是用盐腌制的,光是盐的成本也不少了,这是有不少盐场啊,不然不能这么奢侈。”

第二天,县署发布公告,由于王家赠送给县署的存粮耗尽,所以取消粥棚。

原本那些靠着粥棚没有卖田的百姓,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下,纷纷将自己家的田亩换成腌鱼。

王光就是靠着“捞钱十亿”、“外戚宦官斗争中为家族站队正确”这两个功劳,成功地被家族议会推举为新任的家丞。

“诺。”随后,这个小吏又来到县尉的住所,将海贼上岸攻击糜家一事转告。

然而这些都是太久远的事,不是三兄弟现在需要考虑的,他们不辞辛苦地跑来黄县搞土地兼并,就是为了获得政绩,这样以后争夺【家卿】位置时,也更有把握。

统治黄县九十多年的太史家族,终于要日落黄昏。

“海贼?袭击糜家?”县尉孙坚在原地转圈圈,然后说道:“嗯,召集人马,我现在就动身。”

他就是当初【卖瓜孙】的孙子,【卖瓜孙】死后,【卖瓜孙】的儿子不再过问官场,而是搬家到吴郡富春县卖瓜,赚了不少钱。

之后,【卖瓜孙】的孙子孙坚先是在道上混了几年,混出了点名堂,后来又被朝廷诏安,孙坚于是带着几十个道上的兄弟帮助朝廷剿灭了一些长江上的水贼,因此被朝廷赏赐提拔,从最基层的小吏步步高升,一步步地往上爬,终于有了现在这个徐州东海郡朐县县尉的官职。

现在的孙坚,也算是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响当当人物。

第296章 徐乡风云(六)

首节 上一节 218/3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皇后请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