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铁十字

铁十字 第361节

“发现德军登陆企图后,英地中海舰队出击进攻,但尚未抵达战场便被德军轰炸机机群消灭,英国人所谓德意在地中海的海军主力全军出动,地中海舰队寡不敌众的说法根本就不是事实——早在德意舰队抵达战场前,英国地中海舰队就已被收拾掉了。”华西列夫斯基叹了口气,“这批登陆部队上岸后,立即切断了蒙哥马利所部的退路与补给路线,30万全副武装的英国军最终被不到20万德军消灭在沙漠里,然后德军趁势席卷了整个中东与埃及,而赶去救援的英美支援舰队和登陆部队则在非洲之角海域一头撞上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近乎全军覆灭……”

“真是一群废物!”一群人议论纷纷。

“所以,我们不能小看德军的登陆能力,在里海敌我双方都无法投入大吨位军舰的前提下,可以利用S艇和登陆艇的德军登陆优势甚至比以前更大,就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那两个精锐的伞兵旅还在隆美尔的集团军编制中。”华西列夫斯基轻轻将代表隆美尔的蓝色小旗往乌拉尔河河口的阿特劳一插,“假如德军先以2个空降旅控制沿海一线,然后第一波登陆一个装甲师又一个步兵师,诸位认为会出现什么后果?”

众人苦苦思索起来:阿特劳是里海北岸城市,距阿斯特拉罕超过350公里,假设德军真在此登陆,扼守阿斯特拉罕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肯定来不及救援,而散落在里海附近的其他后备兵力完全就是民兵水平,根本打不过精锐的德国空降兵或装甲师。

“只有出动马利诺夫斯基同志的独立集团军执行反登陆作战……他们离这里不过200公里,3天内完全可以赶到。”

“如果有足够的登陆船,3天时间足够德军将2个师全部送上岸了。”

“那又怎么样?”铁木辛哥嚷嚷道,“一个集团军25万人还打不过2个师?”

一直没说话的朱可夫忽然苦笑起来:“说不定真打不过,25万人不可能一次性投入战场,马利诺夫斯基同志一次顶多能派出1个坦克军,1-2个步兵军去进攻……”

“这……”大家迟疑起来。

“因为对面的装甲师不好惹。”华西列夫斯基无奈地叹了口气,“目前得知隆美尔手里有2个装甲师,一个是大德意志师,一个是党卫军维京师。同志们,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这是很难对付的敌人——一个师拥有的坦克超过了400辆,比我们一个坦克集团军还略多一些。”

“400辆?”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但很快又释然,德国装甲师一直都不好惹,带字头的装甲师更是难啃的硬骨头,很多人都与大德意志师、维京师交过手,知道其中虚实。铁木辛哥脸涨得通红,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如果让隆美尔所部完全登陆成功,假设有2个装甲师、2-3个步兵师,2个空降旅总共10万人在里海登陆,然后由东向西进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侧后,只怕防线会全线动摇。敌人也不一定要进攻阿斯特拉罕,他们进攻斯大林格勒能收到同样效果。”华西列夫斯基轻轻将蓝色小旗沿西北方向推进了500公里,然后地图上醒目地出现了4面旗帜包围斯大林格勒的模样——这就是四面合围的真正含义!

众人没说沿里海沿线布防这样的傻话,里海海岸线超过1500公里,而且因为内生缘故,其实更像一个大湖,沿岸地势平坦,到处都是可以登陆的地方,分兵把守就是处处不设防,只有事先部署类似于马利诺夫斯基这样的独立集团军作为战区预备队,在收到敌军登陆情报后立即进行反登陆,这还有一丝希望。当然,如果里海区小舰队能发挥作用的话,情况会更理想。

