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1089节


“这可稀奇了。”萧乾和马珏咋舌道,他们无法想象居然有人把棕熊当宠物。

康河里有很多人划船,特别是那些训练赛艇的,不停喊着各种号子鼓劲。这是十足的噪音,因此剑桥大学靠河的那一面建筑,大部分都装了双层玻璃,免得学生受到打扰——据说是牛顿提出的建议,他实在被划船的噪音吵得不行。

或许是周赫煊这一船亚洲面孔太过显眼,周围船上的学生纷纷侧目,其中一条小船直接靠了上来。

“周先生?”船上一个女生用中文喊道,欣喜当中又带着不确定。

周赫煊笑道:“你是中国留学生吗?”

“我是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鲁桂珍。”那女生侧身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约瑟夫·尼德姆教授,这些是我的同学王应睐、沈诗章、爱德华和格鲁特。”

“你们好,很高兴见到诸位。”周赫煊微笑点头。

鲁桂珍对自己的导师说:“教授,这位就是中国著名学者周赫煊先生。”

两船靠拢,但还是不够握手的距离,约瑟夫·尼德姆居然来了个抱拳礼:“你好,周先生,我的中文名叫李约瑟。”

周赫煊脸上浮出古怪的笑容:“你好,李约瑟先生,我们靠岸再聊吧。”

这位或许是中国人所熟知的,最不务正业的英国名人了。明明是个生物化学家,40多岁突然转行研究汉学,结果成为近代最著名、最权威的中国文化传播者。

两船渐渐靠岸,众人来到河边找长凳坐下,周赫煊和李约瑟终于补了个握手。

在一番寒暄过后,李约瑟表达了对周赫煊的景仰之情,随即说道:“我正在学习中文,研究中国科学史,可惜剑桥大学的东亚阅览室相关藏书太少。”

剑桥大学此时的中文藏书很多,已经接近2000册,而且还有一些宋、明、清的孤本。但那都是些经史子集,《天工开物》之类的杂书基本没有,所以李约瑟研究中国科技史非常困难。

“有机会的话,李约瑟先生可以去中国走走,我家里就收藏了一些相关书籍。”周赫煊说。

李约瑟遗憾道:“可惜没有机会,估计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去中国。”

周赫煊心想:你不仅过两年就要去中国,而且还会成为中国女婿,旁边那个女学生就是你未来的中国老婆。

李约瑟道:“我听鲁(桂珍)说,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是中国发明的,这让我非常震惊,由此产生了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念头。你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能告诉我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吗?”

周赫煊笑道:“中国古代的科学,都是实用科学。就拿日常饮水来说,西方人以前是不会打深井的,而中国人为了喝水就发明出了钻井技术。今天欧美诸国采用的石油钻井技术,就是在11世纪从中国传到西方的,它的发明最初是因为中国人需要在地下找卤盐。”

“是吗?石油钻井技术也是中国人发明的,那太令人惊讶了。”李约瑟连忙掏出小本本记下。

周赫煊继续说道:“几个月前,我去了中国一个叫自贡的城市,这种钻井技术就是在那里发明的。那里有一口叫燊海井的盐井,井深一千多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过1000米的深井,现在都还在使用当中。”

李约瑟又问:“除了钻井技术以外,中国还有什么伟大的发明?”

周赫煊想了想说:“十二平均律。”

李约瑟惊道:“噢,上帝,十二平均律也是中国人发明的?”

关于这玩意儿,周赫煊以前跟萧伯纳吹过牛,再吹一下也无妨。因为十二平均律在西方影响太大了,它催生出现代钢琴,催生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西方音乐。

周赫煊说:“十二平均律的发明者,是中国明王朝的一位贵族,是明王朝开创者朱元璋的子孙。”

“还有吗?关于自然科学的。”李约瑟兴奋不已。

周赫煊道:“公元1000年左右,宋王朝的沈括测算出地磁偏角。他发现地球磁极并非是端正的,而是有稍稍偏斜,这个算吗?”

李约瑟笑道:“当然算,而且非常重要,这是人类大航海所必须的知识。”

周赫煊说道:“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发明有很多,李约瑟先生想要做这方面的研究,就必须亲自去中国一趟。”

“那真是遗憾。”李约瑟至今还认为自己不可能去中国,更料不到他一去中国就要待好几年。

两人聊了好些时候,马珏、萧乾也被鲁桂珍等剑桥学生拉着聊天。及至傍晚,李约瑟做东请大家吃饭,晚上又带着周赫煊等人去图书馆。

接下来几天,除了荣誉学位授予仪式,以及在剑桥讲座以外,周赫煊都留在剑桥的各大图书馆里。

特别是图书馆的东亚阅览室,周赫煊得到了学校的特许,把那些中文典籍的古代孤本都拿去复印了一份。这是非常大的收获,即便是影印版,也足够用来做收藏了。

第九百六十六章 离英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周赫煊又在做他的例行演讲了,在牛津剑桥这样的高等学府抨击日本,其持续效果远高于在英国国会做演讲。

因为这些学府将走出很多未来的政客,其中不乏英国内阁高官,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领袖。如果能让这些人打心里讨厌日本,那么今后或多或少的都会影响到他们对日本所采取的政策。

还有就是,高等学府会出现很多文学家,文化作品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更可怕。

数百位剑桥师生坐在下边,聆听着周赫煊在剑桥的第二次演讲: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轰炸,什么轰炸呢?对学校及研究机构的轰炸……”

“我们知道,自东西方的大规模战争爆发以来,日本对中国实行了大轰炸,德国对英国也实行了大轰炸,两国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但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德国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轰炸英国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我想未来也不会出现这个情况。而英国对德国的报复性轰炸,也刻意避开了哥廷根和海德堡大学。”

“似乎只要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那就是战争与学术无关,学者、学生、学府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剑桥大学的师生下意识点头,他们都同意这个说法,而且也认为这是应当的,文化、科学和艺术不能毁于战争。

周赫煊突然冷笑着说:“但在远东地区却不是这样,早在九年前,中日全面战争还没爆发,日本轰炸上海的时候,就把轰炸目标对准了中国的几所大学。而当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的中央大学、复旦大学、金陵大学、同济大学、西南联大、重庆大学……这一系列的高等学府,甚至包括一些中学,都成为日军的重点轰炸对象!”
首节 上一节 1089/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