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第529节
博利厄猛地站起身来:“你,你说什么?”
那军官咽了口唾沫,接道:
“还有,普罗维拉将军在撤退途中被法军伏击。送回消息的士兵说,他准备向旺斯撤退,请求支援。”
有一说一,拿破仑是真没安排部队伏击普罗维拉,毕竟他都不知道奥军放弃了卡涅镇。
这都是因为奥热罗“太闲了”,想给自己找点儿事做,结果意外遭遇了普罗维拉军。
但在普罗维拉看来,这绝对是法国人早就在这里等着自己,所以一触即溃,转头就跑。
博利厄只觉得脑子里嗡的一下。
增援旺斯的军队没了,普罗维拉却还朝旺斯跑,那结果就已经是注定的了。
目前的情况是,整个尼斯以西的战斗全部失败,普罗维拉军团加上丹南菲尔德军团损失了至少1万5千多人。
与此同时,自己这边和旺斯之间的联系已经被法军切断。
也就是说,塞博腾多夫军团的近万士兵大概率也回不来了……
他带来法国的有3万奥地利军和2万撒丁军,此时已经损失过半。
看起来他还有2万5千军队,但实际上之前损失的都是战斗力较强的奥地利军,剩下的撒丁军团根本打不了什么像样的仗。
他只犹豫了半分钟,便对传令官喝道:“全军立刻撤往卡帝波纳山口。命令阿让托元帅率皇家第七步兵旅接手山口附近的防御。撒丁卡慕里皮军团负责尼斯的防御。”
“是,元帅大人!”
拿破仑是在将塞博腾多夫军团彻底包围两天之后,才收到了博利厄的主力已经撤出尼斯的消息,顿时惋惜不已。
按照他的计划,是要将博利厄堵在尼斯的,却没想到后者跑得这么果决。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主要是科利在尼斯至卡帝波纳山口一线布置了大量防御,法军骑兵很难抵近侦察。
反观整个土伦战役,这算是博利厄在指挥上唯一的亮点了。
拿破仑当即留下儒贝尔军团继续收拾塞博腾多夫的残局,自己率领主力赶往卡帝波纳山口,尝试阻截博利厄。
但此时,奥军大部分已退回了意大利半岛,加上阿让托拼命防守,最终拿破仑未能留住博利厄的主力。
在阿让托也进入阿尔卑斯山之后,留在尼斯的卡慕里皮军1千3百人就立刻投降了。
两天之后,塞博腾多夫也放弃抵抗,向法军投降。
摩纳哥城堡里,拿破仑兴高采烈地写着提交给王太子殿下的报告——土伦战役获得全面胜利,共毙、伤奥军8千人,俘虏1万5千人。俘虏敌军丹南菲尔德、塞博腾多夫、普罗维拉三名将军。俘虏博利厄的女婿菲利波·德尔·卡雷托少校,以及撒丁诺瓦拉军团团长卡慕里皮中校等军官。
是的,拿破仑最终只俘毙了2万3千敌军。有数千奥地利士兵在尼斯西南的海滩上,被英国运输舰救走了。
不过,这仍然是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至少法国在东南方向自此不会受到任何威胁了。
当然,这对于约瑟夫来说,这只是达到了他最基本的要求。
按照他的“右摆拳”计划,拿破仑要翻越阿尔卑斯山攻入撒丁,从意大利半岛直捣奥地利西南部的。
不用约瑟夫催促,在他的嘉奖命令送至土伦时,拿破仑已经控制了卡帝波纳山口,前军奥热罗部开始通过山口。
1793年7月29日。
拿破仑戴着崭新的上校领章,意气风发地催动胯下战马,踏上了翻越阿尔卑斯山的第一步。
是的,在获得土伦战役胜利之后,他已经晋升为上校。
参与此次战斗的所有军官,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晋升。
而最重要的是,经过尼斯附近轻松获胜的战斗,意大利方面军上上下下都对拿破仑这名年轻军官的指挥能力不再有任何怀疑。
所有人都是满怀信心,斗志昂扬地向意大利进发。
几日后。
拿破仑紧了紧衣领,吸着鼻子用脚后跟踢了踢胯下的骡子,看向一旁的军需参谋,皱眉道:
“您是说,蒙彼利埃军团的冬衣还未运到?”
