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355节

  朱樉的本家堂叔站了起来,粗声粗气地道:“大侄子,你说怎么分就怎么分,我们都听你的!”

  朱樉心里其实也没底,毕竟是头一遭干这种事情,看着大家眼巴巴地望着自己,只好向旁边的方一志和许行求助:“二位老师,你们觉得该怎么办?”

  许行一向言辞简短:“好办,一切归公,再根据需求统一分配。”

  这正是农家平时的做法,由于大部分时间农家都没有稳定的土地,自然也就没有稳定的收获,不论收集的食物还是制作的工具,都是属于集体的。

  除开在滕国那几年,农家其实与一个原始部落相差无几,一切公有是生存下去的最佳最选择。

  方一志原本是来打秋风的,多少有点人穷志短,说话便没了底气。

  见许行说过之后全部人的眼光都投向了自己,心里不由有些发慌,懦懦道:“要不,按井田制的法子办,九百亩,公田居一?”

  在这个时候,井田制其实已经名存实亡,除了固守周礼的周王室外,其他各国要么早已废除,要么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

  村民们并不满意许行和方一志的方案,虽不敢再大声反对,底下却是交头接耳的小声议论。

  一切归公再按需分配,那可与他们较为赞同的三个标准都不接近。

  至于井田制,他们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交出来给周王室服务,为的可不就是逃脱井田制的束缚,能够自由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吗?

  相比于最初,现在周王室执行的井田制实在太坑人了,只占九分之一的公田是按最佳收获来计算的。

  那些仍然困在井田上的国人们,差不多要用自己收成的一半来贴补公田才能达到要求。

  方一志要恢复井田,虽然他所指的是古时相对宽松得多的模式,可限于固有的成见,村民们心里肯定是不愿意的。

村民们的表现朱樉尽收眼底,知道这两个老师在这件事上帮不了自己多少,只好转而将求助的眼光投向高式子。

  高式子倒不推辞,直接抛出了墨家方案,公私兼顾,按比例分配.

第545章 阻挠坚决实施

  相比之下,由于墨家是底层工匠、艺人的组织,这套分配方法相较于许行和方一志的更让村民接受一点。只是农工到底还是有些差别,其细节处又引起了一些争议。

  讨论一展开,陈辛、陈相兄弟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二人本是儒家,其后慕名投到许行门下,方案便兼顾了儒、农两家。

  泰杉自然也不甘示弱,他所在的团体与墨家类似,但却是更加纯粹的工匠组织,分配方式与墨家又有所不同;族老们也没闲着,在各自征求意见后也加入了讨论大军。

  朱樉的笑容已经维持得极为辛苦,他这才知道,要调和众人的意见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怪不得奠定晋国霸业的郭偃要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于芫向他讲述立法要诀的时候也曾说过,立法必须充分吃透实际情况,制定最为“合道”之法,一旦决心下定,便必须乾纲独断,无所不用其极地排除一切阻挠坚决实施。

  鉴于朱樉在村民们心中的地位,要乾纲独断似乎也没什么困难,难就难在朱樉所熟知的那个时代与现在有着本质的不同。

  想要借用其中一二似乎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汇集众人之智。

  虽然他心里早就恨不得抽身而去,搞点研究做点发明比坐在这里不知道轻松多少倍,可这件事却是他不能逃避的,再不情愿也只能撑着笑脸主持讨论交流。

  一个上午过去了,最终的方案虽然没能出炉,但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互助会社的所有收获分为公和私两部分。

  公的部分主要用于公共用途,对外购买、聘请,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从公用资产里支出;私的部分则分配到户,由村民自由支配。

