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第344节

  约瑟夫也微笑着向大家打着招呼,而后做了简短的祝贺正式投产的演讲,便在一群人的簇拥下进入了厂区。

  经理德拉斯跟在他身侧,殷勤地介绍着:“殿下,如今这里每天可以干馏16吨煤,生产的煤气可以供5千多盏煤气灯使用,照亮了巴黎四分之三的街道,以及整座凡尔赛宫!”

  约瑟夫满意地点头。他记得世博会的时候,能试运行的煤气蒸馏厂仅能供应800多盏煤气灯,半年之后,这个数字就增加了5倍。

  当然,这也得益于他的大笔资金投入,以及亲自过问施工进度,才能有如此之高的效率。要知道,这可是世界上第一座煤气蒸馏厂,之前没有任何经验,这样的速度绝对算是个奇迹了。

  不过,巴黎的煤气灯项目光是政府投资就高达200万法郎,诸如杜邦等入股煤气灯公司的投资人又投入了160万,总支出高达360万法郎!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煤气灯已是这个时代最尖端的科技产物了,不亚于后世的波音、空客之类的技术含量,所以花费自然低不了。

  但这么大的投资绝对是值得的。不提煤气路灯令巴黎以及整个法国形象上提升,从而大幅增加了对人才和投资的吸引力,光是路灯项目带来的房地产方面的收益,就足以收回投资,还能大赚一笔。

  德拉斯又望向东面,满脸笑意道:“殿下,蒸馏厂的二期工程预计明年年初就能完成。到时候,不但整个巴黎都能用上煤气灯,连附近的安托万镇等地都有充足的煤气供应。

  “哦,还有里昂,那边的蒸馏厂应该是10月左右正式投产……”

  在他的带领下,约瑟夫等人绕过一大堆足有三层楼高的煤堆,便看到前方是大片石块和木板搭建的厂房,隐约可见里面的金属干馏甑在熊熊烈焰下发出暗红色的光芒。

  建筑顶部的烟囱里喷吐着浓浓黑烟,将附近的天都熏成了深灰色。

  数十名工人用小推车在那巨大的煤堆前装满了煤,而后哼哧哼哧地推进厂房里。里面则有人用铲子向干馏甑下面的炉膛里不断添煤。一旁还有技术人员不断检查炉温和各种仪表。

  这里所有的工人从头到脚都被煤烟熏得黑乎乎的,而不断滚落的汗珠在他们身上冲刷出一道道白色的细线,就像是穿了一件尤文图斯队服。

  埃芒在一旁为约瑟夫用力扇着扇子,以抵御干馏甑带来的滚滚热浪,忽而听到身后传来细若蚊蚋的声音:“埃芒子爵,我……能否先回避一下?”

  约瑟夫闻言,转头看去,就见侍女小姐正满脸通红地低着头,神色尴尬。

  他突然意识到,这里的工人好像都赤裸着上半身——这么热的地方,穿衣服完全是跟自己过不去——忙向她示意道:“好,您先去工厂外面等我们吧。”

  “是,多谢殿下。”

  卡梅莉娅慌忙转身,拎着沾满黑灰的裙子,小跑了出去。

  紧跟在约瑟夫身后,一身男装的佩尔娜转头看了她一眼,像是获胜般地微微昂起了头。

第497章法郎vs生命

  佩尔娜自西里西亚回来之后,得知卡梅莉娅已成了王太子殿下的侍女,不知为何她便有了种莫名的危机感。

  于是,她开始不自觉地尽可能跟在王太子身侧,像是在防着什么一般。

  待进了蒸馏车间之后,就换由技术大牛默多克为约瑟夫进行讲解了:“殿下,您看,这个圆柱形的就是我发明的干馏甑。它周围的环形粗铁管实际上是炉膛,用来加热干馏甑里的煤块……

  “哦,在进入干馏甑之前,煤块要先粉碎成规定的尺寸。粉碎车间就在对面……

  “煤块经过高温干馏,会结焦并产生大量煤气。这个过程要持续10个小时……

  “之后,就要熄火,取出干馏甑里的焦炭,换上新的煤块,再次点火……”

