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第542节
足有60多门大炮伴随步兵线列缓缓向前移动。英军为了带上这些重装备,导致行军速度慢了很多,可眼下这些大炮将为他们带来巨大的优势。
同时,普鲁士军团从右翼朝法国人的侧翼进行包抄。
他们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就能将阵线拉得更长。
长到法军无法顾及的距离,而后就能朝内侧转向,和正面的英军形成半包围之势。
法军的防御阵地设在一处高地上,这对于进攻方有些不利,但约克公爵自信能依靠兵力优势弥平这点儿劣势。
而且布鲁塞尔那边情况危急,他也只能尽快发起强攻。
刚才还嚣张不已的美国志愿兵只是跟英军稍微接触了一下,便立刻退回了己方的高地上。
他们就是用来进行“精神攻击”的,约瑟夫也没准备让他们打什么硬仗。
英国步兵旅的推进速度并不算快,他们在等侧面的普鲁士军包抄到位,然后同时发动进攻。
半小时后,法国的大炮率先发出了怒吼。
炮弹从1.3公里外飞来,带着刺耳的尖啸,准确地砸在英军的步兵线列上。
刹那间,血肉横飞,碎裂的肢体落得到处都是,惨叫声此起彼伏。
约克公爵还不知道,在对面高地上的,是法国皇家第一炮兵营。
全欧洲最优秀的炮兵!
第799章 决战布鲁塞尔二
皇家炮兵营的尉官在军校里学的是大学数学课程,没有半分钟算出弹道的能力,毕业证都别想拿到。
而炮兵则是不惜成本地进行实弹训练,一个月的练习量就抵得上英军一年。
超额花费所换来的,就是超人的射击水平。
之前,法军在南尼德兰地区的战斗太过顺利,炮兵几乎都没什么发挥空间,己方就打赢了。
眼下,总算有机会好好展示一下实力了。
通常来说,就算是12磅炮,也要到800步以内才开始射击,也就是400多米,这样才能保证杀伤效果。
但这次是防守战,皇家炮兵营可以从容挑选阵地,提前测量射击参数,简直比军校考试内容还简单。
这就导致了他们在1.3公里的极限射程上开炮,也能保持非常高的命中率——炮兵阵地都设在高地上,这个射程并不夸张。榴弹炮甚至能打到1.8公里外,不过这么远的距离,又是曲射,几乎没有实战意义。
遭到炮击之后,英国军官甚至以为是遭到了埋伏,忙命令步兵线列暂停前进,派散兵在附近搜索一遍,确认炮弹都是从法军阵地射来的之后,这才开始继续进攻。
在他们这么一耽搁之下,侧翼包抄的普鲁士人就被晾了出来。
法国炮兵立刻调转炮口,让普军也享受了一回精准而密集的轰击。
普军顿时有些混乱,指挥官不得不命令撤退。
就这样,联军第一天的进攻草草收场——连法国士兵的面都没见到,便被大炮带走了近400人。
次日,约克公爵调整了战术,命令己方的炮兵先顶了上去,利用数量优势压制法军——他昨天已经确认过,法军只有37门炮,比自己少了一小半。
然而,英国炮兵的水平本就差了一截,加上是仰射,炮弹根本摸不到法军炮兵阵地的边。
他们不得不冒险抵近,直到靠近到距离法军900步左右,才终于有炮弹勉强落到了对面大炮的附近。
但他们在前进的过程中,早已成为了法国炮兵的重点目标。
几轮精准的齐射过后,英国炮兵已是伤亡惨重,不得不狼狈地退了回去,还将4门炮丢在了身后。
不过他们也并非没有收获,吸引火力的“战术”在客观上,掩护了步兵。
英国步兵线列一直来到了斜坡下,法国的大炮才重新指向他们。
约克公爵决定抓住这次机会,派心腹哈里斯将军亲自在前线督战,让他天黑前必须夺下法军占据的高地。
1万2千多名英国步兵在3千奥地利散兵的配合下,顶着不断飞掠的炮弹,一步步向斜坡顶部的法军防线靠近。
右翼的普鲁士步兵旅也快速冲了上去。
他们距离中路的英军足有1.2公里远,绝对超出了法军防线的覆盖范围。
只要英国人能稍微拖延法军20分钟,他们就能完成侧翼包抄。
很快,战场中部开始出现枪声。这表明英法两边的步兵已经开始交火。
要说起来,约克公爵的红衫军纪律性确实不错——在被大炮不断轰杀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没有崩溃,一直前进了800多步,成功进入步兵交战的距离。
对面的法军线列阵似乎并不密集,这让哈里斯信心大增,不断催促后排的部队压上,一面探头向西面张望。
但很快,法国皇家步兵师便用火帽枪教育了英国人什么叫武器代差。
装填速度和弹丸威力都要高出英军的燧发枪一截,加上是居高临下射击,英国士兵不断地一茬茬倒下,随时都有尸体从斜坡上翻滚而下。
而法军那边,一旦有士兵受伤,就会退到斜坡的背面,而那里也会有人立刻顶上来。
英军士兵感觉那看不到的斜坡背面似乎藏着数不尽的敌人。
终于,严重的伤亡令韧性极强的红衫军也无法承受了。哈里斯用完了手里的后备队,整条步兵线列在他的喝骂声中,仍是不住向后退缩,眼见就要形成崩溃之势。
就在此时,西面传来了阵阵长号的声音。哈里斯顿时一阵激动,普鲁士人抵达预定位置,那是他们发起进攻的号声!
