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铁十字

铁十字 第137节

这次战役的结果给红军上下一个响亮的耳光,他们在夏季静默期中推行的所谓整顿与提升其实只是一个虚幻的泡影,在德军犀利的进攻中一下子就被戳破了,即便红军在兵器、兵力上占了优势,但部队战斗力依然很成问题,纸上优势远远不等于实际作战中的优势,特别是霍特集群灵活多变的战役突击能力和曼施坦因针对河曲部战役泼辣的手术刀解剖战术,都让红军叹为观止,也给红军将领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红军总参谋部的内部讨论中,不止一次有人提出倘若顿河大河曲部这场战役是双方角色、位置互换,红军是绝打不出这种水银泻地、暴风骤雨般进攻套路的,最多只能利用兵力优势一路堆过去——勒热夫突出包围战中已鲜明地展现了这一点,这证明红军在大兵团指挥作战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至少要向对手学习——尽管战役失败的表现原因是重兵集团进行围困时被敌人外围装甲集群突击干扰而导致。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整理部队、总结教训。

几天之后,红军总参谋部的命令便随即下达,鉴于第12、21集团军被重创,所有部队已打残,撤销有关建制,将12集团军剩余兵力编入西南方面军其余受损部队,将21集团军余部编入第24集团军,整场战役盘点下来发现最后居然是全线展开、持续血战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损失最小。

在战役总结会上,各方面为责任问题而互相争执,罗科索夫斯基认为最大责任应该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叶廖缅科来负,最起码他不该把军舰放进来;而叶廖缅科针锋相对的认为如果没有21集团军的冒进,这场战役根本不会打成这样,惊魂未定、最后几乎以身幸免的瓦图京则把矛头指向布良斯克方面军,认为要不是该方面军没有拖住霍特集群,怎会发生西南方面军后卫被围、最后被迫放弃进攻这件事?而布良斯克方面军也觉得委屈:沃罗涅日方面军落败后,大本营一再要求谨慎应对,谁能料到瓦图京的后卫集团军居然连两天都没能撑住?

但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都知道问题出在谁身上,两人很知趣地一声不吭,事实上也没法说太多了,他们一再要求推迟进攻时间,等待顿河冰冻后再过河——斯大林同志不予采纳,结果导致21集团军和24集团军19万人被包围;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先行剿灭霍特集群再扑向罗斯托夫——斯大林同志再次拒绝,结果导致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崩溃和西南方面军遭到冲击,所有知道战役决策的知情人士都用同情的眼光看着两人。

或许为了掩饰自己的决策,也为了在部下面前辩解,斯大林这次破天荒地没有大发脾气,反而积极张罗起兵力补充来,三周时间内损失了30万部队、500辆坦克的数量虽然大大超过了预计,但也不是什么灾难性的后果,大不了与过去一年的平均消耗水平(每周10万人)接近,这一年多里哪一周不损失10万?这次西南、顿河、斯大林格勒三个方面军建制完整、主力尚存已是非常难得的结果了,他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但如何开展下一步行动却成了很大的问题。

在听完各方面的意见后,斯大林习惯地进行总结发言:“……前天我接到了一封来信,是51集团军第4机械化军军长瓦西里-沃利斯基少将写给我的,我建议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朱可夫接过了信,信的内容不长,但他看了之后脸色迅速阴沉下来:

“尊敬的斯大林同志:

……鉴于此次战役前期暴露出来的有关问题和敌我兵力、兵器、战斗力的对比情况,我认为总参谋部策划的‘天王星’行动不仅不会成功,而且会带来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作为一个忠实的党员,同时代表参加这次战役的第4机械化军全体负责干部,我请求国防委员会立即仔细审查这一战役决定和相关计划,并请求推迟或者完全取消这次战役。”