可没等众人发问,库茨涅佐夫已明确表示里海区小舰队深受从伊朗和高加索地区起飞的德机轰炸之苦,现在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军舰。于是所有希望只能寄托在马利诺夫斯基身上。可这样的独立集团军只有一个,要想多编组也没有更多的兵力和装备,更何况,无数次战斗已证明了光有兵力和装备却没有质量也是不行的。

红军目前比数量规模急剧下降更可怕的是技术装备的性能与质量也在快速下降,以坦克为例,目前红军坦克部队基本装备是T-34/76,少部分换装最新产的T-43,新坦克(T-34/85与IS-1)虽已明确了设计方向,但冬季来临前无法进行量产,倒是改进了前部装甲厚度、改善悬挂机构的T-43获得了比历史更好的发展契机——某种意义上说,T-43更接近于4号G型的改进思路。

1943年出厂的T-34完全不能与以前的产品相提并论,别说质量比不上1941年的T-34,就连比去年紧急状态下生产的T-34还差。很多不显著的零部件被取消以简化生产,同时由于高质量装甲钢缺乏,车体首上、侧面等大块原本需用厚尺寸轧制装甲钢的地方全部用同厚度铸铁替代,生产简便性、材料来源当然是简化了,可质量也下降到惨不忍睹的地步。

冶金水平世界一流的德国自己用铸造工艺也只能达到轧制装甲钢90%的防御水平,这也是为什么霍夫曼拒绝工厂为提升产量而给虎式配铸造炮塔的原因——尖端武器就应该保持最好的质量以便给前线足够信心,就苏联自己那种带气泡的铸造工艺,质量就更差,以前37mm反坦克炮是打不穿T-34正面装甲的,现在400米距离上配钨芯穿甲弹已完全没有压力。防御能力下降是生产质量恶化最显著的证明,除以外,操纵性、发动机平均无故障水平也越来越差。

德国方面同样注意到T-34质量显著下降的事实:当初质量最好的T-34被前线部队缴获后直接可与军备部按1:1比例兑换4号坦克,然后拿去南线与英美对战;后来质量下降的那批货色就拆除炮塔,利用底盘生产各类变形车——突击者坦克歼击车就用了T-34的底盘,这时候兑换比例还能保持2:1;而春醒战役中缴获或摧毁的那些T-34,军工专家们看了一眼就得出一个结论——“垃圾!”,只能用4辆甚至更多才能兑换1辆4号坦克。他们的最新去处是给各东方国家用于装甲兵培训,那样防御低就完全不是件事,而故障水平高正好可以锻炼维修水平!

要想用这种兑了水的坦克去对付精锐的4号h或虎式当然是不行的,但这种兑水的办法在后方还受到了主管国防工业生产的伏罗希洛夫元帅的表扬——因为苏维埃已无力供应足够的装甲钢,如果坚持既往标准,那就意味着产量大幅度降低,这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用铸铁代替装甲钢可以勉强保证能达到预期数量。

至于质量嘛,伏罗希洛夫是这么解释的:“反正原来T-34装甲钢碰上虎式或者4号坦克或3号突击炮也会被一炮洞穿,质量再差点也是一炮洞穿,作战时这个区别不会很明显,我们的装甲兵要勇敢一点,与敌人近战、乱战,那样就有获胜的机会。”

这句话错么?当然不错!问题是在T-34接近敌军坦克时先要承受多次进攻,本来远距离上(1500米以外)还能指望45mm的倾斜装甲防御住48倍径的75mm反坦克炮设计(三号突击炮与四号坦克均装备此款),现在却挡不住,无形中增加了被摧毁的几率。

第231章 城堡(8)

不过也没人过多指责伏罗希洛夫,现实就是如此,没什么好纠结的,在质量与数量的选择面前,数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更何况元帅在其他地方是切实拿出办法来的——在T-34/85与IS-1尚不能顺利量产,KV-1sKV-13KV-85等试验型号又先后失败、证明不是虎式对手后,他隆重推出了T-43。

