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铁十字

铁十字 第613节

这样算下来之后,整编后的1944型装甲师总人数在2.25万人左右,拥有378辆坦克坦歼(除装甲团和炮兵团的362辆坦克坦歼之外,在师直属部队还有16辆坦克),200余门自行火炮,近800辆各类型半履带装甲车。为保障如此庞大的机械化装备运转,整个师配备了3000多辆欧洲标准卡车。

军需总监施蒙特中将(因有力地保障了东线物资供应和调度,1944年初他晋升为中将)详细给这种装甲师计算过价格和成本:一个1944型装甲师的整套编制光装备费就相当于4条提尔匹茨号,如果论每天的油料消耗,大约是16条提尔匹茨——后者一天至少消耗燃油300吨,而这样一个装甲师要开动起来没5000吨油料想都别想(每天按150公里的推进极限),如果是作战,至少要翻一倍甚至更多。

他得出一个结论,武装这种部队单从经济上看绝对是不划算的。仗着是元首的亲信和首席副官,他偷偷摸摸把该结论告诉了霍夫曼,认为与其堆积所有最高级、最优秀的装备打造超级部队,不如给一般部队多发一点其他装备,比如少生产一点虎式而给普通步兵多装备一批3号突击炮。

“我清楚您的结论,如果是战争初期甚至战事胶着时期,我肯定会采纳您的建议。但您要清楚,在战争即将落下帷幕或者说一个区域战场即将终结之际,我拿出这些武器和装备,打造如此精锐的部队是有其他用意的。”霍夫曼解释道,“我不仅要着眼于解决布尔什维克问题,还要用这种部队去恐吓美国佬,让他们知道,他们与我们打是永远打不过的。”

“这个……很难理解。”施蒙特挠了挠头皮,“美国比我们有钱的多,拼消耗他们拼得起。”

“但拼人命他们却拼不起。”霍夫曼微微一笑,“我拿出10个1944型装甲师在西线,美国人如果用一般装备的话为此要死多少人?20万?30万?50万?现在美军的阵亡可能还不到50万,如果再让他们多死50万,您觉得怎么样?”

施蒙特沉默了,他不敢保证再死50万美国会不会退出战争,但至少可以担保美国政府一定会更加威风扫地。

“为压倒我们这10个1944型装甲师同时又不想死很多人,美国人就必须准备更好、更高级、更耗费资源和金钱的部队,至少他们那种装甲师得再来一打吧?”霍夫曼笑道,“中世纪的战争经济您一定很清楚,养一支1000人的重装骑兵耗费大过10万普通步兵,可君主们只要有实力,一定是选重装骑兵,为什么?这就是威慑力,告诉周围宵小让他们知道与我作对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他们的装甲师打不过我们的……”施蒙特摇摇头,“而且数量也不多,听党卫军美国师的人介绍说目前只有5-6个,不过他们的普通师倒是装备程度比我们好。”

“等对苏的最后一仗打完,您认为美国人还有多少勇气来登陆打我们?他要拿出更强的实力和更好的装备吧?这样我们就争取了时间,争取了统合欧洲,提升实力的时间。”霍夫曼笑笑,“将来东线战事结束,我们也不必保留如此庞大的军队,如果要震慑欧洲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您认为留10个1944型装甲师好还是留20个普通师好?”

施蒙特点点头,表示接受了这种观点。

霍夫曼只简单打了个比方,他实际上并没有告诉对方未来军事革命的发展方向,装备一定是向越来越精良、越来越贵重的方向发展,数量也肯定急剧衰减,类似二战这种动不动成千上万的重装备再也没有了,在拥有核武器的前提下,有个百来架四代机、五代机、上千辆主战坦克足够一个国家称王称霸了,没见到曾经纵横四海,战列舰要用打来计算的皇家海军到21世纪出头连一打军舰都快凑不齐了么?

