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15节


“这样啊。”马珏颇为沮丧。

周赫煊笑道:“你这个年纪,还是写诗写散文好些。就算写小说,也最好写消遣小说,问题小说不适合你,因为你的人生和社会阅历都不够。”

“写诗我也写了一些,我找给你看。”马珏说着又跑回闺房拿诗稿。

这些诗大概有十多首,都是新诗,内容多为少女的伤春悲秋,以及对爱情的美好幻想。

读起来还是很美的,马珏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可惜她从小衣食无忧,没有经历过挫折,写出来的东西显得华而不实。

民国文坛最杰出的女作家,当属庐隐、萧红和丁玲无疑。前两位都身世坎坷,后一位属于革命斗士,她们的文字天生带着震撼,远不是马珏这种闺阁小姐能够比较的。

“写得很不错。”周赫煊只能这样评价,不想太打击少女的积极性。

“真的吗?”

马珏高兴道:“那以后我可以给你写信吗?向你请教一些文学上的问题。”

第二百六十五章 舆论攻势

简陋的北大学生宿舍。

潘永桢冲躺在床上看书的谢兴尧大喊:“长毛,快去上课了!”

“上课?”谢兴尧扶了扶眼镜,迷糊道,“不是都停课了吗?”

潘永桢哭笑不得:“快走吧。你这个书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连咱们学校复课都不知道。”

谢兴尧这才揣着书下床,问道:“今天上什么课?”

“我也不太清楚,反正去教室就知道了。”潘永桢对着小镜子,整理了一阵头发才出门。

住宿舍的都是穷学生,像谢兴尧就是四川射洪人,揣着些钱千里迢迢来北大读书。他是去年入学的,非常倒霉,大一刚开学就遇到北大停课,好不容易读到大二,这尼玛又停课了。

历史上,这几年的北大几乎没出啥名人,因为隔三差五就来一次停课风波。

就拿谢兴尧来说,堂堂的北大高才生,毕业以后只能去中学教书。后来凭借自己的刻苦钻研,才慢慢成为大学老师,混了十多年靠写学术著作出名,终于成为著名的史学家。

二人出门直奔教学楼,半路上碰到几个不认识的学生。

对方拦住问道:“同学,农科的教室怎么走?”

“那边,你一路问过去就知道。”潘永桢好奇道,“你们不是北大的学生?”

对方笑着回答说:“我们是农大的。”

潘永桢提醒道:“农科教员就两三个,停课之后早走完了,你们过去旁听也找不到人。”

“那怎么办?”对方有些无奈。

潘永桢热情好客,邀请道:“去我们史学系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把历史当评书听也是好的。”

对方只能苦笑,有人羡慕地说:“你们北大有个好校长,还能号召自行复课。我们农大就惨了,只能待在学校里傻等,鬼知道那个李石曾什么时候来北平。”

几人结伴来到教室,却发现里面已经坐满。

讲台上站着的是北大史学系主任朱希祖,他笑呵呵地问:“那些是北大学生?”

结果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举手,剩下的全是其他几所公立大学来旁听的。

“我也不知你们的学问进度,就从最基础的讲起,已经掌握的同学可以自行学习。”朱希祖无奈地说。

复课是复课,但教学已经完全乱套了。由于老师不够,很可能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坐在同一间教室。

老师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选些浅显知识来讲,课后再根据不同情况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文科还好些,理工科可就难了。

谢兴尧站在教室角落里,根本没听老师讲什么,自顾自地看从图书馆借来的著作。

直到中午,众人来到学校食堂,发现里头卖的食物非常糟糕:发黄的糙米饭,夹着麦麸的窝窝头,菜是腌白菜,汤是白水汤……

不管是高级教授、普通助教,还是学校的底层职工,全都排着队领饭吃。

谢兴尧甚至看到他的四川老乡吴虞教授,正捧着个麦麸窝窝头啃得欢实。这老爷子已经五十六岁了,民国时候的人保养没那么好,也不怕被窝窝头磕掉两颗牙。

不知何时,突然进来一群记者,对着饭菜疯狂拍照。

拍完照后又来采访,逮着个穿着寒酸的教授问:“你们怎么吃这些东西?”

“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那教授苦笑道,“我身兼北大、北师大、女师大、农大四所学校的教授,可现在连妻儿都养不起。从民国十年以来,政府一共欠我44个月的薪水,总计1万2千多元。最离谱的时候,四所大学同时欠薪,别人都说我教书一场、四大皆空。上个月我儿子生病,连住院费都是借的,我就想问问国民政府,到底什么时候发工资?”

记者又问:“既然五米度日,为何还要教书?”

“你说为什么教书?不教书这国家还有救吗?”教授气愤地说。

记者们先后又采访了学生和职工,最后甚至跑去那些穷困的教授家中,尽捡那些家徒四壁的拍照。

第二天早晨,多家报纸集体发力,纷纷对北平的国立大学教育情况进行报道。

办报纸的一个个都消息精通,知道中央政府是不支持设立北平大学区的,这事闹得再大也不会惹怒当局。
首节 上一节 315/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