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家祖李世民

家祖李世民 第141节

姑娘抬头,李厥倒是看清了长相,五官倒是极美,年岁不大但面上居然有了一丝风霜之色。

“你是受人逼迫的?”他眉头微皱。

“小女子并非受迫,乃是自愿的。”姑娘的官话非常的地道。

“你非本地人?当下以何谋生?”

“小女子祖籍雍州(陕西铜川),现在采珠为生。”

李厥了然,估计是林三和今早见他盯着采珠女看,所以才向刺史府透的风,他是好气又好笑,对方投他所好,这是献礼,他自不好怪罪,

好气的是,这帮人把自己当成什么了,酒色之徒?

当时自己只是看到这些姑娘,有了一些发展民生的想法。

至于说雍州,倒是离长安不远,怪不得这姑娘的官话这么地道,而且,他从这姑娘的身上看到了那种书香之气,这绝非普通的民家女子。

“你乃雍州人为何流落在此,家中还有何人,为何要你采珠养家?”

“阿耶本是大唐将作监丞,贞观十七年前太子谋反,阿耶受牵连被发配岭南,全家跟随来此。

阿耶身体本就不好,长途跋涉,来这里第二年便离开了,父亲遗愿积薪留魂,他想落叶归根,怜小女子与寡母再无倚靠,若是冒然远程定不能如愿,

有人找着小女子,言此地来一长安贵人暂歇需人伺候,若是愿意许以钱财,小女子卖身,所得十贯,可献于贵人,只求您回长安时,能允我和寡母同行。”

女人口齿清楚,言简意赅。

李厥心中暗叹,贞观十七年,肯定又是自己那个便宜老子的锅,将作监丞,那也是从四品下的官身了。

“你便回去照顾你寡母,等我回程知会你一声便是。”

他说得很随意,结果姑娘却突然跪下了。

“我没有应付你,回程定会通知你。”

“小女子可留下伺候贵人,若是贵人嫌我粗鄙,搬搬抬抬、打扫清洁的活我也能干。”

还是不相信自己,打算留下来亲自监督啊。

“行,那你留下吧,对了,你在此地,你阿娘可有人照顾?”

“她身体尚硬朗,可自己起灶。”

李厥看了眼武媚道:“你安排吧,还有抓紧时间上饭,可饿坏我了。”

见武媚将人带走,他才想起忘了问对方的名字,不过以后想来也没啥交涉了,不知便不知吧。

到底是受了自己父亲的牵连,带着他们回长安,再赠送点钱财,便当是给父亲赎罪了。

……

清早,冯氏兄弟再度到来,发现李厥居然又在看地图。

“参见殿下。”

“不必多礼,坐吧。”

两人方落坐,李厥便问道:“广州现有多少人口?”

“回殿下,年初统计约有五十三万余人,计九万一千户,其中蕃民十一万左右。”

“可耕种田亩多少?”

“约三十五万亩。”

整个岭南多山,但广州处于三角洲地带,地势还算是平坦,耕种面积低于中原之地,但相较两湖、苏浙一带,还是要多一些。

“按亩产三石算,便能产一百零五万石粮,人均年耗粮两石,也就刚刚够广州一地的消耗。”

此地可做到一年两熟,有时候能做到三熟,所以李厥估亩产时,按中原提升了一倍。

人均年耗粮他估得也相对较低,一石一百二十斤,等于说一人年吃粮二百四十斤,这其实保证不了每日两餐饱饭。

李厥这么算,还没包括税收在内。

冯智戣犹豫了一下还是纠正道:“殿下,岭增虽多山,但多数平坦之地,土地肥沃且水系交错,产量相对中原要稍高一些。

岭南每年,还向中原运粮有近十万石。”

“哦,这倒是孤班门弄斧了。”

冯智戣连说不敢,对于李厥能清算这些东西,两人已经蛮吃惊了,这也说明,李厥是真的关心民生大计,这两日也并非就是闲逛,也不像前两日说海外那么的泛泛。

“今日请二位来,是孤这两日逛了一番广州城,有了些许的想法。

其一,想来你等亦知,大唐丝绸主产以河北、河南为主,江南和剑南为辅,此四处多是走陆路,出嘉峪关,至安西,或向南或向北,行销他国。

广州虽说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实则真正运输的丝绸并不多,因为不管以上四地哪一地运至广州都不容易,也就剑南下来还算稍便利。

那么,广州为何不发展养蚕、织丝呢?”

