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从刷好感开始兴汉

三国:从刷好感开始兴汉 第72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淘的是真干净啊。

“将军,你看!那是什么?”身旁一个军官指向来时的方向。

正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的于禁举目望去,远方无数旌旗招展的战船,正借着大水驶来。

虽离得太远还看不清旗号,但于禁已经把眼闭上了。

这还用看吗?此处能有那么多船的还能是谁。

他现在已经把前因后果全想明白了,自己被关羽一招决堤放水,不费一兵一卒的击败了。

“大势已去……”

……

待亲眼看到那船头昂然而立的长髯大汉时,于将军没有任何犹豫与挣扎,直接跪了。

不只是于禁,他身边所有的军官将校,也同时全都跪了。

打?死战不降?

拿啥打呀,人家战船之上引弓待发,自己这边弓箭、士兵还全他娘搁水里泡着呢!

“恭喜父亲!此次父亲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曹魏三万精锐,曹军大势已去!父亲此战,定可名垂青史!”

关平的兴奋喜悦已经快要从脸上溢出来了。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胜!足以载入史册的那种,是作为武人的无上荣耀,当然无比兴奋。

关羽此时也是笑容满面:“呵呵,先莫急着庆祝。留下人手收拢降卒,其他人随我乘胜追击。”

“是!”

庞德所部虽未像于禁那么惨,却也已被大水围困,待关羽大军驾船而来,庞德果断下令困守孤堤的部曲还击。

只是除了他自己像打鸡血了一样,其他人军心士气早已不在,被关羽船上发来的箭矢射得死伤惨重。

而荆州水军则从容地躲在船帮之后射击,几乎毫发无伤。

他麾下的董衡看不下去了,上前说道:“将军,我军已不可能取胜,不如……”

董超也道:“是啊将军,留得有用之身,或许还有机会……先降了吧。”

庞德却是一瞪眼:“良将不怕死、不毁大节而求活,今日便是我死之日!”

说罢拔刀先斩了董衡与董超,拿下了本场战役的最高斩将记录!

别管斩的是哪边的将,你就说斩没斩吧?

说话时全然不提自己是如何加入曹军的庞将军,力战不敌,连忙找了一条幸存的小船打算逃去樊城。

关羽父子就笑看着不会划船的庞将军在大浪中原地打转,最后翻船落水……

终于落网的庞德想的清楚,他不能再降了,再降他也成了贪生怕死的反复之人,即便到了刘备那也不会受到重用。

何况刘备手下骑兵稀少,根本没他庞德用武之地。

是以宁死不降,大骂关羽,求死之心甚坚,最终求死得死。

……

樊城。

大水漫到樊城时,已经没有那种无坚不摧的气势了。

但是对夯土城墙而言,浸泡在水里仍然是致命的。

时间一久,仍然难免城破。

见此情形,曹仁麾下便有将领劝道:“将军,如今大水泛滥,于禁将军的援军杳无音信,恐怕已经……

“不如我们趁关羽未至,连夜乘小舟弃城而走吧。若被围在这孤城之内,大水浸泡之下,此城恐迟早必破。”

曹仁此时心中纠结万分。

日盼夜盼,盼来援军三万,暂时解了自己樊城之围。

本想着能挫挫关羽锐气……咋说没就没了呢。

一旁的汝南太守满宠,看出了曹仁此时心中的动摇,急道:“将军,撤不得啊!大水来得急,去的必然也快。

“关羽不敢趁势北上,就是因为怕我等自后方夹击。倘若此时弃城而走……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

曹仁听罢当机立断,决定坚守樊城。

满宠为示决心,淹死了自己的白马,与城内全军盟誓死守。

樊城历经大战,最终又被关羽围了起来。

与此同时,曹军大将于禁不战而降,庞德被斩,精锐七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也飞快的传向了三方势力……

天下震动!

第72章 翻译翻译,什么叫威震华夏

于禁投降,庞德死了,七军全军覆没,俘虏高达三万人。

这个消息火速向外传递,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变化。

曹操方面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了。

不是关二爷带着船队人马去把他们打投的,是他们在听说战报后,自己主动投了……

按照曹老板的风格,这二位的家眷恐怕都在邺城。

只是此时,他们也已不顾得那许多……

邺城,曹操的大本营,钟繇手下西曹掾魏讽秘密联系长乐卫尉陈祎,准备发动叛乱!

只是事到临头,陈祎拉了,被恐惧支配的他事到临头选择了向曹丕通风报信。

留守邺城的曹丕立刻发动了铁腕镇压,诛杀魏讽,清剿其党羽,在此次大清洗中受到牵连的官员无数。

与此同时,自许都以南,被曹魏政权压榨过巨的百姓们不断有人起义。

梁郏、陆浑群盗纷纷攻击县城,诛杀县令,领受关羽印信,主动配合关羽北伐。

羽,威震华夏!

关羽以一州之力,配合老刘的汉中之胜,居然硬生生打出了一种曹魏“吃枣药丸”的效果。

时年六十有五的曹操,强忍着头疼看完了如雪片一般飞来的各地情报。

当然,一条好消息都没有。

“哼!”曹操一把将书信甩在桌案上,布帛散落一地。

北魏此时兵力大约二十余万。

至今,还不算先前汉中被老刘打掉的,仅折在关羽手中的就有四分之一了……

“于禁,寡人自问对你不薄,怎竟不如庞德!”

说罢难忍悲伤,竟至落泪。

群臣皆噤若寒蝉。

“唉——”一声长叹后,曹操又道:“庞德为国捐躯,乃丈夫也。传令下去,封其二子为列侯。”

“是。”

“徐晃何在。”

“末将在!”

“命你火速领本部兵马,前往樊城救援!”

“是!”

尽管年事已高,久病缠身,面对如此糟糕的局面,曹操在控制住情绪后仍旧有条不紊的开始做出后续应对。

“天子在许昌,今贼兵势大,恐遭兵戈之险。寡人欲为天子迁都洪河(今黄河)以北,卿等以为如何啊?”

群臣议论过后纷纷附议,只是此时,却有一人站了出来。

此人正值不惑之年,生得一副狼顾之相,时任曹操军司马,谈吐气质不凡。

正是所谓司马八达中的老二仲达,司马懿。

“大王,臣以为此时万万不可迁都。”

“嗯?”曹操皱眉看向这位自己当初强行征辟来的属下,“为何不可?”

司马懿朗声道:“于禁等人乃是被大水淹没,非战而不敌,非是我军士卒弱于那关羽的荆州军。倘若此时迁都,岂非示弱于敌?届时人心思变,于大局更为不利。”

曹操也不想迁都,但问题是眼下樊城已经是一座泡在水里的孤城,关羽早晚将他拿下。

连于禁的三万人都没了,徐晃……其实曹操此时心里并没指望他真能解了樊城之围。

但曹操还是打算听完他的话再下结论。

“那仲达可有良策,助我解樊城之围?”

司马懿笑道:“孙刘两家外亲内疏、貌合神离,如今关羽势大,孙权必定不安。他久攻合肥不下,早已觊觎荆州多时。

“大王何不书信一封与那孙权示好,许其高官爵位,令其出兵去取荆州……届时,樊城之围岂不自解?”

首节 上一节 72/1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开局一个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