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第144节
他的脑海中顿时只剩下了两个字——精锐!
又半个小时之后,上千名全副武装的警校学员排成整齐的纵队,浩浩荡荡地离开了训练场地。
当然,这是在不考虑后勤准备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速度——后勤辎重集结起来至少得好几天时间。
一期学员大军一路向南,始终保持着高速行军状态,终于在第6天的中午抵达了图西镇。
又在这里休整一天之后,终于迎来了他们此次实习的训练对手——由安德烈率领,刚刚从穆兰赶来的穆兰兵团第三步兵团。
两军汇合之后,安德烈先与警校生的指挥官会面,商议了接下来的训练事宜,而后又一起共进晚餐。
待所有公事全部结束,安德烈便迫不及待地来到警校生营中,在一名警校教官的带领下,终于见到了那名还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少尉。
那年轻人与安德烈先是相互举帽敬礼,而后便热情地拥抱在了一起。
安德烈将少尉拉开了一点距离,微笑着上下打量他道:“亲爱的尼古拉,你终于成为真正的军官了!”
名叫尼古拉的年轻人意气风发道:“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也能像您一样,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军团长,我亲爱的哥哥。”
“哈哈,会有那么一天的。不过现在你才刚毕业,多积累经验,别想其他的。”安德烈拍着弟弟的肩膀道,“实际上,我认为以后我们达武家最有成就的一定会是你。
“你从小就比我聪明,又在王太子的手下服役,肯定会比我升得快得多。”
兄弟俩已有两年多没见面了,当即说说笑笑地朝营地边上走去。
“嚯,你们这身军装真够漂亮的,瞧瞧这笔挺的边角设计!”
尼古拉点头:“据说是王太子殿下请巴黎著名的设计师设计的。哦,您还没见到冬装,那才够威风,全部用羊毛制成的,据说一件要70里弗。”
安德烈低头看了眼自己的旧军装,嘴角差点儿流出羡慕的泪水来,忙换了个话题:“对了,你们什么时候出发的,怎么比我们还早到了一天?”
“上周三离开巴黎的。哥哥,一路都是高速行军,累得我够呛。您知道,军校里从没这么急行军过。”
安德烈顿时瞪大了眼睛:“你是说,你们一共只走了6天?从巴黎到图西可有将近40法里!”
40法里就是160公里,也就是说,警校生们每天行军超过26公里。这在18世纪绝对是非常惊人的速度了。
要知道,穆兰兵团同样是上周三开拔,行程不到30法里,还比警校生多走了一天。
这就是巴黎警校苦练体能的效果。其实,若非要保持行进队列,以警校生们的体能,每天再多走十几公里也不成问题。
尼古拉点头:“警校的这些学员们体力都非常好。我听说他们经常要进行背着包袱跑一法里的训练。我前几天试过一次,只能勉强跟上他们比较慢的那几个人。”
尼古拉上的是巴黎军校,虽然他在校期间非常刻苦,体力也算是非常不错的,但没经过系统的越野跑训练,还是险些跟不上那些警校生。
安德烈闻言皱起了眉头:“如果伱说的情况属实,那这次演习,我的军团恐怕会非常吃力了。”
但他旋即又露出笑容:“好在我带来的是穆兰最优秀的一个团,就算行军比不过你们,队列、射击之类的肯定能扳回一城。”
“这可说不准。”尼古拉神色古怪地看向哥哥,“您知道警校是怎么练射击的吗?”
“怎么练?”
“之前用燧发枪时是每3天打10枪。后来换装火帽枪之后,教务总长说,要加快熟悉新枪,改为每天5枪了。”
“每天5枪?!”安德烈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他的兵团每半个月才打这个数。
他忽然又注意到弟弟刚才提到的一个词:“你说的‘火帽枪’是什么?”
尼古拉指向不远处正在巡逻的警校生背着的火枪:“瞧,就是那个。我也有一支,不过放在那边了。据说,是国王陛下设计的新枪,也有人说是王太子殿下设计的。发射的时候不用倒入引火药,只用塞入一个铜帽就行。哦,就是这个……”
他说着从腰间的皮包里,取出一枚火帽递给哥哥:“这枪的装填速度比沙勒维尔快三四秒,而且射程也稍远一些。”
安德烈的脸色有些发黑,心中已经在琢磨着,万一自己手下的老兵们输给了才训练不足一年的警校生,回去之后要怎么向妻子,也就是维拉尔女公爵解释这事。
第二天清晨,随着一声炮响,穆兰兵团和巴黎警校一期生的联合演习正式开始。
按照规定,双方谁先抵达巴黎马尔斯校场,就能“占据”那里的高地,成为比较有利的防守方。后到的人则只能进行攻坚战。
仅两个小时之后,安德烈便得到侦察兵的禀报,说“敌军”已经进入了行军状态。
他惊讶地用望远镜看去,果然发现警校生已经队列齐整地出发了。
“这怎么可能?”他转头看向自己的参谋,“他们提前做了准备吗?”
后者忙也举起了望远镜:“这不可能,团长大人。我派了人在他们那边监督的,绝不会……等等,他们没有带粮草车?”
