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铁十字

铁十字 第212节

由于夏秋之交的特殊变化,原本历史上应该出现的外高加索方面军、北高加索方面军、南高加索方面军均未设立,只有高加索方面军的番号一直保留着,身为高加索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他手下一共拥有6个陆军集团军、2个飞行集团军、3个独立军,满满当当80多万兵力,而与他对峙的德国克莱斯特集群大概拥有近50万兵力。在夏秋之交的战事中,虽然高加索靠近罗斯托夫方向、相对平坦、有利于装甲战与运动战的地盘都被克莱斯特打了下来,但秋列涅夫依然牢牢守住了高加索山脉各隘口,“挫败”了德军在黑海沿岸的登陆企图,保存了大部分兵力。这份功劳不敢说与优秀的方面军司令员相比,起码比沃罗涅日方面军强太多了。

现在他面临新的问题:斯大林和总参谋部命令他抽调可靠部队进入波斯作战,并要求警惕土耳其方面的行动。

原本秋列涅夫的压力没这么大,斯大林最初只要求从高加索方面军抽调5万兵力,他会再从中亚抽调10万兵力然后交给可靠的将军统帅,但在英国人的一再要求之下,莫斯科变更了决定,最终答应从高加索方面军抽调10万兵力,从中亚抽调5万——他从配合变成了主导,这让他觉得困难很多、问题很大。

在是否考虑更换秋列涅夫方面军司令员的问题上,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人的意见也不统一,朱可夫从战局出发,希望把更加凶狠好斗的科涅夫调到高加索方向来,而把秋列涅夫换到目前风平浪静的西北方面军去,而华西列夫斯基则认为不能做这种更换,一来秋列涅夫在这个位置上干得很不错,没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而科涅夫一直给总参谋部和斯大林同志惹麻烦;二来秋列涅夫的个性和脾气能够团结属下,并妥善处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当地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土耳其、波斯等复杂的周边情绪,换了脾气暴躁的科涅夫上来,说不定会将这些事情弄得一团糟——方面军司令员当然要懂军事,但光懂军事可不行。

在这一点上,伏罗希洛夫、布琼尼都持有类似意见,甚至连莫洛托夫都反对让科涅夫去任职——现在土耳其人的态度很不稳定,万一他那火爆脾气把土耳其人惹毛了怎么办?而且高加索就是一个稳定战线,红军并不打算在这里大打出手,除非真按斯大林同志的想法单独组建一个方面军进入波斯作战,否则最好还是以稳重谨慎为主。

朱可夫被说服了,他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转而要求秋列涅夫组建一个可靠的集团军进入波斯。

秋列涅夫很快完成了任务:鉴于土耳其、波斯复杂的民族势力和相对崎岖的地形,他特意选择了第45集团军进行加强,这个集团军最初编有山地步兵第138师、步兵第31和第136师,山地骑兵第1师,第55堡垒地域师(经加强后改组为炮兵师),又从第47集团军抽调了山地步兵第63、第76师,步兵第236师,坦克第6师,总兵力达到了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坦克师和1个炮兵师,共计10万人马的规模。但坦克只有100多辆,而且较先进的T-34只有50多辆,其余不是T-60就是T-70,甚至还有4辆T-26。为此,在秋列涅夫向总参谋部递交编成报告时特意指出:虽然T-60T-70T-26在装甲战中性能比较差,但在波斯高原这种崎岖的地形上进行作战可充分发挥他们灵活轻便的特点,因此他认为基本能满足需要。

秋列涅夫除要求总参谋部给他增加200架飞机和一批炮弹之外,很体谅莫斯科的困难,没提出更多要求。这感动了包括朱可夫在内的所有人,不过感动归感动,到最后200架飞机的要求也没能落实,只东拼西凑抽调了70架飞机给他,又额外给了他20多辆T-60算是弥补,然后大笔一挥,同意梅佐夫中将继续出任这个加强后的集团军司令员职务,番号依旧是第45集团军,内部也称波斯集团军。

除人事和组织调度外,秋列涅夫一边抓紧时间让部队进军,一边与梅佐夫中将等人商议作战方针,最后确定波斯集团军的目标并不是驱赶、消灭在波斯和伊拉克的德国人,而是要用妥善坚固的防线拱卫北部波斯与外高加索一带,发挥山地步兵的作战优势,核心重点是保住巴库油田。