两人对视一眼,还是冯智戣回复道:“殿下,百姓不愿折腾,也折腾不起,闲田或种粮食或种果蔬,眼瞧得见,能裹腹,若想推广恐阻力甚大。”

“冯卿啊,百姓想着安定没错,但不折腾永远只得受穷,节衣宿食的过日子,为政一方想要富民,无非两点,一是合理分配民力,不让劳力过于空闲,

其二便是多垦富民之道,道路多了,这里收一点,那里进一点,百姓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好过。”

两人的面色很为难,李厥知晓,这个如果强硬的推行,还真的不好办。

其实大唐初期奉行的便是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折腾民力,与民休养,这也是李二有好几次要大修宫殿,魏征皆反对的原因。

但李厥自然不会让百姓白忙活,只有把他们闲时的劳力利用上,收入多元化,他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前一世的经验告诉李厥,没有哪个地方是靠本分种田而彻底富裕起来的,一处都没有。

“广州有得天独厚的气候,适宜桑蚕,又有良港百商,销路不愁,所以孤打算投资兴建大型织丝作坊,不知二位以为如何?”

“臣自当鼎力配合。”

李厥摇头,“桑苗易栽好养,一般当年栽次年便能养蚕,从而产生收益。

孤给你们几个法子来推广,其一,奖励开垦荒田,开垦一亩州府补贴百文,只要能种桑树,或在平地,或在深山皆算。

百姓所垦之地,便可使用十年,所收蚕茧,可与孤的作坊签定协议,保价保收,十年后,若是百姓得利愿意留有土地,则可以极低的价格租给百姓接着养蚕。

其二,以冯氏为头,当冯氏得利后,相信便会有百姓跟随,此法就是慢了些。”

第191章 经济民生

李厥并没想着发展桑蚕侵蚀现在的耕地,岭南荒山太多,甚至不少两山夹角平坦之地,也是荒芜着。

本地僚民耕种不得法,收效甚微,所以垦荒也不积极,有那功夫,还不如打猎。

说完方法,他又想起一事,广州气候温暖潮湿,其实还适合种茶,而现在的茶也是域外争抢的货物,越想越觉得有搞头。

“殿下,亩补百文,广州道所恐难以承载啊。”冯智戣苦着脸,听着前景不错,但实施起来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难处。

李厥淡然一笑:“此地数万胡商,个个腰缠万贯,冯卿啊,你居然还说没钱。”

“啊,蕃商之策是朝廷之策,臣也不能明抢啊。”

“不急,钱的事,孤也已帮你想好了。孤见城中大唐之民多为草屋,而蕃坊倒雕栏画栋。

孤觉得,城中西部,建一个大的坊市极好,至于蕃坊之中,乃是住所,不可再设有交易市所。其二,允外域之人在广州置产,不限于蕃坊之内。”

曾经李厥听一个朋友吹牛,朋友是政府部门的一个小公务员,他说一个城市想搞活一块区域太简单了。

一是把传销人员赶到新区域,其二便是将成熟的批发市场搬迁过去,这两样都可以让某一地的商业最快速的焕发生机,李厥觉得可以借用一下。

先取缔蕃坊的市场,逼着这帮人在新市场置产,接着便是不允许蕃坊扩建,同样逼着这帮人置产,通过他们刺激本地的房地产业先活跃起来。

房地产一旦兴起,百姓自然得利,至少目前是的。

另一时空,百姓对房地产怨念很高,李厥自己也是其中一员,那是因为盲目的城市化,一定要在城里买个房的思想所致,相信现在周边的百姓不大可能会有这个思想,

现在的丈母娘也不会逼着新婿一定要在城中置产。

“建蕃坊之初衷,便是减少蕃民与本地人的接触,如此会不会有所违背?”冯智戴不解道。

“无妨,他们也在习我文化,只不过就是未来大唐多了一个族群罢了,大唐的心胸如同海洋一样宽广,难道还容不下十几万大食人。

当然入我华夏,当习我华夏之礼仪,遵我大唐之律法,此不可稍有纵容。”

“孤还打算建一个琉璃器作坊,作坊除了正常的税赋外,孤可以将营收的一成拨付地方,专款专用,用于发展民生,如垦荒、养蚕、种茶之类。”

听到此话,冯家两兄弟才暗松了一口气,只要不过多的增加地方财政压力就好。

通过这两次的相谈,李厥发现冯智戣还真不是一个合格的地方长官,为人过于守成,暮气太沉,进取心几乎看不到。

当然李厥也能理解,自小在父亲的羽翼之下长成,或许已被灌输太多少做少错的思想。

“今日所谈四件事,垦荒植桑或茶,兴建大的交易坊市,这两项要同步进行,琉璃和织丝作坊,你等只要划拨土地便可,孤会让他人负责。”

原本他还想着,织丝作坊带着冯氏掺一股,但冯智戣的保守,让他也懒得再提了。

“喏,只是交易坊市势必要侵占现在百姓之住所,这个…”

李厥对后喊了一声:“仁杰、萧若,你俩过来。”

两人出来见礼,李厥吩咐,“你二人协助刺史衙门关于城中交易坊市事宜,允你们半月时间,务必要将这些事办妥。”

“喏。”

“现在便和冯刺史一同前往吧,先把章程列出来,按部就班便可。”

等四人出去,李厥长叹了一声。

首节 上一节 141/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签到五年,身份被祖龙曝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