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

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 第14节

  整个雍州已经连续半年多没有下雨了,每天都是烈阳高照,田地都被晒得发干发裂。附近的平阳城和平江县今年的粮食都减产了大半。

  “老爷,我在平阳城里卖粮食的时候,那粮是一天一个样啊,平阳城城里的粮商一天能把粮价抬三四个台阶呢!”杨修将自己在平阳城里所见所闻详细的给周易报告道。

  边城的百姓本就生活,今年干旱粮食欠收之下,这些奸商竟然还不断抬高粮价,这分明是不想给城里的普通百姓一条活路。

  周易冷冷的问道:“杨修,你不会也跟着他们一样刻意抬高粮价了吧?”

  杨修知道自家老爷周易那是菩萨般的善心肠,定然不会允许自己和那些奸商一样,做坑害老百姓的事情。

  于是急得一下就跪倒在周易面前,并连忙解释起来:“老爷,小的可万万不敢做那种有损老爷您阴德的事情啊。小的刚带着那几车大米、榨菜进了城,就被平阳城的粮商找到了,并一口气买下了所有的货物。”

  周易恨铁不成钢的骂道:“杨修啊杨修,你可真是糊涂啊!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摆在那里,你更应该和那些商贾把粮价一起炒高。”

  杨修这么一听,顿时有些错愕。

  “自己难道听错了?老爷不是菩萨心肠见不得百姓受苦的吗?怎么今日竟然一改常态,还开始责怪自己没有和那些奸商同流合污!”

  周易看出了杨修眼中的疑惑,便反问道:“杨修啊,你知道咱们县里现在最缺的是什么吗?”

  杨修想了想,说道:“是钱财?”

  周易摇了摇头!

  “那是兵器装备?”

  周易又再次摇了摇头,否定了杨修的答案。

  “小人愚钝,还请老爷明示。”杨修直接请教起来。

  “是人口和人才啊,现在咱们县里百废待兴,钱财这些身外之物日后还能赚取,现在最缺的就是这人口和人才!”

  杨修依旧是满脸的疑惑,满脸狐疑的问道:“可是,这人口、人才与您让小人跟那帮奸商一同哄抬粮价又有何关系?”

  周易都说到这个地步了,杨修依旧没有领悟其中含义,周易只能给他详细说明其中的道道。

  “杨修你想啊,倘若这平阳城和平江县两地粮价高企,但他们又无意间发现了咱们平凉县的粮食便宜无比,城中的百姓会如何啊?”

  杨修一听,瞬间恍然大悟,双目立马放出了不一样的光芒。

  倘若杨修和平阳城、平江县两地的奸商一同将粮价抬高至老百姓吃不起的价格,然后再无意见放出平凉县粮食价格便宜的消息,那些老百姓自然而然会往平凉县跑了。

  杨修激动的赞扬道:“高,实在是高!原来老爷您是想用这种办法帮助那两个县城的老百姓!”

  “如此一来,这两地的百姓他们就会举家搬迁来咱们平凉县定居。届时咱们缺少人口劳力的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了。”

  周易继续将自己的计划向杨修说道:“你找几个机灵的,过几日去往平阳城和平江县开个粮食铺,和当地粮商打好关系,到时候和他们一起将两地的粮食抬高到让老百姓都吃不起的地步。”

