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贴身太监竟是徐妙云

大明:我贴身太监竟是徐妙云 第164节

算下来,只要有一个半月左右,大明朝就可以收获第一批红薯、。

若是真如当初预想的一样,亩产五六千斤,那绝对是可以轰动大明的大事。

朱标旧事重提,这分明是因为对朱橚有所愧疚,老朱点点头,

上次封圣之事因为胡惟庸的缓兵之计朱元璋给耽搁下来,如今他倒要看看,还有谁敢再忤逆他的命令?

“估计,那些官员是不敢了!”

“他们这一番打击下来,精气神早就没了!”

太子呵呵笑,老朱点头,

徐妙云眉头微皱,总感觉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此时,水泥厂到了,

皇帝和太子从马车上下来,

沈万三赶紧走过来,鞍前马后。

“陛下,这是口罩,请您和各位大人先戴上!”

“为什么?”

“因为殿下说,这水泥的生产灰尘极多,日积月累,恐生不治之症!”

“殿下发明了口罩,是为了防止细微的微尘和细菌病毒,但如今大明朝并未发现瘟疫,这口罩生产加工厂,就建立在水泥厂旁边,给工“七五七”人提供口罩!”

“这东西能防异虫?”

老朱来了兴趣,如今《异虫录》一书风靡大明,几乎人手一本!‘

关于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东西,早就成为大明的杏林国手们新的研究方向,

尤其是被誉为【圣人眼】的显微镜开始量产之后,凡是有追求的医馆,都人手一台,

异虫之道,深入人心,老朱没有成功将朱橚封为农圣,可是朱橚医圣的名声,早就是杏林公认,

尤其是传说中的青霉素的效果,从前线回来的医生口中流传开后,

这种宫廷秘药,

引得无数有志之士,铆足了劲想要研究出来。

只可惜,因为大明朝的教育终究还是偏向于孔孟,圣人之道。

缺乏思路的国手们,暂时还没头绪,

不过这并不影响异虫录的流行风潮,

国手们思维禁锢,但更多的年轻医者,却前赴后继前往朱橚让萧九贤开的医馆,

重新梳理和学习异虫之道。

老朱对于《异虫录》自然不会陌生,他好奇地在上面打量了一下,发现这玩意居然用的是棉布做成!”

这棉花,老朱看着不对。

“沈万三,这棉花不是咱们大明的木棉吧?”

沈万三一听,也是拿过口罩一看,这批棉花和好像和大明流行的棉花还真有不同。

“草民想起来了,这好像是殿下前几天随手处理给草民的一批棉花,因为量少,我就没当回事!”

“先别去看水泥厂了,带朕去看看口罩厂!”

老朱的脸色微变,棉花这东西,他可是非常重视的,

不然他也不会凭借一个口罩,就能认出这批棉花的不同。

太子朱标和徐妙云对视一眼,不明白皇帝为何如此焦急?

难道朱橚给沈万三的一批棉花,和其他棉花还有不同?

不过二人却明白一件事,当朝天子朱元璋,大概是古往今来的皇帝中,最注重棉花的皇帝,没有之一。

棉花这种东西,宋元眼前是没有的,

古人御寒,只能以皮毛和丝绵,更加穷苦的百姓,只能穿麻布做的衣服,这御寒的程度之差,可想而知?

为了御寒,老百姓也想出过各种方法,

包括造纸术被发明之后,出现了御寒、耐穿且特意加厚的纸衣,叫做“纸裘”。

但这种苦逼的日子,随着棉花传入中土,逐渐消失,

可是哪怕是宋元时期,掌权者对于棉花的种植还并不算上心,可是等到大明朝洪武皇帝上位之后,大概是因为从小体会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之苦,皇帝开始大力推广种植棉花。

棉花相比于养蚕,不需要辛苦采桑养殖,又能够保证收获,与麻相比,既省了编织的功夫,还有更好的御寒效果。

这种好东西,皇帝直接以法令的形式颁布下去。

民间有五亩到十亩耕田的农民,必须要栽种桑、麻、棉花各半亩,如果超过十亩,种植面积就要翻倍,将棉花的种植上升到法令层面。这项政策对棉花的种植和推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既然都是棉花,有什么不同吗?“

太子和徐妙云跟着皇帝冲向口罩工厂,

口罩厂内,许多女工正在缝制口罩,看到皇帝吓得赶紧跪下去。

“那些原料在哪?”

“在那边!”

沈万三指出来之后,皇帝龙行虎步,直接冲过去。

“这是……”

“果然!”

朱橚给老沈的棉花其实并不多,但老朱拿起来一看,就发现了这棉花和大明朝种植的不同。

“哼,这个小子果然又藏着好东西!”

老朱看到这些棉花气打不到一处来。

他回头,将这棉花和其他棉花都交给太子:

“你看得出来吗?”

“父皇,我看不出来!”

“也难怪,你没有干过农活,亲手摸过棉花,自然认不得!”

“马上给让人给我把老五找回来,朕要亲自问他!”

在场所有人都被皇帝的激动给吓坏了,这又是什么情况,

两团棉花,看似一样,

但因为老朱的坚持,所有人都努力辨认起来。

大明朝的官员们,许多人也是苦寒出身,仔细辨认之下,他们还真发现吴王的棉花跟大明朝原产的棉花不同。

更白,棉铃大,这棉花看着似乎比一般的棉花产量更高。

“父皇,你找我?”

在宫内侍卫快马加鞭之下,朱橚被从锦衣卫的诏狱中拉回来,

他一看到老朱手里的棉花,暗叫一声不好,

这特娘的都能被老朱发现了?

“臭小子,你跟朕说说,这是哪来的?”

“胡人……”

朱橚一提到胡人,老朱就血压飙升,这家伙已经习惯性甩锅胡人了。

见老朱就要暴走,朱橚赶紧改口:

“这次倒不是胡人,而是儿臣从一个海商那里搜刮到的,您也知道您去年禁海了,很多靠海生活的人都没了,他就跑来应天府讨生活,我喜欢买稀奇古怪的东西,就收了他的种子!”

“不过儿臣也没想到,这棉花居然和其他棉花不一样!”

朱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老朱听得半信半疑,

也不怪他还相信这个逆子,大明朝的棉花本来就是来域外,可是棉花和棉花也是不一样的,

南方种植的多是树棉,那据说是从天竺传来,

而另一种棉花草棉,是被西域胡商带来中土,

“我想想,应该有一倍吧?”

朱橚悄悄把数据缩水之后,报了一个免得吓死老朱的数据,

他手里的棉花,可不是目前大明朝流行的亚洲棉(树棉)和非洲棉(草棉),而是来自美洲的陆地棉,

这种棉花要在几百年后,大清都快没了,才会从美洲传入华夏,

而且这个品种的棉花,在未来也是全世界最好的棉花品种,纺织工业的基础,

朱橚手里的陆地棉,还不是普通的陆地棉,系统奖励的可是来自他前世生活年代的西域(新疆)细绒棉,他还记得,那里的棉花,品质是妥妥的世界第一.. ...

首节 上一节 164/3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大耳贼,吾乃大汉皇叔是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