  曙光在望,吃过午饭之后,朱樉终于独断了一回,大幅削减了参加讨论的人数。上午那上百人踊跃发言甚至争吵的情景实在让他怕了,再这样下去只怕他的精神都要崩溃了。

  各村推荐两名代表加上族老,许行和方一志本想回避,却被朱樉苦求留下,只放了陈辛陈相离去,算上高式子和泰杉,一共二十个人开始商讨最终的方案。

  人数一减少,效果立马不同,至少朱樉的感觉就要好多了。饶是如此,这场“苦战”仍然持续到晚上才制定出最终统合所有意见的方案。

  按方案的特点,朱樉将其命名为三三三制。

  整个互助会社的收益平均分成三份,其中三分之一按人头和户进行平均分配;另外的三分之一,按出工出力情况进行分配,原则就是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最后的三分之一则为公用,由社正负责支配进行公共事务的开支,五名族老则监督审核其使用过程。

  三三三制几乎兼具了所有人的意见,实施起来比较简单易行。

  当然,这个简单易行是相对于朱樉来说的,由于他这个“超级大脑”的存在,互助会社的分工协作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所有人都按照能力水平进行了最优化的分配。

  从大造火炕开始,朱樉便一直有意识地培养刻、连、槽三人的统筹调配和分类计算记录能力。

  成立互助会社后,由于清无法抽身,朱樉更将他们三个当做自己的得力助手来培养,每一天要干些什么。

  需要进行什么样的人手分配,每一个人干了什么,干的情况怎么样,都是有记录可查的。

  三人虽不是天资聪慧之人,却也不笨,几个月的高强度训练下来,业已成为个中能手了,特别是长期给太史打下手的刻,更初具独挡一面的能力。

  朱樉去参加星官大会这十几天,便是由他们三人组成临时“大脑”,虽然朱樉事前做了充分的安排,但三人也是功不可没,整个互助会社的事务一直有条不紊。

  正因为有之前的基础,三三三制执行起来没有丝毫难度。

  其间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泰杉见用于外购外请的公用资产才占三分之一,担心自己分到的太少。

  便强烈要求把自己当成互助会社的成员而非外请工匠,甚至新村建好后他也要有自己的房子,不跟朱樉挤一块儿了。

  他这点小算盘自然瞒不过朱樉,朱樉只嫌村子的人手太手,岂会嫌弃像泰杉这样的人才。

  不仅爽快地答应了泰杉,朱樉还主动邀请高式子也学泰杉一样,却被后者婉拒了。至于农家,朱樉还没开口呢,便在许行再明显不过的神情表露下铩羽而归。

  大暑,热浪炙烤着整个周地。

  往年的这个时候,正是青黄不接之时:麦子虽然收了,可刀耕火种的模式下,产量可想而知。粟要比小麦更耐干旱和贫瘠,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主要作物,可收获时间却要迟一些。

  周地的惯例,小麦一收,国府和贵族们就开始向平民征收粮赋,商人们也会凑上来索取之前为换取盐、布等物的赊欠。

  用意自是十分明显:将民众手中的粮食榨取一空,然后坐地起价,赚取更大的收益。

  不仅是普通国人,连朱樉他们这种匠吏家庭,也有不少会因此陷入极度困窘。

  互助会社的成立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几个村子这场每年都会爆发的危机。

  不过也只是缓解而已:耕马来得太迟,小麦的播种量并不大,虽然比往年收成有所提高,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有的指望都放在了播种量最大的水稻和粟上面了。

  只要熬过这段时间,上万亩的稻、粟和漫山遍野粗放种植的苴、苎、麻一收,温饱问题将再不会困扰着他和新生的互助会社,到时海阔天空任他驰骋。

  眼看着马上就要开镰丰收了,周地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老周王的出殡队伍在正要下葬时被袭击。

  陵墓被挖开,所有陪葬财物被洗劫一空,棺椁被打翻在地,扒得精光的尸首弃首于荒野.