他当即挥动佩剑高喊:“再坚持一下!卡尔克罗伊特将军很快就能击溃法国人的左翼!”
1.2公里外,卡尔克罗伊特伯爵的前锋已经接近了斜坡顶端。
指挥前锋的格奥尔格少校兴奋地指向坡顶,高声道:“占领那里!然后立刻转向东侧,我们已经超出了法国人的防线范围……”
他话音未落,便听到斜坡上传来整齐的军鼓声,而后一面绘着海豚和金色鸢尾的旗帜,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格奥尔格顿觉一阵发懵。
这怎么可能?
己方在中路展开了1万6千多人,加上自己这边的6千士兵,一共2万2千人,才勉强拉出了1.2公里长的战线。
即使这么多人,中路和右翼之间的间隔已经大到有些危险的程度,让他不得不随时提防法国骑兵会从衔接处切入,将自己和哈里斯部截为两段。
要知道,双方还在左翼布置了大量防御兵力,再除去骑兵、炮兵和后备军,法国人能在正面投入的部队不可能超过1万5千人。
但他们却也能维持长达1.2公里的战线!
这怎么可能?
然而,斜坡顶端传来密集的枪声告诉他,这一切都是真的。
格奥尔格用力拉扯缰绳,大声命令就地整队,准备以线列阵对敌。
但普军之前是要快速跑上坡顶的,此时一部分人根据命令停下,但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士兵还在向上走,整个队列顿时乱成一片。
而在他们对面,法军的步兵线列却开始有条不紊地发起齐射。
密集的枪弹飞入普军人群之中。在血花与惨叫声中,原本就乱糟糟的队形更加混乱起来。
远处的卡尔克罗伊特伯爵大惊,正要命令后备军压上,就见前方的格奥尔格团已经如同受惊的羊群般溃逃下来。
他疑惑地用望远镜向斜坡上看去,就见法军的防线上,只有稀稀拉拉的两排步兵,且士兵之间的距离也非常大。
他顿时明白过来,法国人就是用这种稀疏的战列线,覆盖住了1.2公里宽的战场。
第800章 决战布鲁塞尔三
约瑟夫使用的正是历史上威灵顿公爵发明的后坡加细红线战术。
哦,现在应该改称为细白线战术——法军的军装是白色的,而这种战术的冠名权已经归属法国了。
实际上,约瑟夫在正面投入的兵力还不到1万4千人,并且所排出的也不算是正规的战列线,顶多只能称为横队列。
大量100到150米的两排横队,前后错开布置在斜坡的顶端。
不同横队之间还有10来米的间距,所以能用有限的兵力覆盖非常宽的战场。
普鲁士的卡尔克罗伊特伯爵以为自己的攻击位置已经超过了法军防线的尽头,可以对其侧翼形成包抄,但其实他的部队即使再向西延展出100米,那里依旧有法军的横队。
而且按照后坡战术要求,在横队的两翼还各有一个散兵团掩护,更远的位置还有骑兵。
想要比拼战线长度,目前常用的步兵线列加散兵战术在“细白线”面前那就是弟弟。
至于火力密度,威灵顿公爵曾做过反复测试,在占据高地的情况下,两排横队足够用了,战线宽度才是关键。
只要比对手的战线更宽,就能发挥出更高的火力密度。
如果约瑟夫激进一些,此时甚至能让两翼向内侧反折,对英普奥联军形成包抄。
当然,后坡加细白线战术也有缺陷,主要是对士兵素质的要求非常高。
各横队间的相对位置要保持得非常精准。面对敌军炮兵、骑兵突袭时,必须能够快速利用斜坡背面掩护,以及变换为密集的四排横队。
要是士兵的训练度不够,都不用敌军进攻,很快就会自己把自己的阵型绕散了。
不过此时,在梅赫伦作战的法军主力是皇家第四步兵师。
他们有着冠绝欧陆的训练水平。
甚至约瑟夫原计划用三周时间让他们练习后坡加细白线战术,他们仅用不到半个月就熟练掌握了。
其实从一开始,梅赫伦攻防战的结果就没有什么悬念。
随着西侧的卡尔克罗伊特军团溃退,中路的英军心中最后的一点念想也彻底消失,早就被高处法军打得濒临崩溃的士气,此时如决堤的洪水般一泄如注。
上一篇:大秦:咸阳亭长,把始皇拒之门外
下一篇: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