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28节


此时两人坐在讲台上,清华校长罗家伦坐在第一排,亲自担任他们的对话记录员。而学生们也一个个拿起纸笔,聚精会神的聆听两位大师的对话。

周赫煊笑着说:“汤因比先生,我刚才讲课的内容,叫做《人类文明史》,受到了你关于《历史形态》一系列论文的启发。”

“非常荣幸。”汤因比说,“事实上,我在六年前就开始思考文明问题。不过由于太多事情耽搁,直到去年才动笔,周先生的某些观点比我要成熟。”

周赫煊直言不讳地说:“汤因比先生,你在论文当中所阐述的文明形态,或者说历史形态,我并不完全赞同。”

“噢,为什么?”汤因比好奇地问。

周赫煊道:“你阐述文明形态史观时所用的论据,主要来自于西方历史,特别是希腊历史。我承认你的论述很精彩,但你把古希腊、古罗马和西方世界的特殊经历、以及发展道路,当做所有文明的普遍发展规律。再通过这种发展规律,来研究解释其他文明,我觉得有些说不通,你忽视了每个文明的特性。”

“不不不。”汤因比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说,“我们研究历史文明时,应该抛出个性,去探究文明的共性。”

“文明当然有共性,但你把西方文明的某些特性当成了所有文明的共性。”周赫煊笑道,“恕我直言,你的立场其实是西方中心论,西方文明代表了文明的发展历史,这是非常偏颇的做法。”

汤因比没有生气,说道:“请举例。”

周赫煊说:“比如你的统一宗教理论,我不认为中国有什么统一宗教。”

“佛教不是吗?”汤因比反问道。

“当然不是。”周赫煊笑着对台下的学生说,“你们有哪些信奉佛教的?”

清华如今还属于教会学校,由美国庚款扶持创办,罗家伦正在努力把清华转变为国立大学。

既然是美国扶持的教会大学,那么英语就属于必须掌握的语言,在场所有学生都能听懂他们在聊什么。听周赫煊用英语一问,信奉佛教的学生立即举手,结果只有稀稀拉拉七八个。

周赫煊说:“看到了吧。”

汤因比道:“科学的发展,必然导致很多人放弃宗教信仰,但在古代中国,佛教确实属于统一宗教。”

“不然。”周赫煊分析说,“在我看来,如果中国真有统一宗教,那也只能是儒教。儒家发展到后来,已经具有一定的宗教化特征,不过始终似是而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宗教。”

汤因比说:“不管如何,中国社会仍保留着很多佛教思想,比如善恶有报、转世轮回,这正是儒教做为统一宗教的证明。中国和欧洲不同的是,中国的统一宗教没有教会,但从影响力来讲,佛教符合所有统一宗教的特征。”

“中国人永远不是笃诚信徒。”周赫煊笑道,“汤因比先生,你可以去找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把他带到道教的庙宇中,你看他会不会对道教神灵烧香磕头。”

汤因比解释道:“佛教在传入中国后,进行了很大的本土化改革,它实际上属于多神教。所以佛教信徒跪拜其他神灵,这并不能否认佛教在中国曾是统一宗教的事实。”

周赫煊没有辩解,而是问:“汤因比先生,你听说过三教合一吗?”

“三教合一?”汤因比有些疑惑。

周赫煊说:“按照我的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在于它强大的包容性。无论是文化、科学、宗教,不管这些外来物有多强,到了中国最终都要本土化,并且被包容吸收。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是‘天人合一’思想,这是研究中华文明的大前提,它起源于西周时期,记载于《易经》当中,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发展总纲。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遵循这个思想原则,只不过各自的态度和追求不同。以至于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必须符合这一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禅宗。”

汤因比知道天人合一,他对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物也有所研究,但却不认可天人合一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思想。他没有立即反驳,而是问:“那什么又是三教合一呢?”

