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朱元璋,逆子还不赶紧登基

大明:朱元璋,逆子还不赶紧登基 第323节

  醉梦楼的巧巧、素琴、如烟……,反正不少,都挺不舍的。

  哦对了,还有城门口卖豆腐的俏寡妇,说去她家吃豆腐说了好几次了,都没赶上时候。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看看这俏寡妇的豆腐嫩不嫩。

  李景隆栽倒下去的瞬间,身体一阵失重。

  这一刻他仿佛跟倾泻下来的大水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相对静止。

  他借着水的透亮去看跳魂岗。

  什么也看不到,水太多,离得也太远。

  他此时多想喊一句:

  “邓芳,老子是男人!!”

  ……

  岗上,在所有人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哭之时,一道红色的倩影,也随之淹没在了巨大的浪潮之中……。

  李景隆!

  老娘来找你了!

  ……

  洪武七年六月二十三。

  这是朱元璋到达大同的第十天。

  也是他参与大原官道奠基仪式的日子。

  没人透露朱元璋的身份,朱元璋扮成了一个富家老爷站在城门之上,看着台下那专门为举办庆典修建的校场。此时的校场之中可谓是人山人海。

  自晋王开辟集宁府以来,这座新建的漠南行省首府受到了广泛关注。

  早在两个月之前,就已经邀请了天南海北的行商走贩们齐聚大同,共同参与一场别开生面的奠基仪式。这条官道的开辟,也意味着大同正式开启了道路网络的辐射。

  第一条,大同城至太原城!

  而这条道路,采用的是收费模式。

  校场的点将台上,一个身着青衣毡帽的年轻人站在上面,这张脸对于各家商户来说并不陌生,别看这家伙一脸笑意盈盈的,可大家都明白,这个看似人畜无害的家伙,是兴国商会这个庞然大物真正的核心人物。

  周仁!

  一个来自于应天府京师的无名小卒。

  不到一年时间,他已经站在上千人面前镇定自若的侃侃而谈。

  晌午,城门口风和日丽,多云的天气也让校场之中充满了暖意,空气之中飘荡着食物的香气,因为在开始大会之前,已经不少摊贩租了旁边的摊位,准备在此人流汇聚的地方卖吃的。

  能够入场落座的都是商号的大佬。

  而其中也就包括兴国商会的竞争者。

  来自江浙两广的商会群体!

  其中,以泉州、温州的江南商会为最大的竞争者。

  这些人,表面上是商会,实则只是士族代言人。

  城楼上,五皇子朱橚看着坐在最前面的商会大掌柜,眼中满是杀意与怒意。

  因为朱棡的几句话,让他彻底改变了对南方士族的看法。

  朱橚捏紧了拳头。

  他脑中回荡着三哥的一席话:

  “士族主张禁海,不是因为他们心系百姓生死!更不是因为他们崇尚和平。而是因为他们不想让海商这笔发家致富的道路被朝廷所用!”

  “江南万户,从事瓷器、刺绣、纺织、手工业者无数,可这些东西真正落到百姓手中又有多少?最终流向在哪?不还是流向海外?”

  “这是他们的钱袋子,他们捂着钱袋子财不露白,不愿朝廷吃利。一遇到灾年,就放肆的收购百姓手里的土地,他们有钱有粮,自然是有恃无恐!”

  “看着吧,最多三年,这些人就会露出本性!”

第337章 朱元璋的担忧

  第三百三十七章:朱元璋的担忧

  城楼上的人不少,基本上随着朱元璋到大同的官员都到了这里,目睹这般盛况。

  朱元璋负手站在最前面,后面立着十几个人。

  来此的有三四个侯爷,以及冯胜郭英两人,郭英是五天前才到的,他奉旨押送了粮草去集宁。

  回来后,郭英就一直嘴里念叨着在集宁的见闻。

  “这集宁在一年前可还是草原,有你说的这么邪乎?就筑了城墙了?还如此繁华?”

  冯胜不信邪的问道。

  郭英脸色有些振奋,郑重道:“岂止!”