  他又指向头顶上一根粗大的黄铜管子:

  “产生的煤气从这里送到冷却室。但这些煤气还无法使用,要经过好几层布进行脱渣,以滤掉煤气里的灰烬和煤渣等物……

  “然后是将煤气通过多层的纸,来过滤油性微粒……

  “再之后,煤气要经过洗气塔。哦,就是东侧那个最高的‘石柱’。

  “那里面其实是很多木头格子,其间充满了石灰水,可以去除煤气里的硫。您知道,硫燃烧起来,会刺得人不停流泪……

  “而在洗气的石灰水里,会溶入很多氨气,这还是拉瓦锡先生提醒我的,要将这些昂贵的氨气收集起来……”

  约瑟夫直听得一阵发懵,难怪蒸馏制造煤气的技术能够获得专利。

  说起来,就是将煤块隔绝空气干烧,似乎很简单的样子,但实际生产过程却极为复杂,少一步都别想制出能用的煤气。

  就比如默多克说的脱硫,如果一开始没考虑到,等你蒸馏厂建好了,结果送到煤气灯里的煤气能熏得人哭一整天,那建厂的上百万费用恐怕就得打水漂。

  要是没有默多克、拉瓦锡这样的人才,就算自己能带来后世的先进技术理论,怕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一苏的利润都创造不出来。

  他忽然想起了之前筹划的“人才引进计划”,之后因为一直在忙,就没怎么去推进,看来以后要将这事提上议事日程了。

  随着不断走进蒸馏车间深处,约瑟夫不禁皱起了眉头——四周的烟尘越来越浓,相距3米外已经看不清事物了,同时煤灰那种又涩又臭的气味不断刺激着鼻腔,令他几乎无法呼吸。

  他忙转头对埃芒道:“请给我个口罩。”

  “蒙嘴布?”埃芒一脸迷茫。

  约瑟夫皱了皱眉,他不知道“口罩”这个单词怎么说,所以就用“蒙嘴布”来代替了。

  “啊,就是医生戴在嘴上那种……”

  埃芒闻言,忙看向身后的佩尔娜,后者也是眼神清澈地摇了摇头。

  约瑟夫这才想起来,好像从没见过佩尔娜或者拉马克医生他们戴口罩的。该不会这东西还没发明出来吧?

  他拉过佩尔娜比划了一番:“就是这样一块棉布,方形的,两边有绳子能挂在耳朵上。”

  见佩尔娜依旧摇头,他彻底死心了。还真是,一个连口罩都没有的时代啊……

  倒是一旁的经理德拉斯从口袋里摸出一块抹布状的东西递了过来:“殿下,您是想要遮住口鼻吧?”

  “啊,是的。”

  德拉斯立刻比划起来:“像这样,蒙在脸上。”

  约瑟夫将那“抹布”戴在脸上,鼻子和气管终于略微轻松了些,这才注意到,有些工人也用这种三角形的破布蒙面,如同江洋大盗要去开工一般。

  他不禁皱了皱眉,这样的工作环境,没有口罩的话肯定很快就会得尘肺病!

  这些工人里甚至还有比自己年龄都小的……

  虽然在工业革命初期世界各国的工厂环境普遍比较恶劣,但既然自己看到了,那就不能不管。

  他先是退出了酷热的蒸馏车间,一把撤下蒙面布,大口呼吸着外面的空气,而后对德拉斯道:“有一种叫口罩的东西,能比较有效地改善工人吸入烟尘的情况。

  “请您尽快找裁缝定制一批,以后所有工人必须佩戴口罩才能进行工作。”

  他示意埃芒取来纸笔,画了后世医用口罩的示意图:“用四层棉纱叠在一起,缝边,两侧钉上绳子,顶部粘一根铁丝。戴的时候这样,绳子绑在耳朵上,铁丝压住鼻梁……”

  德拉斯听着脸都快绿了,嗫嚅道:“殿下,您说的这种东西,啊,口罩,一个最少得2法郎。蒸馏厂一共有200多人,这花费……或者让工人们自己购买?”

