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贴身太监竟是徐妙云

大明:我贴身太监竟是徐妙云 第238节

“你以为老夫愿意冒险出头吗,可是天不从人人愿,老夫输了!

“再不走,皇帝就不让老夫体面地走了!”

刘伯温提到此处,还是微微失落,

浙东人和淮西人的斗争,为什么淮西文臣武将,王公大臣如此多,还让浙东人形成一个分庭抗礼的局面,

很简单,就是因为浙东人能考试,

你淮西文武占据高位不假,

可是办事的人,浙东人不知凡几,

在刘伯温的运作下,御史台也多为浙东人,

凭借皇帝的默认,加上御史台的护持,

才有了浙东官场如今的威势。

可是算学入科举,虽不能说一定会瓦解浙东学子的优势,可是刘基仿佛已经看到了某种趋势,

科举不能轻变。祖宗之法,也不能轻变,

刘伯温眼神坚定,他没有错,

只是,他输了。

诚意伯刘伯温,上书请辞,告老还乡。

这份辞呈在下午时分,被送到皇帝书桌上。

皇帝龙阳大怒,

朝野满朝文武,震惊万分。

身为大明朝文官系统中,威望仅次于李善长的诚意伯刘伯温,竟然要放弃一切,辞官归隐。

“逼宫,刘伯温这是要逼朕表态~」?”

“他以为他是谁?”

“他是觉得,朕没有了他,就没人能制衡淮西文武了是不是?”

皇帝在武英殿来回踱步,怒火中烧。

朱标在一边,苦笑不已。

刘伯温这一招,也算是刺中了皇帝的软肋。

但皇帝还没办法指着他。

人家都上书请罪,说自己御下不严,辜负圣恩,还说年老,请辞,

你皇帝还能说什么?

多年跟在皇帝身边,朱标多少了解父亲的习性,

刘伯温如果这次没事,以父亲的性子,

只要等算学入科举这件事过去之后,

皇帝肯定会清算刘伯温,

如今刘夫子这么走了,反而能留个善缘。

可是他太聪明了,这种事事算到皇帝下一步怎么走的人,

是最被上位者讨厌的那种人。

所以,这大概也是皇帝死活不让他进中书省的其中一个原因。

皇帝走了一会,也冷静下来。

他的眼神,越发冷酷。

“父皇,您准备怎么办?”

“这刘夫子辞了御史中丞的职位,会不会有麻烦?”

“他要走,就让他走!”

皇帝深吸一口气,刘基这次的辞呈,带着怨气,

也未必不怀着对皇帝的一丝期许。

他刘基对于朝廷,有用。

希望皇帝慎重考虑,

可是朱元璋是什么人?他绝不会受到任何威胁。

皇帝走到书桌前,拿起毛笔,直接在奏折上画了一个圈。

“送中书省,御史中丞的职位,朕批了!’

“让他们列一个推举御史中丞的人选名单,让朕挑选!”

“父皇!”

皇帝做得如此决绝,朱标本能想劝诫,

他对刘伯温,还是非常尊重的,

虽然刘伯温这次和皇帝因为立场不同出现争斗,

可是他始终相信,诚意伯是大明朝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

“这天下,少了谁都可以……”

“太子无需多言!”

“刘伯温要走,就让他走!”

说完,他叹了一口气:

“回头,你去诚意伯府,送送他!”

不管老朱承不承认,诚意伯刘伯温,在他生命中也是绝对重要的一环,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势大,面对大军来犯,自己手下文官谋士,皆是劝他投降,

就连老朱本人,都心生恐惧,差点被谋士们忽悠。

只有刘伯温力排众议,斥责百官,

也是因为他,老朱如今才有信心打胜那一场决定命运的一战。

功劳,刘基的功劳肯定不小。

可是这个人太难控制了,老朱成为皇帝之后,也没少打压他。

他也是个聪明人,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君臣之间的距离,

不给皇帝杀他的机会。

如今,这平衡终于打破了,

多年的君臣之义,也该画下句点。

“是,父皇!”

眼见朱元璋心意已决,朱标叹息,应下了皇帝的命令。

中书省很快接受接收到皇帝的旨意,

两位宰相,看到这份辞呈,

百感交集。

“刘基走了,从此朝中再无人可以对抗我淮西文武,可是老夫为什么会怅然若失?”

李善长站起来,负手而立,感慨万千。

他是做梦都希望这位诚意伯能被他扳倒,两人从老朱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开始争斗,争斗了这么多年,

却没有想到,刘伯温居然在这个关头急流勇退。

“因为这次诚意伯输了,等于那位的意志不可撼动!”

“诚意伯该死,但死在这里,就是我们这些文官的失败!”

“¨々恐怕,关于科举和推行《政经》的事情,已经势不可挡……”

“李大人,你我也不用再费力了!”

“而且,我们以后行事,也要更加小心才是!”

“诚意伯能全身而退,但咱们呢,以后能有这个待遇吗?”

胡惟庸的话,句句扎中李善长内心。

没有了刘基,淮西文武在朝堂上也就没了人制衡,

可以想见,未来的朝廷,淮西集团一定会掌控非常大的权柄,

可是权柄越大,皇帝的戒心就会越重,

就像以前的百官逼宫,面对皇帝的怒火,还有一个刘伯温和浙东集团帮他们分担,

首节 上一节 238/3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大耳贼,吾乃大汉皇叔是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