现在其他装备和人员都没有问题,唯独豹式坦克产量拖了后腿——即便把所有新生产出来的豹式都往这塞还不够换装的,不过施佩尔信誓旦旦保证了,5月中旬一定能拿出足够部队使用的豹式坦克。有了如此肯定的答案,霍夫曼和古德里安对此就不着急了,4月份高加索平原还有个春季泥泞期过程,而且红军锐气还没完全消耗殆尽,需要里海集团军群继续磨一磨,到了6月份,雷神之锤会告诉俄国人“绝望”二字该怎么写。

第283章 东线大餐(完,900票加更)

得到肯定答复后的蔡茨勒终于比较放心地回了柏林,他还要去操心第二次不列颠之战。他相信高加索的局面曼施坦因能维持好,雷神之锤集团军即便不能全部完成换装他认为也不要紧,一半力量都够苏联人受了。老朋友施蒙特告诉过他,整个党卫军装甲突击集团军涉及的坦克坦歼数量高达3500多辆,数字都超过3年前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德军拥有的坦克总数,而战斗力和性能根本不可同日而语,除耗资巨大和严重依赖后勤这两个缺点,他找不出在军事上的任何弱点。

蔡茨勒对此表示认同,而两个缺点在他看来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耗资贵不贵关键要看结果,能打胜仗才是硬道理,造一堆三号倒是够便宜,全被对面的IS-1和T-43/85吃掉怎么办?至于后勤嘛,只要会看地图就明白,只要黑海这条运输线不断,再加上铁路线,高加索一线是整个苏德战场后勤供应能力最强的地方,比起大片大片无人区的中央战场,后勤保障不知道会好多少倍,或许这也是曼施坦因极力劝说元首把俄国人放进来打,而且又劝说把雷神之锤留在高加索的原因吧?

一想到这里他就完全释然了,对土耳其人的催促也不放在心上,反而厉声呵斥对方无能:20万大军,又有里海、高加索山两道天然防线,还有德国空军提供掩护,居然短短10天就全线崩溃。不但外高加索丢得干干净净,还让人攻入本国领土——打到现在轴心各国还没被盟军占领过土地,土耳其是第一个,简直是全轴心阵营的笑柄!以前都说意大利战斗力差,英国人讥笑美国人管对方叫“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现在要换成“我们这边的土耳其人”了。你看看人家伊朗人怎么防御的?俄国人打进去了么?

听些话时的土耳其人也满是无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垮的,仿佛一下子就被打蒙了。德军明明答应2-3周就出兵援救本方,结果没到2周本方已完全崩溃,要不是德国人动作够快堵上了高加索山脉那几个隘口,说不定一下子就被红军席卷。现在土耳其国内风声鹤唳,全国兵力都往东北方向填,但所有人都没有信心能挡得住俄国人。事实上也是如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如要进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安卡拉打不到,打个埃尔祖鲁姆完全没问题。可中亚集群有要务在身的,哪能够在土耳其人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他只能哀求着德国人继续帮忙,蔡茨勒表示这理所当然,但更重要的是土耳其现在谨守防线,千万不能再让俄国人打进去了。另外,蔡茨勒脸不红心不跳地表示,基于现有状况,将来如果收复外高加索肯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由土耳其人独自占领——否则出人出力的俄罗斯解放军也有意见,当初承诺的外高加索民族独立建国也有意见。土方对此颇为无奈,但局势恶化如此,容不得他们讨价还价,只能应承下来,打算等红军溃退时多抢些地盘。

不过,无论是蔡茨勒还是曼施坦因都没想到,就在他们为元首的雷神之锤欢欣鼓舞时,斯大林同志也在为中亚特别方面军的进展叫好,并咬紧牙关拿出了新装备——4个最新装备IS-2坦克的近卫坦克旅(每旅56辆)在其授意之下驰援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准备和德军虎式重装甲营好好较量一番。

在苏联国防力量设计体系中,1943年下半年是装备思路重大调整的转折点,原本苏方一直追求数量优势,强调用数量淹没德军,甚至不惜采取简化工艺、降低设备完好率等方式来强行提升数量。但在丢掉巴库油田、丢掉伏尔加河工业区、连续在春醒、城堡、夏日惊雷等战役中失败而损失大量装备后,兵员枯竭、有战斗力技术部队短缺、物资和原料匮乏、生产能力急剧缩减等因素都让原来的数量海想法走入死胡同。

剩余资源已无法支持动辄每月2000多辆坦克的生产——既没有足够钢铁可供生产,也没有足够燃料可供使用。朱可夫当初估计的前景很快得到了印证,由于强调把一切石油都用于工业和军队,在1943年这个寒冷的冬季中,几乎没什么燃油供应给民众取暖,再加上本来就不充足的煤炭和粮食,最终导致人口大幅减少,减少的数量不是几千几万,而是几十万!