看着信里矛头直指“天王星”计划,朱可夫就没来由地感到一阵愤怒,但还是强压着火气将信件递给了华西列夫斯基。

“这是?……”华西列夫斯基一开始不知道内容,粗粗扫了几眼之后脸色也迅速阴沉下来,整件事可大可小,往小了说只是一个军级干部对作战计划的不同意见,往大了说是在暗示他和朱可夫两人的指挥与策划有问题。斯大林同志没有当面驳斥并用批判性的意见来点评这封信,似乎又让人捉摸不定最高统帅的意见。

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都是大风大浪里过来的,他们一眼就看出这件事背后不简单:在被曼施坦因打了一闷棍后,斯大林同志对“天王星”后续作战的信心与决心开始动摇了,甚至已在提前寻找退路——看我已提前提醒你们了,万一到时候失败可不要怪我。这种推卸责任与事先甩包袱的做法让两人提高了警惕。

“这种动摇主义与怀疑主义的思想是不能让我们获得胜利的。”眼看斯大林的狗腿子们蠢蠢欲动,朱可夫站立起来发言,他的口气很重,说话十分刺耳,“在顿河河曲部战斗中,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无药可救,恰恰相反,很多错误就是在不必要的意见争执和胡思乱想中犯下的……我们军一级、师一级的指挥员不去考虑如何提高所属部队战斗力,不去思考如何提高部队战术执行能力,反而本末倒置地来考虑战略、全局问题,他在想什么?他有这个高度和眼光么?他以为自己比斯大林同志更高明么?比整个总参谋部更高明么?如果那样,我可以请他来负责全局!”

华西列夫斯基也站起来表态:“这种未战先怯的想法不能纵容,我可以承认我们相比法西斯在兵力、兵器上处于劣势,但这难道是我们放弃战斗的理由?明天曼施坦因向我们进攻,如果他要斯大林格勒、要莫斯科,实力不如对手的我们是打算投降还是后退?这本来就是一场法西斯强加于我们的战争,我们唯有坚决抵挡到底,没有第二条退路可言!”

伏罗希洛夫看看满脸愤怒的朱可夫与华西列夫斯基又转过头看看古井无波的斯大林,言不由衷地和稀泥道:“这个……我们并没有表示同意这个意见……斯大林同志只认为要多讨论一下……毕竟……怎么说呢……”

老滑头!这是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人的一致观点。

铁木辛哥也开了口:“我看不如这样……鉴于敌情和当前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天王星’行动计划的条件与环境已不适用,是否可以请朱可夫同志和总参谋部重新拟定一个合适的作战计划。”

海军统帅库兹涅佐夫是深知内情的,同时也同情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遭遇——如果没有斯大林指手画脚的横加干预,这场顿河河曲部的战役根本就不会打成这样,当然在公开场合不能指责最高统帅的不是,他斟酌着用词,缓缓说道:“我认为我们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和战略意图有更清晰的认识,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战役计划才有意义,我们当前最主要的作战目标不是急哄哄从德国人手里夺回这座或者那座城市,我们必须首先让部队锻炼成长起来……”

莫洛托夫的态度相对超脱,他没有拘泥于战役本身,只阐述了这场战役的国际观感与盟国动向——“……最起码一点是打消了英美两国对苏联与德国静默战争的怀疑,消除了他们认为我们可能与法西斯单独媾和的怀疑,这对于维护与巩固联合战线有积极意义,他们表示愿意进一步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我们的力量,有关坦克、飞机、火炮的补充已在路上了——英国人从北极航线运来一批,美国人准备从中东方向运来一批。”

众人欣慰地点点头,总算是有点好消息。

“我的意见是这样……”斯大林忽然开了口,但他的话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第58章 力量对比(修正)

“首先我们要重视这封信,从层级与渠道来说,由沃利斯基同志直接写信给我是不合适的,因为他的直接领导是第51集团军司令员特鲁法诺夫,战役领导是叶廖缅科同志,他绕过他们直接向我反映问题,说明我们部分同志对下属意见是持有粗暴与不耐烦态度的;其次我们不要太过于看重这件事,这毕竟只是一个军长的来信,参加这次战役的方面军司令员有5个,集团军司令员有20多个,军一级指挥员多达60几个,从人数比例来说是少数——有不同声音完全是正常的,我和康斯坦丁、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之间还有不同意见呢……”