安排妥当这一切后,秋列涅夫还特意派了参谋长去总参谋部汇报情况,把作战目标与原则、大体布防与固守重点都向总参谋部做了汇报,同时还告诉朱可夫等人,他在后面额外安排了5-7万人的预备队。整个计划认真细致,该考虑的都考虑了,大本营众人都没太多反对意见,连朱可夫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他认为这个计划目标非常冷静与清醒,说明方面军司令员和集团军司令员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不是头脑发热、拍脑袋拍出来的产物。

朱可夫私下里对华西列夫斯基感慨:“到底是斯大林同志亲自挑选的司令员,老成持重还尊重、体谅上级,比起某些肆意妄为、一言不合就向领导发脾气的司令员来实在是好太多了。”

华西列夫斯基只是笑笑并没多说话——哪个领导不喜欢这样的下属呢?

为表达对高加索方向的重视与安抚,大本营信誓旦旦地许诺:一旦春季来临,一定会从顿河前线抽调重兵南下,争取在中东战场取得突破性进展。

红军现在的态度是反过来了,以前是盼着冬天早日到来,现在是盼着冬天早点过去。顿河前线作战一直不顺利,打打不进去、撤撤不下来,三个方面军明明无寸进之功却依然只能硬着头皮坚守在那里,一旦开春情况就好办了——大地化冻,顿河复流,道路崎岖难行,德军机械化部队快速灵活的特点就发挥不出来,十分有利于红军大踏步后退的调整。而现在正是土地坚硬如铁的时候,十分便利于德军装甲部队活动。

而且俄国人愕然发现:这个冬天与上一个不同,德国各种各样的车辆居然没有因寒冷而不能使用,这大大出乎他们的意外。他们哪里知道,为防止再次出现这种局面,德国化学家从1942年初开始就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极寒条件下的润滑油和防冻液配方,从9月份开始,东线军需处就不断将改进过的润滑油、防冻液与其他御寒物资送往前线,再加上德国完全控制了黑海的运输渠道,南方集团军群的后勤保障是干得最好的。所以曼施坦因现在并不惧怕冬季战争。

第19章 俄罗斯的冬天(4)

秋列涅夫的担忧在于空军,自一月初德军进入中东后,德国飞机的侦查活动就开始大幅度增加,有些是从土耳其方向来的,有些是从波斯方向来的,侦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巴库、外高加索各主要防区都在德国人的侦查范围内,他每天都要看大量有关德军侦查的情报汇总来揣测德军下一步的行动目标。

他不止一次要求空军加派力量击落有关德国侦察机,但要命的是,空军居然拿这些侦查的德国飞机毫无办法。高加索方面军几乎没有雷达,所有防空都需要目视警戒,在向总参谋部开口时,曾有人提议要求莫斯科支援一些雷达,秋列涅夫斟酌再三之后拒绝了——不是他不知道雷达的好处,也不是他不想要新鲜玩意,而是他深知这些东西对目前的红军而言有多宝贵,很可能开了口也要不到。最后,除巴库油田方向安排了几座聊胜于无的雷达站外,其余方向的防空都需要目视后由地面引导截击。

高加索方面军用于截击的最好战斗机是雅克-1或米格-3,只有少数几架拉-5,在面对德国以BF-219和FW-190搭配形成侦查组合时遇到了极大困难。德军通常由BF-219经过侦查改造后由资深飞行员执行任务,他们大摇大摆地在低空拍照侦查,要发现也不难,问题出在截击上——无论雅克-1、米格-3还是拉-3在低空一对一时都不是BF-219的对手,如果二对一,甚至多对一,BF-219又溜得飞快,只有拉-5勉强还跟得上,一旦把其他飞机甩开只留下拉-5时,要么是BF-219回过头将拉-5吃掉,要么是头顶隐蔽盘旋的FW-190趁势扑下消灭拉-5。半个多月你来我往的侦查、反侦查行动中,德国不但如期完成了侦查任务,还顺手击落了14架苏联飞机,自身损失只有区区3架。

秋列涅夫没过多责备空军,他知道他们尽力了,但他要求详细记录德军的侦查情况并每天汇报,按照他了解到的经验,在现代化战争中,敌机侦查频率与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一般是敌人即将发动主攻的方向,他高度关注德军飞机的动向,但看了半天之后仍觉得不得要领——德国飞机这儿也有,那儿也有,似乎对哪里都很感兴趣,一下子还看不出重点关注的区域是什么。为此,他只能苦恼地要求下面提高警惕。