  这么贵?约瑟夫有些纳闷,但立刻便明白过来——如今,棉花可不是什么便宜货。

  普通人一辈子也就能买一两件棉衣而已,通常穿的都是麻布衣服。还有铁丝,要定制口罩专用的尺寸和硬度,在无法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价钱也不会便宜。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这些钱我来出吧。您尽快将口罩做好,发给工人们。”

  “啊!感谢您的慷慨与仁慈。”德拉斯忙道,“不过,这钱可不能让您出,还是从公司的帐上扣吧。”

  “您不用推辞。”约瑟夫说着,又想起工人们艰苦的工作条件,吩咐德拉斯道,“以后每半年为工人们检查一次身体,发现健康问题就尽早医治。哦,检查费用我会想办法,您只需组织好工人配合就行。”

  他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但不能以健康问题随便开除工人。”

  工业发展基金是煤气蒸馏厂最大的股东,而发展基金是他说了算的,所以完全能左右这里的规章制度。

  德拉斯闻言惊讶无比,他还从未见过如此关心工人的上位者,忙一番吹捧加感谢奉上。

  约瑟夫知道,必须给予工人们基本的生活和健康保障,工业发展才能稳定持续,而且也能少发生一些工人暴动。

  只是绝对没有资本家会主动提供这样的保障,那会降低他们的利润,所以需要用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保障工人的权益,看似会增加工业成本,导致产品价格上涨,降低竞争力。但实际上,只有一个作为人的工人,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而作为牲畜的工人,是不可能推动工业发展的。

第498章 《工厂法》

  历史上,欧洲各国在经历工业革命初期对工人的毁灭式地盘剥压榨之后,也都逐渐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尝试采取措施。

  作为工业先驱的英国率先在1802年颁布了《工厂法》,用来保证工人的基本生存。【注1】

  其中比较重要的规定包括:

  ——工厂不得雇佣9岁以下的童工。9岁及以上的童工每天可以工作8小时,14岁以上每天可以工作12小时。

  ——工人不得在凌晨6点之前开始工作,并且睡觉时间不能晚于凌晨2点。

  ——工厂需要为工人准备可以蔽体的衣物,在进入工厂的头4年里,工厂有义务确保他们每天接受至少2小时的基础教育。

  ——工厂必须保证最低限度的通风,并对有危险的机器设置防护措施等等。

  在《工厂法》执行的初期,英国各家公司也是怨声载道,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工人们的效率竟然大幅提高,生产成本甚至比《工厂法》实施之前还降低了些。

  尤其是优质劳动力变得更为充足,招工也更加容易了——这是因为工人的基本生存环境得到保障,伤残率以及病死、饿死率降低,大多都能顺利活到成为熟练工。

  结果就是英国的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更加巩固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

  而今天在见到了工人们恶劣的工作环境之后,约瑟夫决定要尽快推动保障工人权益的立法。

  这不止能让法国数十万工人生活得到改善,让他们过上起码能够维持下去的生活,同时可以提高法国工业生产效率,而且,劳动保障法还能成为法国手中的一柄利器。

  历史上,英国在颁布《工厂法》之后,立刻成了欧洲的人权标杆,受到所有国家的工人们交口称赞。

  各国的技术工人闻讯纷纷涌向英国,带来了大量人才和技术,进一步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发展。

  之后,其他欧洲国家发觉不对劲,不得不跟着出台类似的法令,但已陷入了被动,毕竟标杆一旦被大家认可,观念可不是那么容易扭转的。

  这一世,约瑟夫就要将这个标杆的光环留在法国!

  等回去之后就召集米拉波、布勒特伊他们讨论法规的框架,争取在下次内阁会议上就能提交审议。

  他正暗自思忖间,就听到佩尔娜在一旁道:

  “殿下,您刚才提到‘医用口罩’,这种东西是否在医疗上也有重要作用?”

首节 上一节 344/6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咸阳亭长,把始皇拒之门外

下一篇: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