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第574节
“天佑法兰西!
“殿下,费迪南德军团的主力已经投降。马塞纳上校为您俘虏了包括布伦瑞克公爵在内的20多名联军高级军官,以及共4万多名普鲁士和巴伐利亚士兵。”
约瑟夫的“抗体”瞬间失效了。
“太好了!”他用力挥拳,兴奋地喊道,“天佑法兰西!”
屋子内外的亲卫们也都听到这惊人的捷报,纷纷将帽子抛上了半空,蹦跳着欢呼起来,“哈哈,我们赢了!”
“这场该死的战争要结束了!”
“以我们辉煌的胜利而终结!”
“天佑法兰西!”
也难怪大家会如此激动,这场重要的大捷意味着,莱茵西岸的联军主力被彻底歼灭!
此战之后,整个莱茵兰地区将全面被法国控制,反法同盟再无任何还手之力。
而且单就这场战役的结果来看,也是足以震动欧陆的。
从法军发起反攻开始,先后击毙、俘虏了近7万联军。
要知道,在没有先进侦察手段的十八世纪,战败的一方很容易就能化整为零,趁夜色,或者借助地形逃脱。
能消灭超过60%的敌军兵力,绝对是极为罕见的。这场战役的布局、谋划、推进等一系列操作,日后必然会进入各国的军校教科书里。
维达尔上尉等大家平静下来,又向约瑟夫欠身道:“殿下,马塞纳上校希望您能前往罗德斯豪森主持受降仪式。”
约瑟夫略做思索,点头道:“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立刻出发。”
这种规模的大捷是要搞一场隆重的受降仪式,一来能提振军队,乃至整个法国的士气,二来能向整个欧洲展示法国的强大,以增强法国的国际影响力。
又过了三天,当约瑟夫抵达罗德斯豪森时,只看到了一望无际的俘虏营,却并未见到马塞纳。
前来迎接的贝尔蒂埃向他解释道:“殿下,马塞纳准将担心敌军会增强科隆的防御,前天便率领主力赶往科隆了。”
是的,马塞纳在围歼了布伦瑞克公爵的军团之后,已由约瑟夫亲自签发委任状,晋升准将了。
贝尔蒂埃继续道:“同时,我军还分别向普法尔茨、曼海姆,以及西北方向的亚琛和盖尔登同时发起了进攻。”
莱茵方面军这么大咧咧地分兵出击,并不会造成兵力过于分散,因为整个莱茵兰地区已经没什么抵抗力量了。
像是普法尔茨和曼海姆方向,只派3千多人过去就能轻松占领。
而马塞纳仍能集中超过7万大军对科隆要塞发起围攻。
第848章 脆弱的同盟
1793年10月16日。
筹备多日的卢森堡受降仪式在迪基希正式召开。
这里距离联军真正的投降地点罗德斯豪森有20多公里远,不过罗德斯豪森镇实在过于荒凉,于是总参谋部决定改在迪基希这座卢森堡第二大的城市举行。
受邀而来的各国记者早已占据了道路两侧最好的位置,画商们更是嗅到了商机,派出了大量画师,摆好架势准备记录下这历史性的时刻。
在他们的后面,则簇拥着5千多名前来围观的民众。要知道,迪基希一共也就不到三万居民,此时城中几乎已是万人空巷。
早上十点,在风琴、短号、竖笛和军鼓混合的乐声中,几面普鲁士黑鹰旗帜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普鲁士士兵身上蓝灰色的军装虽然破破烂烂,但身后却背着燧发枪以及行军背囊,队列非常整齐,甚至保持着阅兵式的间距,看上去简直不像是败军。
这一方面是因为普鲁士人过分强调队列训练——日常训练的七成以上都是练队列,士兵们对排队形成了极深刻的肌肉记忆。
另一方面则是约瑟夫的要求。他就是要展示出普军的“威武”。敌人越是显得强大,投降时的反差才会带来越强烈的冲击感。
投降的队列非常长,前后耗费一个多小时,才在千余名法军骑兵的“护送”下尽数抵达投降仪式的场地。
实际上这里只有7千多名联军士兵,其他的早就被分散圈在了各地的俘虏营,否则4万多人挤在这里,很容易发生混乱。
而后,一身笔挺的骠骑兵制服,头戴墨蓝色三角帽的约瑟夫在一众法国军官的簇拥下,走上了场地中间的橡木高台上。
四周的乐声顿时变得更加响亮,曲调也换成了威严肃穆的《亨利四世万岁》。
围观的人群跟着爆发出海啸般的欢呼声,“王太子殿下万岁!”
“荣耀归于王太子殿下!”
“天主庇佑着神眷之子……”
“法兰西无可匹敌!”
其实这里大部分都是卢森堡人,他们在三四年前还在奥地利统治之下,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此时全身心地代入法国人的角色。
因为,法国确实太强大了,当法国人是真爽!