有一件事更为奇怪,德军飞机虽然经常前来侦查,但并未对外高加索地区和巴库油田进行轰炸,不炸油田他能理解——德国人还想留着自己用,但不炸其他地方他实在想不通,曾有人建议采取先发制人的方针,出动大型轰炸机去轰炸伊拉克油田,被秋列涅夫考虑再三后拒绝了。现在轰炸机数量不够,在德军的截击面前很难取得成效,除白白损失之外捞不到便宜。反过来说,如果油田群真这么容易被摧毁,罗马尼亚的普罗什蒂那油田早就被红军不知道炸平多少次了。于是在外高加索就出现了非常奇特的苏德空军“相安无事”的局面,德国轰炸机只一心一意去炸波斯的英国人和印度人。

但德军新飞机始终是高加索方面军头顶最大的威胁,据秋列涅夫所知,高加索方面军遇到的情况远不是孤例,红军飞行员在各个战场上遭遇了越来越多的BF-219,这种飞机比德国人常用的BF-109速度略慢一些,但低空操纵性非常好、机动灵活,没有任何苏联飞机(无论是雅克-1,米格-3还是拉-3)是其对手,英国人的飓风表现就更差,新服役的拉-5也略逊一筹。BF-219只有在面对P-39需要小心一些——因为这种美国援助的飞机不但坚固且都是苏联空军老手操纵,可惜P-39装备量太少,再加上还有FW-190a搭档,他稳稳吃定了其他各种红军飞机。这种飞机是如此抢手以至于东线航空队大部分BF-109驾驶员愿意排队等待更换这种新飞机。

俄国人当然也发现了BF-219一旦进入中高空后就没这种优势,问题是除个别脑袋发热的新手,其他人根本不肯跟上来——明明在上面还有FW-190在等着,这让红军飞行员处理起来很棘手。更令红军痛恨的是,这种飞机不挂副油箱时航程居然能达到1500公里,差不多是BF-109的两倍,比起红军一干短腿飞机也大大超越了,因此红军的轰炸机或攻击机——无论是Pe-2,Sb-2还是伊尔-2只要被BF-219咬上,基本都逃脱不了被击落的下场。

于是BF-219和虎式坦克一样,成了俄国人目前最不愿意面对的目标,虽然BF-219打出来的交换比没虎式这么恐怖,但造飞机可比造坦克容易,虎式从10月份开始生产,到1月份的月产量不过170多辆,BF-219正式量产已是12月初的事了,仅仅一个多月,产量一下子就过了400,预计到3月份时能突破800,如果不是海航的需求要优先保障,东线的BF-219还会更多。

BF-219带来的挑战深刻折射了红军空中力量在最近几个月面临的危机,这种困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是因为英美的援助物资没有到位。从11月份开始,苏联累计需求高达5万多吨的铝锭没能拿到手,缺少金属材料的现实直接制约了飞机生产,迫使俄国人只能拿木头制作飞机,这当然不足以造出好飞机。只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美国人其实把铝锭都送出来了,只可惜这些物资要么沉没在了印度洋,要么在埃及的码头和仓库里变成了德国人的战利品,总数高达近3万吨的铝锭目前正紧张地往德国国内输送,再过个把月就能变成飞机重新与俄国人见面了。

二是德国投入了新机型。以BF-219为代表的新飞机在东线战场彻底发挥了航程远、低空性能突出、缠斗水平高的优点,打得红军苦不堪言。除此之外,新推出的飞机还包括He-218,这种飞机比BF-219更让人头疼,以往斯图卡是慢吞吞扔炸弹然后再慢吞吞往回飞,有足够的时间供红军战斗机打靶,德国人只能凭借坚固的机体硬扛,现在新的俯冲轰炸机几乎是“刷”地一下就把炸弹给扔了,然后又“嗖”地一下跑了,反应慢点的截击机飞行员连对面长什么模样都没能看清楚,以至于最开始在红军内部流传的版本是德国人开发了一种新型战斗机——具备俯冲轰炸能力的战斗机。He-218受到了斯图卡飞行员们的狂热追捧——轰炸机当然要像斯图卡那么坚固,但如果有敌人摸不着边的轰炸机就更好了,有人称呼这才是真正的“闪电轰炸机”,曾经的闪电战王者斯图卡被挤兑地只能去担任对地攻击机了。