T-43与T-34有75%的零件可以通用,而且进行了两处重大改进,一是加大了炮塔体积,将炮塔正面装甲厚度增加到了90mm,车体正面装甲则采用了75mm/55度倾角的布局;二是改进了传动与悬挂系统,即便全车重量增加到了34.1吨,其机动性依旧可达到T-34的水平。由于没有改变太多结构,其稳定性比其他新的重型坦克强得多。

伏罗希洛夫将节约下来的装甲钢都用于保障T-43的生产上了。理论上说,如果T-43与4号h型单独对阵,前者占有较大优势,因为75mm/55度倾角已远远强过4号坦克那80mm的垂直装甲,在4号那门75mm火炮能击破T-43正面装甲前,T-43的76.2mm坦克炮能先击穿4号装甲。

在面对虎式时,T-43也提供了更好的防御力,起码1500米以外虎式如果不用钨芯穿甲弹对付T-43的正面装甲就存在较大困难。因为一线坦克兵通常还会在正面装甲外再附加一些履带或从破损坦克上拆下来的钢板,这些不规则的防御措施既增大了跳弹系数又加强了防御能力。

T-43在外形上与T-34非常类似,不仔细看很容易误认,这就让某些时候的战术策略具备可能。只是,T-43观瞄设备不够给力,这些优势要打一些折扣,但相比4号至少还具有部分优势,比粗制滥造的T-34更强得多。在坦克分配上,近卫坦克部队优先换用质量好、性能好的T-43,其他普通部队就装备T-34。

除T-43外,伏罗希洛夫另一大贡献是加快推出了Su-122和su-85两种反坦克歼击车,同时果断停产了Su-76。面对虎式的切实威胁再加上新的重型坦克一时间不能奏效,病急乱投医的苏联军工部门仿效德军追猎者、突击者的思路拿出了新的坦克歼击车,其中Su-122和su-85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虎式形成致命伤害,而生产难度又大大低于重型坦克,这种应急产品即便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只要能用、管用,斯大林同志总会投以赞赏的目光。

更何况,没有炮塔的坦克歼击车显著降低了生产要求,油耗也比T-34略小,似乎看起来让红军一线部队的坦克装甲车辆数量下降得没那么快,在内部估算时,通常是将坦克和歼击车一起估算进去的——在德军这里,歼击车、反坦克炮算是炮兵火力,而在苏军这里,歼击车算是装甲力量。

这不是自欺欺人,因为攻势作战与防御作战完全是两种概念,,相同技术兵器在不同环境下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最近3个月被摧毁的虎式坦克有70%以上是这些新型反坦克歼击车的战果。

“我们该如何防御这个可能的里海登陆呢?”眼看众人有点哑火,斯大林不慌不忙地问道,“当然,类似增加25万人集团军这种办法就不要说了,有这么多兵力直接推上一线去进攻不是更好吗?”

众人顿时哑然。

“总参谋部考虑了三个办法:第一,抽调空降兵进行前线配属,进行针锋相对的战术对攻;第二,尽一切可能加强里海北岸一线防御,埋设地雷,建设半永久性工事、抽调更多的中小军舰炮艇加入沿岸巡逻;第三,增加航空兵力配属,利用空军削弱、迟滞对方攻势。不过,这些办法都比较消极,我综合考虑后提出了一点新想法。”

华西列夫斯基的眼神炯炯发亮:“干脆就把这批敌人放上来打!在里海滩头他们具有优势,与其勉强应付,不如爽快把这批敌人放到斯大林格勒城下,争取集中5-6倍的力量集中消灭他们。不过,如果这么做,我们在其他方向就只能采取守势。”

该设想朱可夫是赞同的,假如来的真是隆美尔那10万人和1000辆坦克,他觉得需要集中至少一个方面军才能予以围歼,围歼这部分德军比围歼其他战场德军有利的一点是,敌军补给必须通过漫长的里海一线,一旦有效掐断,光靠德军空中力量根本无法支持,而失去后勤补给的德军重装备部队很快就会不堪一击——这是两人冥思苦想之后得出的“反向”方案。