朱可夫只有对此报以苦笑:斯大林一边说不要过于看重这件事,因为只是六十分之一的军长意见,一边又说沃利斯基反映问题是正常的,还说不能对下属“持有粗暴与不耐烦态度”,这明着是敲打叶廖缅科,实际是指责自己和华西列夫斯基“一触就跳”,斯大林同志还坦然承认自己与两个主要下属之间存在“不同意见”——这都没错,可问题是有不同意见的时候都是您的意见最后落实了下去好不好?

华西列夫斯基也很沮丧——战争打了一年半,他本以为自己的神经已足够坚韧,却没有料到最高层依然还是这番死气沉沉的表现,打了胜仗大家都争着揽功劳、表姿态,打了败仗就千方百计推卸责任、洗清自己,遇到困难大的方略与前景不明的话题要么只顾揣摩斯大林同志的意见,要么竭力回避问题而给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再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扭转局势?

斯大林似乎没注意到两个手下的怪异表情,依然自顾自地说下去:“……这封信我会亲自与沃利斯基同志交换意见的,希望负责战役指挥的同志不要受此影响;同时,我赞同铁木辛哥同志的意见,请朱可夫同志和总参谋部考虑对‘天王星’作战计划进行修订——我们的目标还是罗斯托夫,但策略与方针应该进行重大调整。”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只能同时应诺。

就在红军舔-舐伤口、商讨下一步应对策略的同时,曼施坦因也在为下一步作战积极调整思路,海因里希终于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对曼施坦因那略显粗糙的防御计划进行修正,用他最想要的方式来进行阵地构建与防线布局,曼施坦因乐得轻松,一高兴就做了甩手掌柜,不过他没有忘记第一时间向柏林方面通报情况,对这份高交换比的战报,霍夫曼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但应曼施坦因所请对南方集团军群此次作战有功人员进行表彰与嘉奖,还答应加大支援力度。

11月25日,总参谋部为南方集团军群送来了盼望已久的补充,分别通过海、陆、空三个渠道抵达前线的一共包括26000名补充兵(其中含300多个后备坦克车组),193辆4号G型坦克和一个全部装备虎式坦克的装甲营——国防军第503重装甲营,该营辖有54辆虎式坦克,排在该营之前的501、502重装甲营此刻已在古德里安麾下效力。

除装备与人员补充外,总参谋部还就实际部队部署与曼施坦因的请求对作战指挥体系进行了调整,霍特大将指挥多国部队的名头一炮打响,大家互相开玩笑地称呼他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现在他手下不但有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伐克人,又多了乌克兰人——额外收获了一个乌克兰第一师作为增援,他的任命也有了调整,正式委任为南方集团军群北翼集群(简称霍特集群)司令官,莱因哈特上将接任第四集团军司令官;克莱斯特大将接任南翼集群(简称克莱斯特集群)司令官,埃贝哈德-冯-马肯森上将接任第一装甲集团军司令官。曼施坦因仍然是南方集团军群的最高统帅。

曼施坦因感慨元首的作风果然变了,若是以前,这26000补充兵肯定会被组建成2个新编步兵师,让前线部署看上去兵力更为“雄厚”一点,但实际上除了番号增加与心理安慰之外,兵力并不会发生变化,甚至还有可能削弱——两个完全由新兵组建起来的新编师论实力发挥还不如将其编入现有师能发挥更大作用。

除坦克以外,第一批下线的追猎者歼击车也给南方集团军群送去了40多辆,现在他终于不用再和海因里希争夺装备了,不过他发现抽调三号突击炮加入装甲师的好处很多,这次战役中第16装甲师和警卫旗队装甲师之所以能打得如此出色与犀利,完全是因为额外配属了三号突击炮部队的缘故。另外,胡贝中将对警卫旗队师的希姆莱管风琴眼热不已,这次也要到了一个连,胡贝老爹迫不及待地就编入自己的装甲师去了。