其实俄国人还不知道,He-218的第一种改型,加装Mw-50(甲醇与水混合物喷射装置)的He-218c已出现了,它能在紧急状态下为发动机额外多提供200匹马力。此时He-218能飞出632公里/小时的高速度来(舰载机略重一点,速度只能达到619公里/小时),比BF-219还快,不过持续时间只有15分钟,且多次使用后对发动机有损伤。

与此同时,由于霍夫曼的大力引导和BF-219与FW-190a高低搭配的成功运用,再加上戴姆勒-奔驰公司的技术人员终于开窍了,不再试图让一款发动机完全兼顾高中低各空域的性能,于是在Db605d(Db605是db601系列的升级版)发动机上安装一级两速机械增压器很快成熟并投入量产(主要照顾中低空性能),该发动机马力达到1700匹,大小直径比目前使用的Db601e系列略大,重量会重近200公斤,亨克尔公司的技术人员正根据新发动机重新改进机体结构、调整重心分布。按照他们的乐观估计,这种发动机安装成功后,He-218哪怕不“嗑药”也能飞到615公里/小时以上,而且低速状态下的起降性能会变得更好。

另一个值得称道的进步是,由于霍夫曼和施佩尔搜罗了大量的稀有金属,德国各科研人员不再为材料短缺而发愁,再加参考英国梅林发动机的设计细节与日本方面有关高温合金的技术探索,他们在相关领域进展很快。在控制中东油田后,根据霍夫曼的批准,德国航空不再使用煤制油燃料——他们终于可以财大气粗地敞开用96号c3燃油了,法本等公司开始大力钻研110号以上的燃油标准与添加剂,不至于让这些专家为照顾87号的低等级燃油而伤脑筋,因此在Db603+系列发动机安装两级三速涡轮增压器(偏重高空性能)的事情也终于有了眉目,实验室里获得的数字是1850匹马力,只是距离实用还需要一点时间。

第20章 俄罗斯的冬天(5)

红军在1942-1943年遭遇的空军危机除资源与生产能力不足、飞机性能差距外第三个也是最大的问题在于飞行员素质。

面对战争的迫切需求,很多红军飞行员只训练了50-80个小时就拉出来实战,他们接受了最基本的飞行和作战技能培养,但有关相互配合、保持队形、采取合理战术、排除故障等训练科目却少得可怜。俄国人的逻辑简单而粗暴,掌握了基本技能就上去飞,每参加一次战斗就是最好的训练过程,活下来就是胜利——就增长经验与能力而言,作战1小时比培训20小时还有用。

而他们的对手,通常是在德国国内训练了250个小时,有着完整的各级教练机培训经历的飞行员——虽然这个培训时间相比大战以前已压缩了很大一部分(德国新飞行员最初与美国飞行员一样,培训时间超过350小时),但仍强过红军那些连训练都不完整的飞行新手。在身兼空军司令的霍夫曼要求之下,9月份之后的东线飞行员队伍同样进行了重大调整,那些创纪录的功勋飞行员被一个个抽调回国,或是到学校担任教官,或加入本土航空队对付英美飞机,以战斗机飞行员为例,留在东线的基本都是击落数字不破百的人员,他们经常带着一批刚毕业的新手出来作战。

新飞行员大都喜欢开BF-219,因为他们习惯狗斗、喜欢狗斗,经常因为与对方缠斗而忘记作战任务,BF-219尤其适合他们,而老手通常更喜欢Bz战术。因此,在东线上空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新手辛辛苦苦追杀、纠缠了半天,他的长官或者资深战友仅仅用一个轻巧的扑杀就解决了对手。

根据霍夫曼拟定的轮换制规定,各航空学校毕业的新飞行员一律加入东线作战,然后从东线抽调资深飞行员赴西线参战。在航空学校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航校是第一训练阶段,东线是第二训练阶段,只有在东线完整出勤并作战五次以上才算是成绩合格,准予毕业。