“是的,指挥官大人。”后者也是冻得缩着脖子,“宪兵已经逮捕了他们的三名后勤采购官员,但您知道,追回赃款到重新订购棉衣还有一段过程……”
因为欧洲近几年的气候异常,阿尔卑斯山即使在8月份,山顶上依旧有积雪未化。
虽然在地中海暖风的吹拂下,积雪范围并不算大,但仍旧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就连拿破仑的坐骑都因为寒冷而体力不支,导致他不得不骑着骡子翻山。
拿破仑显然有些怒意。蒙彼利埃军团有6千多人,如果无法及时通过阿尔卑斯山,将会严重影响他的兵力。
“大概还需要多久?”他问参谋道。
“蒙彼利埃那边承诺半个月内解决。不过您知道,对他们的承诺通常不能太认真。”
蒙彼利埃军团还属于旧军队的运行模式,后勤物资都是由高级军官私人采购,而后向凡尔赛宫报销。
总参谋部之前倒是建议为他们提供补给,但却被蒙彼利埃的军事贵族们拒绝了——开玩笑!这可是油水丰厚的差事,通过伪造票据,报销额要比实际花销高出一倍以上,当然不能随便交给总参谋部。
于是,便出现了此时的局面。
实际上,这种事在旧军队中屡见不鲜。
像是普鲁士、奥地利军队在开战前动辄几个月的准备时间,大多也都被类似的破事所拖累。
不过普鲁士已经在筹备组建总参谋部的事情了,就是想要革除这种弊端。历史上,正是普鲁士最先创造出了总参谋部模式,之后才传遍欧陆。
而眼下,则是欧洲各国都在学习法国模式。
第780章 新“马伦哥会战”
历史上,欧洲各国设立总参谋部,并由其全面负责后勤补给、地形测绘、训练,以及作战计划等工作,已经是19世纪3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
就算是在约瑟夫主导下进行了参谋制度改革的法国,拿破仑暂时都还要深受旧军队低效官僚作风其害。
拿破仑勒住缰绳,让参谋取出地图,盯着皱眉思索许久,摇头叹了口气:“我记得,穆兰军团的骑兵营好像还在尼斯吧?”
参谋点头:“是的,指挥官大人。进攻旺斯那天骑兵消耗太大,所以安排他们最后通过山口,以便多休息几天。”
“好吧,让他们再多休整一阵,暂时不用来这边了。”
拿破仑说着,示意侍从取来纸笔,就趴在马鞍上,开始哆哆嗦嗦地写起了给王太子的报告。
他斟酌着语气和用词,朝冰凉的右手哈了几口气,眼角就瞥见不远处的岩石旁站着一名目光锐利的中年人,正端着画板,不时地瞄向自己,而后低头画上几笔。
拿破仑遂向那人挥手招呼道:“大卫先生,您的作品进展如何了?”
“托您的福,就在刚才,我总算找到了灵感。”中年人仍是专注于画面,头也不抬道,“所以,最多再过一周,您就能在我的画卷上看到您的英姿了。”
此人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也就是画出《马拉之死》的那位。
只是如今马拉还活着,也没有出现大格命的动荡,这导致他远没有历史上那么受人瞩目。
大卫前一阵本打算在马赛港乘船去北非碰碰运气,恰好摩纳哥大公为了感谢拿破仑赶走了奥地利人,便花钱请他画一副“能展现布宛纳巴雄姿”的画作。
他便跟着上了阿尔卑斯山。
拿破仑向他微笑点了点头,便继续埋头写自己的报告。
半小时后,他终于完成了初稿,交给参谋帮他校对语法错误,而后翻身跳下骡子,走到大卫身旁,探头看向画家手中的画板。
仅一瞥间,拿破仑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只见那画面上,自己骑着一头疲惫的骡子,身上的衣服沾满灰尘,而旁边脸颊冻得通红的侍卫则紧紧拉着缰绳,生怕牲口在雪地上滑倒。
这哪儿是乘胜进军意大利,分明是刚被奥军击溃,正狼狈逃回老家的样子。
他拍了拍大卫的肩膀,无奈叹道:“或许,我们该好好聊一聊您的大作……”
……
南尼德兰。
布鲁塞尔南郊。
约瑟夫将拿破仑的作战计划递给一旁的勒费弗尔:“布宛纳巴上校的思路总是出人意料。这下,原本的麻烦都被他变成了机会,加以利用。”
后者快速将报告浏览一遍,有些迟疑道:“殿下,都灵作为撒丁的首都,恐怕很难快速攻破。届时,蒙彼利埃军团独自在撒丁北面作战,很容易会被奥地利派出的援军所包围。
“哦,奥地利在瑞士东北那支军队就离得不远。”
约瑟夫露出微笑:“您没有理解布宛纳巴上校的意图。
“他从大圣伯纳德山口绕袭,并不是非要进攻都灵不可。
“这支军队最大的意义在于扯动奥地利人的部署。
“之后他可以选择继续向东进攻米兰,或者南下与迪莫宾将军对奥军形成夹击。
“只要蒙彼利埃军团能顺利通过巴德要塞,之后我军就会占据极大的战略主动。”
勒费弗尔疑惑地指着拿破仑的报告道:“殿下,布宛纳巴上校只说可以奇袭都灵,并没有提到米兰或是夹击的事情……”
约瑟夫笑着点头:“有可能,他暂时并未考虑到这些,但您要相信,只要条件合适,他会敏锐地想到所有可行方案,并从中选择最好的那个执行。”
约瑟夫之所以敢这么说,完全是因为拿破仑给他的作战计划与历史上马伦哥会战时的情形非常相似。
同样法军从阿尔卑斯山南部进逼撒丁南部,同样奥萨联军退守意大利北部,同样拿破仑决定从北侧的大圣伯纳德山口出奇兵。
只能说,在相似的战场局面下,拿皇还是选择了同样的战术。
当然,和历史上的马伦哥会战也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如今法国海军将在地中海对英国人发起挑战,热那亚的法军能够从海上获得补给,而不至于出现当年弹尽粮绝而投降的一幕。
上一篇:大秦:咸阳亭长,把始皇拒之门外
下一篇: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