  杨修闻言,为了不耽搁周易的大事,立马前去县里物色机灵的人才,而杨修这一物色就物色到了当初混入徭役中喝粥被抓到的白胜。

  除了周易吩咐杨修的这个计划外,周易还开始向全城百姓发放了这来自昆仑仙山的土豆种子。

  在得知了土豆种子能够亩产三千斤后,平凉县的老百姓们虽然个个人都十分惊讶,但是有着之前涌泉井的先例在,现在整个平凉县的老百姓几乎是无条件的相信县令大老爷周易。

  同时,周易又将自己的人才引进计划公告了全城百姓。

  但凡城内有人能拉来一个壮劳力定居平凉县,那么定居者将获得100斤大米的安家费,而本地的介绍人自己也能获得10斤大米的奖励。

  若是拉来的人会石匠、木匠、铁匠等一技之长,那么定居者将获得200斤大米的安家费,而本地的介绍人自己也能获得30斤大米的奖励。

  倘若是拉来的人文化水平高能书能写,那么定居者将获得300斤大米的安家费,而本地的介绍人自己也能获得50斤大米的奖励。

  拉人头来平凉县定居就能获得粮食奖励,这等好事平凉县的老百姓们自然是愿意做的。于是便纷纷找起县里会写字的人给自己在平阳城、平江县的亲戚写去了信件,让他们前来平凉县定居安家。

  平阳城和平江县两个城中的百姓起初是不相信自家平凉县亲友们信中的那些话的。

  他们这些人知道平凉县在一年前遭了兵燹之灾,北方的一股匈奴部队越过边境破城而入,城中被掠夺杀害了不少人口,就连平凉县的县令和师爷都被砍了脑袋穿在长枪尖上。

  只是一年时间,突然就变成了亲戚朋友口中的人间天堂了,这着实让人感到疑惑。

  但是随着城里越来越高的粮食价格,以及周边越来越多的人收到了相同的信件,平阳城和平江县两座城中的老百姓们开始动摇了起来。

  “要不去平江县看看?”这一想法忽然一下在这两座城中的百姓心中冒了头。

第22章 周易的夜校成果

  平阳城还有平江县的这群老百姓原本的生活其实和平凉县的老百姓没什么两样,大家都是苦哈哈的在土里刨食,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

  去年的这个时候,北边的匈奴人趁着原本驻扎在平阳城的大军前往抵御东边的契丹进犯,派了一支四五千人的游骑兵绕过平阳城守军直接攻破了附近的平凉县,并且掠夺了不少的人口。

  当时平阳城中依旧驻扎有五万守军,面对着这五千名契丹游骑兵并非是没有一战之力。

  但是守城的将领张凯见匈奴人如此大摇大摆的将平凉县的人口掠夺而去,以为这是匈奴大军的诱敌之计。为的就是等张凯他们率军出城营救俘虏后,匈奴隐藏在暗处的大军再趁虚而入攻入平阳城中。

  于是乎平阳城守将张凯便这样坐视着平凉县被攻破,老百姓被掳走一大半。

  现如今平阳城和平江县的老百姓们陆续接到了自己来自平凉县的亲友的书信。

  书信上说他们平凉县的老百姓个个都过上了富贵人家的生活,吃上了精粮白米,还有油盐做的榨菜。

  现在来信就是想让他们一起到平凉县去定居过神仙般的好日子。

  精粮白米?油盐榨菜?

  这些东西平阳城和平江县的百姓他们想都不敢想。更何况一年前他们才遭受了那般惨状的兵燹之灾。

  得亏现在这个时候不是信息时代,不然平阳城和平江县两地的百姓多半要以为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

  在他们看来能过上信中这种舒坦日子的,恐怕也就只有皇帝老儿一人能行吧!

  但是随着平阳城和平江县两地的粮价越来越高,现在都快要到一两银子一斤粗粮的价格了。

  买不起,根本买不起。

  这群在土里刨食的老实庄稼汉们一年也赚不了几两银子。

  现在一两银子就只能买一斤粗粮,更何况一斤粗粮又能支撑得了多久呢?