这样一来,东线的红军菜鸟没有变成德国王牌飞行员刷成绩的地方,反变成新手飞行员进行实战训练的场所,由于飞机产量和航空学员比历史多得多,德国空军得以维持了较高的出动频率,同时也能承受了更高的损失。这项政策的好处在9月、10月还看不出来,甚至比以前更被动,等到了12月、1月时,效果就比较明显了——红军飞行员逐渐陷入了被绞杀的窒息陷阱。

霍夫曼的方针很明确:最好的飞行尖子抽回来当教官——加大人员培养力度;资深王牌飞行员充当西线的顶梁柱——加大对英美战略空袭的反击;一般王牌飞行员在东线带团队——用他们的经验对新手进行传帮带;新手飞行员去东线练技术——面对连培训时间都不完整的红军新手,他们有更高的生存几率与提升空间。当然,如果你连东线俄国新手飞行员也打不过,那只能说明你不配当飞行员。

从战斗机飞行员统计结果为例,进入12月份以后,苏联新飞行员的平均生存时间是50飞行小时——95%以上的人都挺不过100个小时,而德军新飞行员的表现则要好得多,只有不到20%的人会在头100飞行小时内丧命,这意味着双方新手飞行员的交换比大致是1:5。问题不在于1:5或者1:6,只要德国飞行员能熬过这个阶段,他就可以被视为成熟飞行员,能坦然面对红军老手而不必担心。而他们的对手,仍然是一茬又一茬的新手。

如果他能挺过250个小时,那基本上都拥有5架以上击落记录,够得上王牌标准了。当一名德国飞行员有了250个培训小时,又有了250个作战小时后,他就开始进入成绩稳定增长阶段,在东线具备带团队的水平了。套用游戏的术语来说,东线就是一个巨大的新手村,能经受住东线的考验,就意味着度过了新手阶段而存活下来。

这种轮换方式带来的损失固然比以前一直让尖子飞行员执行任务、坚持到被击落然后再上一个新手替补来得大,但轮换中丧生的多半都是新手,对队伍整体的伤害并不太大,空军司令部就愕然发现在大批飞行员损失的同时,飞行员整体队伍的素质与飞行时间却在稳步上升。现在东线再要抓100多架的超级王牌比较困难,但抓十几架,几十架的王牌却比比皆是。

在东线培养、成长成熟,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飞行员很快就会抽调回国参加西线战事,这时候他们碰上的英美飞行员大多数拥有充分培养时间但缺乏作战经验的类型,然后这批老手又愉快地用自己在生死边缘总结、提炼出来的战术和策略来对付这些新手,能经得住东线老油条三板斧的英美飞行员可不多。而且就算德国飞行员被击落也无妨,只要跳伞后捡回一条命,过几天又能重新上蓝天搏杀,而英美飞行员只要在欧洲大陆上空被击落,除极个别被地下抵抗组织搭救外,多半只能沦为阶下囚。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伴随着飞机产量的暴增,德国空军队伍越打越强、越打越壮,东线苏德两军的作战飞机对比从8月份的3000架:9000架变化为5000架:8000架,西线英美轰炸机群的损失率一路攀升,最高曾冲破19%,在引入P-47护航机制后,损失率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14%左右。与此同时,德国空军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轰炸机为主变成以战斗机为主,霍夫曼自信地宣称:“在这个世界上,排除空军因素之后的纯粹地面战争,在兵力接近前提下能击败德国陆军的国家目前还没有。”

第21章 俄罗斯的冬天(6)

秋列涅夫的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红军从各个渠道得到消息,南线德军的兵力增长得特别快,这种增长已超过了为打败英国第10集团军所需要的兵力,该集团军残部到1月23日时已剩下3个不满员的师,而且基本丢光了重装备,连掩护的飞机也没有几架,全军覆灭近在眼前——但德军不但没有跟随退却印英军的脚步向波斯东部、阿富汗和印度方向追击,反而将部署重心越来越深入贴近波斯北部,1月24日,德军占领波斯中部重镇伊斯法罕,距离德黑兰只有350公里。虽尚未与红军交火,但经方面军参谋部的讨论,一致认定德军有向北进攻的企图,且已迫在眉睫,这个时候,从中亚方向抽调进入波斯的军队甚至尚未完全越境,更别说与红军波斯集团军汇合——这让秋列涅夫感到了深切不安。
首节 上一节 212/10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的岳父大人叫吕布

下一篇:近身狂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