第546章 送葬队伍中

  身处送葬队伍的清趁乱逃脱,也不敢回城,趁机便赶回了村子,向朱樉传递了这个消息。

  看到眼前惊魂未定的清,朱樉仍然不敢相信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

  敬天法祖为夏国传统,人们向来遵循死者为大,虽然也有趁着国丧期间发动战争的行为,但如此恶劣的行径还是极为罕见的。

  虽然对老周王没什么好感,但这样的遭遇还是令朱樉感到同情的。

  “人没事就好。”上下左右好好打量了一番后,朱樉稍稍松了口气。这段时间清一直在王宫值守,少有相聚,但朱樉一直将四人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自然关心其安危。

  紧接着他又紧张起来,失声问道:“两个老师没事吧?”方一志目前是周王室唯一的巫祝,这样的大事必然少不了他参与;老聃**通今,想必也会在送葬队伍中。

  清摇了摇头:“苌大夫是我护着逃出来的,在城外的时候才分的手,只是受了点惊吓,应该无恙。

  那些盗贼似乎也在被人追赶,极是匆忙,只顾着抢掠财物,倒是没怎么伤人。室老根本没有出城,不会有事的。”

  听到这句话,朱樉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落地了,不由好奇道:“到底是什么人会做这样的事?”

  历史上,盗墓本就被视为极损阴德之事,像这种公然在下葬时暴力抢劫的更是闻所未闻,所抢的对象还是周天子。

  “听人说是盗跖。”清似乎对这两个字极为忌惮,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了出来。

  “盗跖?”对这个名字朱樉却是一点印象也没有,应该不是名人吧?安顿好清之后,朱樉准备亲自回城一趟,一来看望二位老师,二来探听一下情况。

  这个突发事件对他接下来的计划有着极大影响,周室虽然落魄,可也享受了数百年的和平。

  特别是越来越穷困之后,连盗贼也不屑于光顾,所以他的新村计划里,并没有多少防备袭击的设置。

  如果周地并不像他想象那般和平,那他便需大幅修改已经快要完成的设计,转而将保障安全列为第一位。

  通知各村注意警惕之后,朱樉便带上高式子进城拜访了方一志和老聃,二人均安然无恙,但朱樉为从二人那里得到的消息犯难了。

  这个他没有任何印象的盗跖,在这个时代不仅不是个籍籍无名的小寇流贼,反而是个凶名远播的大盗。

  历史记载中,盗跖简直就是个无恶不作的食人恶魔,杀人吃肉,挖坟掘墓,夺财掠人,甚至连一些诸侯也要被其欺负。

  偏偏他干尽了坏事,手握重兵的诸侯们却奈何不了,终其一生竟得以寿终正寝。

  对于历史,朱樉了解的并不多,而且经过他这快一年的经历,他也明白,很多历史记载和实际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绝然不同。

  幸好他守着一个被称为活体图书馆的老聃,总算拿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资料。

  荀子说其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甚至有传言说其是黄帝时期的大盗,庄子里又有孔子欲劝说盗跖的故事。

  甚至到汉代仍有其传闻,似乎这个盗跖活了几百上千年一般,传言往往都是不实的,可却又并非毫无根据的。

  在老聃的版本里,盗跖并不是一个人,当然也不是能活上千岁的妖怪,而是一个组织头目的称号。

  盗跖也是如此,只要是这只盗贼组织的头目,便都可称为盗跖。

  当然,也不是所有盗贼头目都能称盗跖,说起这一股盗贼,还确实有些年头了,真的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

  黄帝时期发生了诸多大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蚩尤的大战,正是这场大战奠定了夏国文明的基石,炎黄子孙更是由此而来。

  不过这场战争并不像史书记载那般短暂,而是绵延上百年,经过数代“黄帝”“炎帝”和“蚩尤”的无数场战斗才尘埃落定。

  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也在这长年的战争中融为一体,成就了其后一个伟大的民族:华族,华夷之辩就是因此而来。

  直到其后强盛一时的汉帝国兴起后,华族又被称汉族,但华人的称谓仍然一直沿用不衰。

  相比于代表先进与文明的华族,由九黎为主的蚩尤部落在战败后便只能向四方迁移,由此而孕育出诸多夷族。

首节 上一节 355/9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抗战:开局地狱级副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