与“反向”方案相对的是“正向”方案,这其实是当初很不成功的天王星行动延续:让德军重兵集团把攻击力量消耗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用人命、街垒工事、城市巷战逐步削弱德军进攻力量,支撑到秋季泥泞期到来,然后投入大量预备队反击,与反向方案相比,正向方案的力度要大得多,可能要考虑围歼德军30-50万部队,即3-4个集团军,红军为此需动用的兵力要超过200万,不但要调集斯大林格勒战区的全部机动力量,还必须抽调莫斯科战区的全部机动兵力,甚至在最更关键的时候,连远东军区主力也要抽过来。

相比较而言,正向方案更中规中矩,整体也在莫斯科保卫战里演练过一遍,朱可夫相信,即便德军猜测到正向方案也不可能放弃进攻——斯大林格勒是如此重要与显著,他不认为敌人会害怕损失而予以放弃。双方拼的就是速度——到底是德军先攻克斯大林格勒还是红军重兵集团先包围德军进攻部队。

在他的设想里,正向方案涉及的场面会非常宏大,除后期需要200万部队进行围歼外,前期他至少要准备150-200万部队进行防御,考虑到陆续损失与增补,整个战役流程需要400万以上红军才能应付,完全是打一场决战的态势,而且是弱势下的战略总决战。

担任过基辅军区司令员的朱可夫和大部分人想法不同,他不认为德军会通过进攻莫斯科而最终打一场总决战,理由很简单,德军在南线战区比中央战区更有优势:这里地域广袤、地势平坦,有利于装甲力量发挥最大效能;在德军完全控制黑海后,轴心可通过海路、铁路两条通道维持补给,远比中央战区方便;在气候上,南线比中央热得早、冷得晚,极端低温更少,这都是有利于大兵团作战和补给的要素;在南线战区作战还能得到罗马尼亚、乌克兰、高加索民族主义者、伊朗、土耳其等配合与协助,同样非常重要和关键。

如果他是曼施坦因,他更愿意在南线打一次总决战,而不是去啃莫斯科这根硬骨头。

对苏德战略决战他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甚至隐隐约约还有些期待。倒不是他认为自己有必胜把握,他反复盘算过很多次,现在进行战略决战,红军胜率不会超过20%,但他认为现在这种不痛不痒的维持局面不能再拖延下去了,拖下去会是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毁灭。

深处中枢的他远比一般人能看到更多东西:苏联粮食产量掉到了战前三分之一,石油产量只有40%,其他工业能力综合计算起来大约也只有三分之一出头,如果任由德军高交换比的战术再推进下去,苏联最终的下场只能是窒息。

他虽然看不到后方民政报告,当知道情况非常不好:新开垦的荒地到秋季前都无法提供粮食,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已拒绝进食,要把粮食留给家中的年轻人;新生婴儿夭折率据说超过了四分之一,主要就是饥饿导致的营养不良;工厂里充斥着12岁左右的童工,甚至有些只有10岁出头——这年纪本应该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征集纯粹女兵师他起初是坚决反对的,但抵挡不住已走火入魔的斯大林同志,最后只能违心地表示同意!

为了粮食,斯大林同志不但出动布琼尼的骑兵去中国抢粮、抢牲畜,还与日本进行私下交易,即便这样,弄到的粮食也是杯水车薪,而且将名声搞得很臭!朱可夫清楚地知道,这些不择手段弄来的粮食是绝不会留给后方平民的,他们只有一个用途——军粮!

德国有关高交换比战术的说法现在已不再是推测或虚幻,情报系统传递过来的消息显示,敌人已将这种想法灌输到每个军官脑袋里,并得到了坚决执行。
首节 上一节 361/10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的岳父大人叫吕布

下一篇:近身狂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