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1149节


日本陆军立即把锅甩给海军,海军只能无奈的将航母编队从印度洋调回本土。对于海军来说很郁闷,在印度洋他们能立功,在本国海域防守则只能看着别人立功。

于是乎,山本五十六高喊着“美军太平洋舰队一日不除,帝国一日不得安宁”的口号,毅然发动了“中途岛战役”。这一战,日本海军遭受重创,成为美日两国海军力量对比的转折点。

自从去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法币前所未有的疯狂贬值。日本把沦陷区的法币一股脑扔向国统区和解放区,其中混杂了大量假币,在赚取大量物资的同时,更严重冲击了非沦陷区的金融市场。

解放区不得不禁用法币,改用共党发行的“抗币”,而国民政府则选了另一种方式报复——印伪钞,以假对假。

此事由戴笠亲自策划执行,通过汉奸周佛海弄到日伪银行的印钞票版,再通过宋子文联系美国印钞厂进行仿制。这些假币都是汪伪政府发行的“中储券”,由美国印钞厂仿制后很快运回重庆,专门用来在沦陷区抢购物资和贿赂汉奸。

然而,这些假钞很快就被发现了,不是因为印得太假,而是印得太真。

美国仿制的汪伪政府假钞,由于纸张精良、印刷精美,居然比真钞都更像真钞,让人一眼就能发现区别。

不得已之下,戴笠只能在重庆歌乐山筹办伪钞工厂,终于杜绝了伪钞印得太真的缺点。虽然汪伪政府严厉打击假钞,但根本没有办法,到抗战胜利时,每一千元“中储券”就有一元是戴笠印的假币。

无独有偶,日伪方面也在疯狂制造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假钞。但共党发行的“抗币”更加粗糙,甚至还带着些许毛边,日伪制造的“抗币”也是比真的还真……

五月底,周维烈顺利通过高中毕业考试。

就儿子的择校问题,周赫煊和张乐怡展开了长达一个月的争执,最后不得不让儿子自己来做决定。张乐怡整日苦劝,周赫煊则一句话没说,直接把华罗庚的论文扔给儿子。

毫无悬念,周维烈选择了西南联大。

由于时间不太够,周赫煊只能让孙永浩带维烈坐飞机去昆明。张乐怡也想跟着,可惜她正在怀孕期间,家里根本不可能让她到处跑。

今年的高考已经取消了统考,改为执行联合招生区制度,昆明区这边只有2所大学,由西南联大作为召集学校,考试地点也设在西南联大。报名、命题和阅卷由教育部规定,但具体操作由考区自己决定。

现在已经好很多了,抗战前的大学入学试题那才是真的刁钻。比如1933年的国立北洋工学院自主命题,第一场第一题为作文,题目为:常凯申对日不抵抗,宋子文在欧美大借款,试述其事实而评论之。

来到昆明后,孙永浩先带着少爷在城内选了家旅店,然后前往西南联大的办事处报名。这天已经快到截止日期了,报名考试的学生不多,没有排队便直接进去。

负责报名的是个中年人,他瞅了瞅孙永浩和周维烈,说道:“请出示相关证件。”

孙永浩连忙拿出证件,说道:“这是我家少爷的高中毕业证书。”

中年人随手拿起毕业证翻看,明显愣了一下,问道:“小朋友刚满12岁?”

周维烈说:“12岁零三个月,虚岁13。还有,我不是小朋友,你可以叫我周同学。”

“好吧,周同学。”中年人颇为稀奇地说,“你有把握能考上大学?”

周维烈道:“我要读西南联大,我喜欢数学,我想做华罗庚教授的学生。”

“有志气,祝你考试顺利。”中年人拿出一张报名表格让周维烈自己填。

又在昆明住了几日,终于等到正式开考。

或许是因为伙食好,又被逼着日常锻炼,这两年周维烈个子长得很快,已经超过1米5了,在普遍营养不良的民国非常难得。他独自走进考场,居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因为还有比他更矮的考生。

检查准考证,入场,发卷,开考。

先要说明一下,西南联大此时的考卷有四套。

科目略有差别,分为“文法组”和“理工组”,也就是文理分科考试。在这个基础上,又分为大后方考卷和沦陷区考卷,沦陷区考卷更简单一些,是为了体现对敌占区学生的关怀。

周维烈考的是大后方理科卷,数理化更难一些,文史地相对简单。

第一科,国文。

第一题,作文:记述童年最深刻的一段印象。

周维烈没有直接开始做题,而是把所有题目都浏览了一遍,再回来写作文。这小子连草稿都不打,直接在试卷上开搞,写的是刚搬来重庆时,老爸带着他们兄弟姊妹在江上钓鱼。最后还得出结论,万物皆有规律,需要细心的发现和掌握,同时还要勇于求教,任何人都可能比你懂的更多。

第二题,文言译语体。

就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而且还需要自己断句,因为给出的文章没有标点。这题还算凑合,周维烈大致读懂了,翻译得八九不离十。

第三题,语体译文言。

嗯,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周维烈的超级弱项。他捣鼓半天终于磕磕绊绊翻译完成,能得几分只有天知道,幸好这是理科卷,文科卷非把他逼疯不可。

没了,就这么多,语文考试的试题只有三道。

七门课一共考了三天,其中历史和地理并考,史地两门课加起来满分100分。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面试

昆明四季如春不假,就是雨季太长了。

陈梦家撑着雨伞走进阅卷室,跟朱自清等人点头打了招呼,便坐下等着工作人员把试卷拿来。

校工提着竹篮而来,在每位阅卷老师的桌上放了一个煮鸡蛋,说道:“先生们辛苦了,这几天每人一个鸡蛋补身体。”

“这可是好东西,你们西南联大待遇真不错。”一个来自云南大学的阅卷老师笑道。

罗常培苦笑道:“免费发鸡蛋有什么用?工资就那么一点,还没你们云大发得利索,改天我也该去开荒种菜了。”

朱自清道:“不管如何,还是多亏了明诚,他那个科学养鸡技术确实利国利民。至少孩子们每周都能吃上鸡蛋,不必跟我们一起顿顿吃糠咽菜。”
首节 上一节 1149/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