好在卢森堡人的“语言天赋”出众,德语、法语、卢森堡语都需要从小就精通,这个时候喊起来没有丝毫滞涩。
约瑟夫抬手示意军乐暂停。
就当众人以为他要发表一番“法兰西的辉煌与强盛”之类的演说时,却听到王太子高声道:“让我们为此战牺牲的法兰西勇士们默哀三分钟,是他们用无上的勇气和毅力击败了敌人。愿他们的灵魂在天堂永享安宁。”
四周瞬间静了下来,所有人都跟着约瑟夫交叉手指,低头摆出祈祷的姿势。
在场的法国士兵们无不眼圈通红。他们既是在缅怀死去的战友,同时更是感动于法兰西没有忘记他们的付出。
默哀结束,约瑟夫没有进行其他演讲,直接向身旁的贝尔蒂埃点头示意。
后者立刻高声道:“开始‘缴剑礼’!”
一名普鲁士准将面色凝重地缓步走上木台,从腰间解下剑柄上刻着鹰首的黄铜色佩剑,躬身将剑柄递向法国王太子。
台下的法国军官们顿时低声议论起来,“那个上去缴剑的是谁?”
“不认识,但显然不是费迪南德。”
“好像是默伦男爵,乌克马克军团的指挥官。”
“费迪南德在哪儿?我确定马塞纳将军俘虏了他。”
“可能是他受了重伤……”
此时,站在木台下方,穿了一身普通的黑色礼服,将帽檐压得极低的布伦瑞克公爵却是感激地望向约瑟夫,心中长长地舒了口气。
他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三天前法国王太子对他说的那番感人肺腑的话来。
约瑟夫义正言辞地说,“这场战争的失败完全不是您的责任,相反,您以出色的指挥,无畏的勇气,展现出了腓特烈大帝传承人的优秀军事能力。
“如果不是因为弗朗茨二世突然将克莱法特伯爵那3万大军调往南尼德兰,我军将面临一场极为艰苦的战争——那时您的军队还处于绝对优势,我并没有太好的机会。
“正是奥地利人自私而短视的行为,葬送了您可能获取的胜利。
“对于您,对于英勇的普鲁士军队,我始终报以应有的敬佩。所以,我认为您不该受到投降仪式的羞辱。”
此时,法国王太子真的兑现了承诺,保全了他的名誉。
当然,约瑟夫这么做绝不是因为敬佩这位普鲁士老将,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分化普、奥联盟——这两国为了争做德意志霸主,原本就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冲突。这次也是被英国强行捏合在一起对法宣战的。
只要能抓住契机,其实不难将他们的联盟拆散。
从历史上看,普鲁士也是退出反法同盟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
此外,就是布伦瑞克公爵在普鲁士军界的资历够老,能力又比较废。如果让他体面地返回普鲁士,或许仍会继续掌控普鲁士军队。
这样布吕歇尔那个“咬住就不松口”的疯狗、偏执狂就没有上位的机会了——约瑟夫上周已经得到消息,布吕歇尔竟然奇迹般地甩掉了法军的追击,逃回了普鲁士。
铺着红毯的橡木台上,约瑟夫握住默伦准将递来的佩剑,将折断的剑尖在后者右肩上点了三下。
这是约定俗成的仪式,代表普军将完全放弃抵抗,将军队的控制权交给胜利者。
而折断剑尖则是胜利者留给他们的体面,表示“荣誉未损,仅利刃折”。
周围再次响起密集的鼓点。围观的人群发出比之前更激烈的欢呼声。
木台前的空地上,普鲁士士兵开始依次将武器装备丢入木栅栏中,发出有节奏的“邦邦”撞击声。
不多时,燧发枪和背囊便已堆得如小山一般,黑色的枪管反射着阳光,充满了肃杀的气氛。
在场的记者和民众在这一刻才充分意识到,面前的这支威武的普鲁士大军,已经被法国人,被台上手持敌人佩剑的王太子,所彻底击败了!
第849章 英国人,请看好了
在受降仪式结束后的第二天,布伦瑞克公爵带着400名士兵——其中还包含几十名骑兵,以及两门大炮,以彰显“建制完整”——在法军的礼送下,返回了普鲁士。
与此同时,约瑟夫也离开迪基希返回巴黎。
莱茵兰的战局已经没什么需要他过问之处了。
科隆要塞在马塞纳的重兵围攻之下,被法军占领只是时间问题。
等控制了科隆之后,整个莱茵兰地区将彻底断绝与德意志的联系。盖尔登、亚琛、克莱沃等地在没有联军增援的情况下,只有投降一种结果。
眼下约瑟夫所考虑的,是要如何结束这场战争,然后开始消化战果了。
北至克莱沃、科隆,南至曼海姆,法国此战的收获可谓极大。
包括整个莱茵兰在内,莱茵河西岸已全在法国的手中了。
也就是说,法国人梦寐以求的“自然边界”已经实现。
如果经营得好,未来法国就能据莱茵河而守,国家的战略安全保障成倍提升。
这是能够荫及法兰西的后代子孙们的巨大成就!
上一篇:大秦:咸阳亭长,把始皇拒之门外
下一篇: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