  两地的老百姓也越来越活不下去了,直到他们在城里听到平凉县粮食便宜的消息后,他们才想起自家亲戚曾经寄来的那封书信。

  既然这平阳城(平江县)都活不下去了,那干脆逃到平凉县去算了。

  也正好可以去平凉县验证一下是不是和自家亲友在书信中说的那样美好。

  不过这些人大都不奢望自己也能过上天天喝精粮白粥,吃带有油盐的榨菜。

  现在这群人只期望着平凉县的粮价和传闻中一样低。

  赵铁柱是平阳城中的铁匠,不过他并非是奴婢,而是自由的白身,他便是从平阳城逃往平凉县中的一人。

  在陈国,想要出门远行原本必须要有官府出具的路引才行。

  但现在陈国境内上下风雨飘摇,内外动荡不安,再加上这雍州边境本就受到兵灾袭扰的灾民就数不胜数,路引这一玩意在边境诸城基本上已经废弃了。

  赵铁柱除了是铁匠外,他其实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平凉县赵小毛的堂哥。

  这次赵铁柱听从了表弟赵小毛的劝说,带着一家五口带上了家里全部家当往平凉县而去了。

  赵铁柱带着体型瘦弱的妻儿老小一家五口人来到平凉县城门口时,眼前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城墙。

  赵铁柱,他惊呆了。

  眼前的城墙比之自己所在的平阳城也毫不逊色。

  要知道自从陈国丢失了武威关后,匈奴、契丹、羌、狄四族就可以随意南下牧马。

  而这平阳城可就成了抵御匈奴、契丹、羌、狄四族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平阳城的城墙被修建的高大厚重。

  可眼下平凉县的城墙竟然也修建的如此高大厚实,要不是城墙上刻着的平凉县三个大字,赵铁柱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来到其他城镇了。

  “难道,小毛信中写的都是真的?来平凉县定居官府真的有粮食发?”

  一想到这赵铁柱心中就一阵火热,进城的步伐也加快了些许。

  这平凉县的城门口有四个兵卒模样的人把守着,赵铁柱原本以为进城时需要像其他县城一样交进城费。

  赵铁柱刚掏出银子时,就被看门兵卒推了回去。

  “俺们这平凉县不收进城费,只需要盘查一下行李物件,确定不是外族奸细就行。”

  赵铁柱一听连进城费都不收,立马让媳妇和家中老人打开随身行李让看门兵卒检查一番。

  看门兵卒王二牛坐在门口的小桌子上问道:“姓名、从何处来、在这平凉县可有亲友。”

  赵铁柱连忙回答道:“官差大人,小的名叫赵铁柱,是从平阳城来的!”

  王二牛一听,立马在本子上歪歪扭扭的写下了赵铁二字,第三个字不会写的王二牛立马就问起了身边的邓三炮:“三炮?柱子的柱怎么写来着?”

  刚检查完行李的邓三炮跑到王二牛身边一看,看他连笔画难一些的铁字都写出来了,不由得笑道:“铁字你都会写,柱字居然不会?”

  王二牛笑呵呵挠了挠头说道:“这不是铁字看得多吗,柱字一下子忘了!”

  “木字旁加个主公的主就是了!”

  王二牛听到邓三炮的这一提醒立马写出了赵铁柱的全名。

  这王二牛和邓三炮还有另外两个看门守兵原本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但因为急缺人才,周易不得不自己培养,在修建城墙的时候就开始了夜校教学,每天晚上教授服徭役的五个大字。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之前连饭都吃不饱的王二牛他们自然不可能去奢望读书写字这玩意。

  孔子收徒教学都需要十条束脩,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人家凭什么教你学习。

  但自从县太爷周易的到来,不仅让他们吃饱、又给他们所有人都免费授课教学,这群人哪里会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因此每个人在周易授课的时候,一个个都怀着感激涕零之心,一个学的比一个认真。

  一天五个字,一个月就是一百五十个字,大半年下来能认识千八百个字那是有的。

  加上现在平凉县人才急缺,周易只能赶鸭子上架,让这些只会千八百字的人来做些简单的记录工作。

首节 上一节 14/1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开局认李渊长孙皇后为爷娘

下一篇:抗战:百倍返还,旅长快来打劫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