“嗯?”安德烈又仔细观察,发现果然如自己的参谋所说。
他顿时露出了笑意:“这些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很快他们就得停下来等待辎重车队了。”
第199章 拿破仑的征粮官
实际上,安德烈还是严重低估了这些年轻人的“莽撞”。
1200多名警校生所带的30辆大型马车里,有22辆是用来为炮兵服务的,包括拖拽大炮和运送弹药。
至于后勤辎重,能省的几乎都省了!
每名士兵的背包里有11磅干面包,3磅半干肉,以及4磅为军马准备的燕麦,以及两袋葡萄酒。这就是他们的全部粮草。
而穆兰兵团这边,直到临近中午时才终于完成了从宿营状态到行军状态的准备,大军开始缓缓移动起来。
这还是安德烈昨天听了弟弟的“情报”,提前命令军官将衣柜、餐桌之类的笨重行李全都留下的结果。
其实,对于旧式军队来说,他们的速度已经算是非常快了。
但凡事就怕对比。
此时,警校生军团已经走出了近10公里远。
下午6点,穆兰军开始扎营并准备晚饭。
一个小时后,警校生们则在16公里外的一条小溪边停下,在设置好警戒之后,原地点燃篝火,热起了随身携带的干粮。
晚上8点15分,警校生们围着篝火,将毯子铺在草地上,头顶着星光沉沉睡去。
次日天亮,他们简单吃了早饭,几乎是拔腿就走。
而穆兰军那边还在手忙脚乱地收拾帐篷,装车。不时还有因为没带床垫而睡眠不佳的军官们小声抱怨着。
安德烈早已看不到了对手的踪影,不过从地上的痕迹来看,警校生们早已经过了这里。
下午3点多,两名斥候顶着黑眼圈策马返回了穆兰兵团——安德烈实在太过好奇警校生是怎么解决粮草问题的,于是便派人连夜追上去侦察。
“也就是说,他们随身带了超过15磅的食物?”安德烈惊讶地看向斥候,“加上武器弹药和被褥,岂不是有近35磅的负重?”
“似乎是这样的,长官。”
“他们简直是怪物……”安德烈咂了咂嘴,带着这么多行李,还能跑这么快?!
他旋即又想到一个问题:“不对,就算士兵带了干粮,那他们的马吃什么?”
通常,人们都觉得军队的粮草主要是人吃的粮食,而实际上,后勤辎重当中的大头却是马匹的饲料。
军马在战时体力消耗极大,同时不可能像农户养马那样,让马匹花费大量时间吃牧草——草的营养含量很低,马要想吃饱的话,得不停地吃好几个小时,这时间军队可耽误不起。
而且,行军途中也很难保证哪儿都有草可吃。
所以,军队的战马主要是靠后勤运输干草加上燕麦等精饲料来喂养。这消耗量可比人吃的粮食多得多。
人可以背十几磅干粮勉强支撑,总不能让马匹也驮着上百磅草料吧?
两名斥候对视一眼,答道:“长官,他们带了些精饲料,不过主要是在附近的农户那里喂马。”
“甚至生火的木柴也有一半是从农户那儿搞来的。哦,还补充了部分葡萄酒。”
安德烈顿时瞪起了眼睛,高声道:“他们这是作弊!”
他立刻召来传令官,让他追上警校生,代表自己提出最强烈的抗议。
又一天之后,那传令官返回,还带来了一名警校的教官。
教官见到安德烈之后,非常客气地向他解释道:“尊敬的中校阁下,我们都是按照标准补给条例来操作的,绝不是作弊。”
安德烈差点儿被气笑了:“您是说,从农户那儿劫掠是标准补给条例?”
“不,您恐怕误会了。”教官忙道,“我们的征粮官都是付钱了的,甚至略高出市场价。”
他没说的是,如果不是眼下各地都缺粮,补给条例要求士兵的口粮都可以就地征集。
安德烈摆手道:“您这就是作弊!如果打起仗来,您的部队也不携带粮草车,全靠购买农户的粮食?”
教官认真地点头:“是这样没错。不过,我们有时也会打些野味来作为补充……”
“太可笑了!这样的补给怎么能可靠?如果附近没有农户呢?”
“您说的情况恐怕不存在,放眼整个欧洲,哪里会找不到能征粮的村落?再说,士兵们也都携带了应急的口粮。”
“这……”安德烈顿时愣住了。
对啊,就算贫瘠的瑞士、匈牙利南部之类的地方,想要找到能养活几万军队的村落也不是难事。
这样,岂不是就能甩掉大量笨重且容易受到攻击的后勤车辆,令军队变得轻便而迅捷了?难怪警校的人开拔以及行军的速度会这么快!
其实,这就是约瑟夫从拿皇那里抄来的“就地征粮”后勤模式。
后来的拿皇能够纵横欧洲所向披靡,其中有一半的功劳是要归于这种独特的后勤机制。
众所周知,打仗,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战争,左右胜败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后勤。甚至有极端的说法,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拿皇创造性地摒弃了欧洲贵族军队惯爱的大量辎重车,不许军官携带笨重的享受用品【注1】,甚至连帐篷这种使用费时,携带麻烦的东西都丢掉了。吃喝全靠沿途村落,雨雪实在太大,无法露天休息的话,士兵也可以借用村里的房舍。
消耗的物品按价付钱给农户就行。这样花的钱,甚至会比不远千里运输粮草要少得多,而农民得到的补偿却会更多。
至于在国外打仗,军队的花费可能就更少了。
上一篇:大秦:咸阳亭长,把始皇拒之门外
下一篇: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