冬天过去容易、资源短缺过去可不容易,残酷的现实逼迫苏方改弦易辙,开始追求起质量优势。月坦克坦歼生产量从以前的2500多辆下降到不足1000辆,但性能大大提升。耗费资源的4发、2发轰炸机全部停止生产,集中精力生产单发战斗机。

在型号上,老迈的T-34/76逐步换成T-43/85,新锐的IS-1、IS-2坦克也开始生产出来。至于减少的装甲战能力,则强调提升普通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后者依仗的武器就是红军三件宝——莫洛托夫鸡尾酒瓶、反坦克磁性手雷和苏联山寨版火箭筒。

到后来由于燃油短缺,莫洛托夫鸡尾酒瓶没了;德军坦克普遍涂了抗磁性涂层,手雷也没多少用武之地,但苏联火箭筒流行起来,其响亮的名头连在柏林的霍夫曼都坐不住——苏联人仿造的火箭筒叫Rpg。1943年年末推出了rpg-1,1944年初又有了rpg-2,所幸德国专家做过测验,不知是苏联仿造水平不过关还是生产技术有问题,两款Rpg都不如德军同款产品。但即便不如德军产品,对付4号或其他装甲车依然绰绰有余。

幸亏苏军Rpg出得晚,再加上1943年入秋后苏德战事主要在中央战场的广袤平原展开,Rpg用武之地不算太大,如果德军敢去贸然进攻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这种地方打巷战,保管装甲师进去、装甲营出来。

德军对此进行了紧急调整,在本方装甲力量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稳据上风后采取了新策略:一方面不在东线装备新的步兵反坦克武器,防止再被俄国人缴获使用;另一方面对部队三令五申,绝对不允许坦克去打巷战!即便这样,倒在Rpg下的坦克和各类型装甲车辆也有几百辆,虽然很多仍可修复,但毕竟是不大不小的隐患。

苏方也不认为单靠Rpg就能改变被动局势,他们还是将希望押宝在重型坦克上,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对Skb-2设计局提出了迅速完成IS坦克的要求,IS-12两个型号同时设计、研发。IS-1定型时间更早些,虽然性能上比虎式坦克略差,但胜在进度快,急于扭转被动局面的苏联依然将其投入了生产;而IS-2在IS-1基础上继续完善升级、力求压倒虎式,为给IS-1的生产让步,伏罗希洛夫亲自下令IS-2多等几个月先完善设计,促使后者更成熟一些。

在1944年1月末完成的IS-2样车由于深受虎式坦克冲击,与历史上的IS-2存在一些不同(无论前期型还是后期型),首上装甲厚度为120mm/60度,防御力超过了德军虎式100mm/50度的水平;火炮是一门122mm/L43榴弹炮,也超过了虎式的88mm/L56;重量是45.5吨,比虎式轻2.5吨,但因为发动机比虎式所用的Hl230+要小100多匹马力,因此机动性还是虎式更佳。

IS-1与IS-2的底盘基本一致,但火炮、装甲均弱于IS-2,唯独机动性比IS-2要好,在苏方看来整体战斗力不如IS-2,所以斯大林同志才大方地将IS-1的样车和全套技术资料送了美国一份,更先进的IS-2他们显然不肯拿出来。

现在,不知道虎2存在的红军终于庆幸自己有一款可压倒虎式的重型坦克了,按设计师们的说法:在1500-2000米距离上,IS-2可首先摧毁虎式而不必顾忌对手;在1000-1500米距离上,IS-2与虎式基本能确保相互摧毁,但装甲更厚的IS-2生存概率会大一些;在1000米以内距离上,除非必要,不建议与虎式对战,因为122mm坦克炮采用分装弹药,发射频率低,可能会被虎式用钨芯穿甲弹压着打。

斯大林看后深表满意,指示要妥善利用美援装甲钢,优先生产IS-2,每个月至少要生产200辆,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将其提升到400辆以上,并指示威力更强大、50吨级的IS-3要加快设计定型,争取在本年秋天能投入服役。

刚刚晋升大将、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又拿到最新支援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不断点兵遣将并发起小股部队冲击寻求轴心的薄弱环节,踌躇满志地准备一举席卷高加索平原……

第284章 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境界(上)

4月10日,蔡茨勒紧赶慢赶终于赶回了柏林,此时对英伦三岛空袭已进入第8天,距离最终行动时刻也越来越近,不过打仗永远不会按部就班来,刚抵达大本营指挥部他就得到了一个意外消息:昨天傍晚,配合北大西洋破交航母编队行动的潜艇在格陵兰岛西南方遇到美军航母编队,粗略判断有3-4艘航母,3-4艘战列舰和一批轻型军舰。美军速度很快,所以潜艇没赶上追击更谈不上战果。