“佛即是道,道即是儒,儒也是佛。”周赫煊笑道,“三教合一思想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宋元时发展壮大,到清朝时已普遍被中国人所接受。或者说,是潜移默化。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阳明心学,这些儒家学派发展到最后,里面都蕴含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做为当时的新儒学,摄取了大量儒道哲学思想和基本观念,明清的儒家比道家还要道家,比佛家还要佛家。而佛道两教,也积极或消极的迎合做为主流思想的儒家,最后三教实际上已经合流,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真要说起来,中国的统一宗教,实质上是儒佛道三教融合后的怪胎。”

“周先生,你的这个观点非常有趣。”汤因比笑起来。

周赫煊说:“中国对于宗教的态度是兼容并收,不管是哪个教派,都必须遵守世俗伦理准则,谁也不可能成为统一宗教。就拿现在的基督教来说,中国有那么多传教士,如果基督教不进行中国本土化改革,那么永远也别想普及推广。最多,也就能保留形式而已,比如中国人采用基督教婚礼仪式,穿婚纱交换戒指对着天父盟誓。又比如大家一起过圣诞节,但这个圣诞节不会具有宗教意义,仅相当于一个狂欢节而已。”

汤因比有些被说服了,但随即陷入思想混乱,因为他创造的文明史观当中,统一宗教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统一宗教理论无法适应于中华文明,那么有可能,他的其他理论也不适用于其他文明。

第二百七十七章 预言者

此时的汤因比虽然已经39岁,但他的学术思想还处于早期阶段,对中国的情况也了解得并不深入。所以,在关于中国的问题上,汤因比很容易就被周赫煊说服和驳倒。

直到中晚期,汤因比两次游历中国后,才真正对中国有了系统了解,并最终变成一个“中国粉”。

1974年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有过一次交流,谈话内容被整理编撰成《展望二十一世纪》。

汤因比大胆的预测:人类将发展形成为单一社会,武力征服的传统方法,在原子能时代很难再起作用。如果世界能够和平统一,必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为主轴,不断的结晶扩大起来。这个主轴不在美国、苏联和欧洲,而在东亚。而中国则是统一世界的核心,中华民族有着在政治、文化领域的优势,具有着无与伦比的经验,中国在21世纪将取得主导地位。

汤因比说这话的时候,中国还没结束十年特殊时期,当时根本没有人会相信。

甚至当池田大作问汤因比,如果能够重活一世,希望降生在哪个国家时,汤因比不假思索地说愿意出生在中国。

当然,这是晚年时期的汤因比,他对西方文明抱有悲观态度,所以才认为东方文明将主导世界。

中年时期的汤因比,还不是悲观主义者,而是浪漫主义者。

两人没有在纠结宗教问题,汤因比说:“文明的发展,在于面对挑战、克服挑战,每战胜一次挑战,就是这个文明的一次进步。”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周赫煊笑道。

台下的学生非常惊讶,因为汤因比所说的文明挑战,前段时间周赫煊刚给他们讲过,两位大师的理论居然出奇一致。

周赫煊又说:“西方的工业革命,就是一次挑战与应战的过程。西方文明战胜了挑战,所以获得质的飞跃,并且带动整个人类文明在进步。而中华文明如今也在面临挑战,只要能迈过这道坎,中华文明就将迎来新生。”

汤因比笑着说:“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来说,它肯定能战胜挑战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中华文明属于全世界最独特的文明,它已经具备战胜各种挑战的内核,前提是要修复大一统状态。”

“中国正在等待一次机会。”周赫煊笑道,“比如再来一次世界大战。”

“很有可能。”汤因比黯然地说,“如今欧洲的形式不容乐观,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隐患层出不穷。未来20年内,欧洲不是要爆发大革命,就是要爆发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必须进行改良,否则将会一步步滑向深渊。这种改良,必须通过革命,或者战争洗牌后才能顺利进行。”

我草!
首节 上一节 328/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