在关注重型装备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对有关轻装备与后勤的反馈也在报告中进行了详细阐述,海因里希认为Stg43与g43步枪都是不错的武器,但还有一些地方与细节需要修改,在具体装备上他不建议步兵班全部使用Stg43,那样对后勤补给的压力太大,他认为配备2支stg43步枪同时再搭配g43步枪的火力足够了,鉴于新武器产量不高,他希望能优先配备给各部队中最为突前也最为精锐的装甲掷弹兵们,让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发扬火力。

由于这次在作战中表现不错,特别是在硬顶布良斯克方面军进攻中经过整顿的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人表现突出,另外罗马尼亚内河舰队在河曲部坚持作战给了很大德军很大的火力支援,霍夫曼决心进一步利用剩余物资武装他们,除答应给罗马尼亚人那几艘法国旧舰外,还指示曼施坦因将第16装甲师和克莱斯特装甲群中坦克补充换下来的一共56辆3号坦克全部给了罗马尼亚人,另外军需总监施蒙特也将换装下来的50多门37mm反坦克炮一股脑儿塞给了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加上在突击瓦图京后卫部队中缴获的反坦克炮,这两个集团军的反坦克力量一下子突飞猛进。现在所有人都认为这些经过调整充实的盟国部队不再是累赘,虽然他们在很多方面还赶不上德军,但战斗力与精神面貌已有了质的提升。

整个南方集团军群的装备水平提高得很快,基本换成了4号坦克(除最新的4号G型外,尚有一部分4号老型号)还率先拥有了东线最早的重装甲营,这让北方、中央两个集团军群都很羡慕,施佩尔再次重申保障他们在年底前完成所有3号坦克换装,这几位司令官才没有继续纠缠与发难。

大战过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德军与红军的总兵力对比由160万:250万变成了160万:230万——虽经斯大林从多方面极力搜罗,红军总体数量没能够恢复到战前水平,同时双方坦克数量也从1800辆:2500辆变成了1900辆:2200辆,在整体性能上德国坦克完全超越了对手,双方的力量对比进一步接近了,这对于下一阶段作战是十分有利的。

关于下一步作战方针,三个集群的最高司令官都有不同看法。曼施坦因是铁了心要将攻势防御进行到底,克莱斯特则认为可以利用黑海制海权的局部优势进行外高加索地区的登陆作战,而霍特则认为应该抓住有利天气(顿河下游尚未结冰)的最后时间进行装甲突击战,优先目标建议是西南方面军。

但不利因素也很多,红军三个方面军结合在了一起,总兵力高达90万,短期内不可能啃得动的,特别是情报显示红军在顿河对岸还准备了30万从西伯利亚方向抽调而来的预备队后,再想重演顿河部的精妙如手术刀般战役变成了不可能,抱成团的红军重兵集团就像一个蜷缩起来的刺猬,很难下口。

争论了半天,最后曼施坦因拍板并征得霍夫曼与蔡茨勒的同意,还是坚持稳固防守再反击的策略,霍特集群的优先打击目标可以暂时从三个重兵集团上挪开去对付布良斯克方面军。不过,第四装甲集团军指挥官莱因哈特上将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他认为下一阶段红军的作战矛头可能会首先指向该集群,特别是吃了亏的瓦图京和西南方面军绝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对此可能性,国防军大本营表示了高度重视,但霍夫曼还是那句话,除补充之外没有援兵,希望各部队能自己度过难关。由此,对南方集团军群的最大考验即将来临了……

本卷完,请关注下一卷《咆哮:猛虎出埃及》

第6卷 咆哮:猛虎出埃及

第1章 第二次航空军备重整案(上)

11月26日,施佩尔在柏林主持召开了第二次航空军备重整会议,早在会议开始前一周,所有的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制造商都已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首节 上一节 137/10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的岳父大人叫吕布

下一篇:近身狂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