  “一丈高,三尺厚的水泥墙,把整个城池给围了起来!街道宽阔整洁,那些个牧民居然都在搞什么羊毛脱脂,一个个人畜无害的。”

  朱元璋也听到了郭英的声音。

  他来到大同这些天,最受震动的就是对于大同的产业链感到不可思议。

  百姓除了种植农作物,在农闲时期还可以做工。有了洪薯做底子,百姓吃饱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今年大同府红薯丰收,每家每户都囤了洪薯作为冬粮,他也不止一次看到大街上卖洪薯制品的。

  什么洪薯粉、洪薯干、洪薯馒头,可谓是五花八门。

  在大同商会交易所之中,有来自天南海北的货物,南方的海鱼、咸鱼干、干粉或者一些织品跟生活器具。

  其中经久不衰的还是来自苏州的茶叶跟浙地的盐巴。这些在大同是硬通货,只要质量好,基本上带来就可以卖出去。

  由大同这个主要交易点交易出去,商人在此就可以完成交货、收账等步骤。

  起初也不是没有商人闹事,觉得朝廷这是压榨他们的生存空间,价格太低他们没有钱赚。可实际上,江南几十文一斤的茶叶卖到大同来均价都在一百七十文左右。

  后来,徐妙云又主张打通毛衣、毛线市场,以七成价格卖了一些样品给商人们。

  毛衣在江南很快有了销路,人们对这种轻薄耐寒、样式多样化的衣服有了很大的兴趣。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毛衣可以自己编织。

  到了今天,很多商人来到大同就是为了进货。

  “为何元庭推行的互市,就取不到如此好的效果呢?”朱元璋问道徐妙云。

  徐妙云站在一旁,轻声道:“回父皇,儿媳认为,这是环境所致。”

  朱元璋点了点头,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王爷曾提出过两个字,‘孵化’”

  “想要一个适合贸易,适合互市的环境,都需要进行孵化。而孵化的过程包括很多,其中最刚需的,应该是便利的交通跟长期经营的稳定。”

  “商会开辟商队,也需要投资巨大的成本。他们需要雇人押运货物,需要在运货途中有可靠安全的休息地。也需要适合路况的马车跟车夫。”

  “而便利的交通,则更加是货物往来重中之重!”

  徐妙云红唇轻启,目光坦然,神情自信。

  她双手平放于小腹前,自若道:“元庭不止一次想要建立草原人和汉人的互市,可归根结底,他们只是要敛财罢了。也就是王爷口中常说的割韭菜。”

  “商人心里都清楚,元庭最是贪得无厌,到了至正年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增加赋税。这种大环境下,商人人人自危,不可能在北方行商。”

  “加上元庭近几十年没有修复官道,各地官道破烂不堪自然也就没有行商的大环境。”

  “而我大明则不同,大明官道畅通,又有明君当道。这互市的生意自然是长久而稳定!”

  朱元璋愣了下,随后忍不住笑出声。

  “妙云丫头啊,你这个儿媳,可是把咱这个公公给抬到天上去了!”朱元璋忍不住抚须大笑。

  对于徐妙云这个儿媳,朱元璋那真是满意的很。

  唯一有些让他担心的,就是她跟老三两个人竟撞一块,以后要是吵架那可不好收拾。两个人都是心高气傲,且心思缜密的人……。

  朱元璋打断了自己的思绪,随后看着徐妙云道:“钢厂的钢材,怎么样了?”

  十天前,朱元璋去了大同炼钢厂,对于其中的钢材那是惊为天人。

  中书省为了铸造兵器的材料可谓是抓破了脑袋,大明炼铁量很低,各地的炼铁产业也不强盛,为了几十万斤铁为难那是常事。

  可朱元璋想不到,心心念念的钢材,在大同居然拿来做农具!

  为此,徐妙云也表示无奈,藩王不得铸造兵器,不然钢厂早就做朝廷的生意了。农具生意只能堪堪保本,维持钢厂的发展。真正要说赚钱,还是做朝廷的生意最赚钱。

  徐妙云点头:“最迟八月底,便可出厂。”

  朱元璋无声点头。

  站在一旁的徐妙云轻声问道:“父皇……可是忧心钢材的事?”

  朱元璋转头看了看徐妙云,随后轻声道:“数目如此之多的钢材流向民间,终究不是什么好事。”

  徐妙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皇帝的态度,也对上了朱棡的一句话。

  ‘统治者只需要人创造价值,而不是证明价值。’

  徐妙云跟在朱棡身边已久,是朱棡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两人躺在床上,也会说一些心里话,悄悄话。徐妙云知道,自己的夫君是一个与常人所不同之人,他所做的一切,才真正印证了‘心怀天下’四个字。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他确实希望百姓们吃得好,穿得暖。但是他绝对不希望百姓人人有刀,人人可战!

首节 上一节 323/7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一拳万斤力你管他叫文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