该消息立即引起了最高统帅部的高度关注,霍夫曼本人对此也十分重视。今天白天破交舰队舰载侦察机搜索后却未找到敌舰队,所以海军方面略微有些紧张,连带陆军也紧张起来。一天下来大西洋上侦察机不断穿梭,彩云改、大西洋督查四处翻飞,大有将北大西洋翻个底朝天的架势。霍夫曼对此倒很有信心,北大西洋虽大,但只要有心去找一定可以找到,今天找不到就是明天,明天找不到就是后天,横竖不会偏离太久。而且英美舰队又没有什么绝对优势,碰上了打就是,有什么好担心的?

他更关注的是英美的政治动向与战争格局。

切断英加航线、空袭英伦三岛不仅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最重要用意有三个:第一,敲打英国内部的强硬派,告诉他们不要以为目前隔海对峙德国除了破交就没有别的办法;第二,试探英美联盟的可靠性——英美已分别有人员与德国密谈,霍夫曼不相信他们不知道对方的小动作,看看这对冤家会不会有同床异梦之处;第三,验证美国下一步的政策走向。

华莱士被替换这么大的公开消息当然不可能被瞒住,不可避免在时隔许久后传到德国,其他国社高层不懂华莱士和杜鲁门的区别,霍夫曼却看得很明白,哪怕他不知道华莱士中断援英、援苏的具体讲话内容,只要一结合约瑟夫-肯尼迪的谈判过程和美国人事变化,他就能猜出美国立场的微妙变化——德国让约瑟夫带回去的和平条件为华盛顿拒绝了,主张对德强硬、继续维持战争一派占了上风,所以仗还得打下去。至于杜鲁门,霍夫曼比所有人都清楚他额头上贴着硕大的“强硬派”标签,还用美国人再来告诉自己么?

在这个大前提下,霍夫曼想看一看美国的决心到底有多大,或者说美国人所谓的“抗争到底”这个底到底是什么立场或界限。现在看来,英美这对欢喜冤家感情还没有到破裂的程度,起码美国人这么快就派出了援助舰队,说明美国的要价还是很高的——正如约瑟夫在谈判中暗示的那样,如德国不放弃日本,美国就不会放弃英国。

这尚在众人意料之中,但日本的情况就有点出人意料。

科尔前不久发来消息通报了日本情况:第一是日方对二次西征态度暧昧,不像第一次时上赶着和德国沟通询问能得到多少好处,反而开始强调自身困难,譬如军舰不够、印度局势还未稳固等等,言下之意可能5月份都不能成行。第二是关于保护费。这一点日本人没藏着不肯说,反而如实坦白并说明拿到的好处,向德方通报了苏联获得物资数量与种类的清单,希望德国体谅日方难处并予以谅解。

谅解不谅解霍夫曼知道不用说,就是个姿态而已,日本小家子气是出了名的,这次拿到24船物资(30余万吨)应该喜出望外,德方谅解不谅解日本都会这么做,他犯不着为区区一点物资和日本怄气,那样格局太小。

当初支持堀悌吉的很大用意就是希望他能切断苏联的外援通道,对方确实也履行了承诺,谈判40%保护费的消息霍夫曼同样知情,他最初以为是堀悌吉切断援苏航线同时又给苏联人一个借口而已。最高统帅部包括霍夫曼在内都认为美国绝不肯吃这个哑巴亏,这条航线肯定断了,没想到美国居然还照办,这让他对美国人的强硬姿态有点刮目相看,而且还不好指责日本什么——总不能日本40%过路费不收专门为德国打工吧,或者强行让日本这么办也可以,但必须让德国补偿这40%?那可就轮到德国难受了。

另外科尔汇报了自己的推测:日方可能会在5月中下旬酝酿一次较大的军事行动,风已经吹起来了,具体去哪他并不清楚,但明白是以海军为主导,他在猜测是不是日本在为反攻南洋为夺取澳洲做准备,不过现在日方口风比较紧,只说有行动但不说具体地点,这让他感觉棘手。但他认为该消息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日本为了提高要价的故意之举,如果站在这种立场上,他能够解释为什么日本对二次西征热切不高——两个目标间肯定存在相互抵触,他希望国内对此有心理准备。
首节 上一节 613/10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的岳父大人叫吕布

下一篇:近身狂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