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军神

三国军神 第494节

  虽说甘宁当锦帆贼的这些年,风光无比,但是名声毕竟不太好听。对于很多讲究出身的君主来讲,他往日的行事,就是一个很大的污点。

  甘宁却不知道,整个并州上下诸将,以前的出身大多都不光彩。有山贼流寇,更有反国逆贼。

  就连陈旭自己,也是一个大大的反贼头子。

  是以在听见甘宁过往事迹,并州诸将,没有一个会瞧不起他。

  待张裕讲完甘宁的生平以后,并州诸将对于甘宁此人,也都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陈旭目光灼灼的看着甘宁,说道:“兴霸智勇双全,胆识过人。不知兴霸可愿来我并州境内任职?”

  没有丝毫犹豫,陈旭就开始向甘宁伸出了橄榄枝。对于有着收拢谋士、猛将嗜好的陈旭来讲,既然看到了甘宁,就没有放过了理由。

  甘宁此次前来,正是为了投奔陈旭。他见到陈旭之后,对于这个并州牧亦是十分满意。

  因此在陈旭露出招揽的意思之后,甘宁直接跪在地上,说道:“宁,拜见主公!”

  见到甘宁如此行事,陈旭大喜过望,急忙上前扶起甘宁,说道:“吾得甘兴霸,何其幸也!”

  田丰亦是抚掌笑道:“甘兴霸前来并州,主公正好可以趁机,训练起一支水军。”

  陈旭闻言,却是皱着眉头说道:“训练水军,必定要先建造船只。然,北方河流稀少,纵然建造船只,水军的作用亦是不大。”

  “如此一来,除了空耗钱粮,又岂会有大用?”

  并州不像荆州、扬州、益州那样,水网密布,水军船只,几乎可以到达任何一个地方。

  北方的大河本来就很少,大河的支流也并不多。整个并州境内,也就只有黄河、汾水、奢延水三条大河。

  除此之外,就只有昭余泽、奢延泽两个大湖。

  况且黄河水流湍急,在上面训练水军也不合适。

  汾水流经昭余泽,穿越晋阳城,倒是一个训练水军的好位置。但是汾水支流太少,上游还司隶境内。整个并州,汾水也只流经了太原郡境内。

  若是在汾水训练水军,训练完毕以后,除了南下攻取司隶,水军根本派不上一点用处。

  即使用水军沿着汾水攻入河东郡,也只能进入黄河流域。

  至于南方的水网,根本没有与黄河相连。哪怕日后攻略南方之时,陈旭在并州建造的船只,也完全派不上用场。

  北方境内,其余诸侯也都没有组建水师。并州建立水师以后,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真正能够上战场的机会,少之又少。

  如此一来,并州耗费钱粮组建的这支水师,也只能在有限的几条河流之中,运送一下物资。

  这个阶段,正是诸侯实力迅速膨胀的时刻。在陈旭看来,尽量节省一些钱粮,壮大步兵实力,才是正道。

  至于日后组建水军攻打荆州、扬州,对于现在的陈旭来讲,还是太过遥远。

  正是因为这样,陈旭听到田丰的话以后,才会有些迟疑。

  陈旭的质疑,并未使得田丰心怀不满。他只是不急不缓地说道:“主公,水师早晚都要建立。”

  “正是因为北方诸侯,都没有组建水师。我们单独组建一支水师,有时候才能够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如同上次与西凉军交战那样,若是并州能够拥有一支水师,就可以从汾水或是黄河直接南下,根本无惧西凉军的阻拦。”

  陈宫亦是点头说道:“组建水师,虽然会耗费不少钱粮。然,作战期间,甚至于平常运输物资,水师都能够为并州,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如此算来,利用水师节省下来的钱粮,不见得比组建水师的花费多。”

  陈宫继续分析道:“况且,主公有平定四海之志,日后若是挥兵南下,水师的重要性将无可取代。”

  “与其那时再紧急筹备,不如现在就开始组建。”

  “况且黄河沟通凉州、司隶、并州。不管是主公,日后想要据关中以争天下,还是运输物资,水师都能够派上很大的用处。”

  “因此,以我之见,并州应当先组建一支规模不大的水师,以备不时之需。”

  陈旭被两人说得有些心动,但是他仍旧担忧,黄河水流太急,不能行船。

  于是陈旭就将目光放在了甘宁身上,问道:“兴霸,我对于水军不太了解。”

  “假如让你组建一支小规模的水师,你能够让这支水师,在水流湍急的黄河之中,来去自如么?”

  甘宁听见陈旭的话,当即心中一喜。

  前来投奔并州之前,甘宁心中还有些小小的遗憾。毕竟他生长在南方,于长江之中劫掠数年,对于水上作战了熟于胸。

  他当初想要前去投奔荆州刘表,未尝没有因为,荆州水军强大的缘故。

  好在甘宁除了水战,马战、步战也丝毫不弱。正是因为属下的劝告,他才前来并州投奔陈旭。

  甘宁也知道,并州猛将如云,纵然他能够得到陈旭的青睐,他在军中的地位,也势必不能与其他几员大将相提并论。

  相反,若是并州组建水军,甘宁相信,他一定会成为并州水军的第一人。

  听闻陈旭的问话以后,甘宁急忙答道:“主公若是能够找来精巧工匠,制造出来坚固的船只。哪怕黄河水流再如何湍急,我也必能使得船只,在河面上如履平地!”
首节 上一节 494/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明末边军一小兵

下一篇:我家后院是唐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