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36节


这就是当局者迷,或者说心存侥幸,总认为受伤的不会是自己。

冯玉祥在北伐战争中出力很大、损失最多,但半年前的分赃会议上,却被常凯申刻意打压,最后得到的好处竟不如阎锡山。

即便如此,冯玉祥还抱着幻想,希望在编遣会议上得到常凯申支持,从而在中央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管是以前的北洋政府,还是现在的南京政府,都是合法的中央政府,占据着道统大义。军阀们是很看重这个的,因此冯玉祥和阎锡山都想谋得高位,在中央政府有了地位和影响力后,联合其他势力,通过政治打压的方式逼蒋下台。

周赫煊不想看到军阀混战,他建议说:“阎部长,你最好在常凯申对李、白二人下手时,就站出来反对,这样才能避免事态扩大。”

“这个嘛,容我再想想。呵呵。”阎锡山敷衍道。

周赫煊出的是好主意,也是唯一避免中原大战的方法。只要常凯申不能顺利压服李、白,就不敢轻易对冯玉祥下手。

可阎锡山不愿意,因为跟常凯申的密约,此次裁军他属于受益者。

到嘴边的肥肉,阎锡山不想放过,至于李、白二人的死活,他才懒得去管。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但真正轮到自己时,总还抱着侥幸和幻想。

阎锡山觉得,等常凯申解决了李、白,再对冯玉祥下手时,必然弄得天怒人怨。到时候他站出来振臂一呼,联合各方势力,就能轻轻松松逼迫常凯申下野,他自己则有机会成为中国的最高领袖。

周赫煊提醒道:“阎部长,常凯申是绝对不会遵守你跟他的约定的,小心被人当枪使。”

阎锡山说:“我想问的就是这个,常凯申到底会玩什么花招?”

“过河拆桥,你当心就是。”周赫煊道。

阎锡山还想再问,周赫煊却闭口不言,因为说了也没用。直到阎锡山去南京开会,才终于明白什么叫过河拆桥……

在阎、蒋两人的密约中,常凯申和阎锡山各获得十个师编制,冯玉祥八个师编制,李宗仁、白崇禧加起来八个师编制,其余几个师归中央直属。

此计划由阎锡山主动提出,然后常凯申顺势答应,他们联手起来打压其他人。

可阎锡山万万没想到,常凯申突然临时变卦,莫名其妙把全国设为八个编遣区,常凯申自己就独自掌控四个。这个裁军方案如果严格实施,那么全中国的军队,有一半掌控在常凯申手中。

由于阎锡山在开会第一天,就表示出强烈支持中央的态度,到最后他都无法反对这个方案,只能含泪吃下自己贪心的苦果。

这笔买卖,亏大发了!

开会结束后,阎锡山对自己的随员感叹:“又被周先生料中了,我就不该支持老蒋,作茧自缚啊!”

第二百八十三章 断章

1929年1月8日。

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几大军事领袖,带着满腹怨气离开南京。

在动身离开前,李宗仁和冯玉祥有过多次密谈。二人都认为常凯申要玩独裁,他们准备拒不执行裁军计划,如果常凯申要动用武力,那么彼此应当互相支援,绝不屈服。

随后,李宗仁匆匆返回武汉,并让白崇禧把驻扎在北平和唐山附近的军队,全部调回武汉准备打仗。

常凯申注意到桂军的动向,也在湖北和安徽边境集结大军,蒋桂战争一触即发。

冯庸才不管那些,自顾自地修理飞机。无论南京这边如何裁军,反正管不着东三省的事情,那边有日本人虎视眈眈,东北军是不可能按照计划裁军的。

冯庸迫降的地方在上海郊外,他把飞机修好后,从当地请来几十个农民。

先是简单的修建跑道,用碎石块和沙土把道路铺平,然后冯庸坐进驾驶舱,冲旁边看热闹的周赫煊喊:“明诚,快上来!”

“这就可以了?”周赫煊傻傻的看着那简易跑道,平不平坦且不说,尼玛长度也不够吧,顶多也就百来米的样子。

冯庸笑道:“没问题,上来吧!”

周赫煊战战兢兢地爬上去,戴好飞行帽说:“五哥,我这条小命就交给你了,你看着办吧。”

“哈哈,准备起飞了。”冯庸扭头对后方的农民大喊,“用力拉住,我喊放才放!”

几个农民拽住绳索,绳索的另一端套在飞机尾翼上。

冯庸立即启动飞机,拖着那几个农民前进了好几米。等发动机达到预定转数,只听他一声大吼:“放手!”

咻!

飞机犹如弹射般前进,只在简易跑道上行驶大概80米,便快速的离地飞起,擦着前方的小山包升上天空。

“我草!”

周赫煊抹了额头的一把汗,惊魂未定道:“你这是玩儿命啊!”

“放心,我有把握。”冯庸自信地说,“上次那架飞机要小一些,才助跑50米就飞上天了,这120米的跑道绰绰有余。”

“你厉害。”周赫煊无语道,心里发誓再也不坐冯庸开的飞机。

冯庸很快就把飞机开到城市上空,没事瞎兜圈子玩,发动机的隆隆声吸引了不少上海市民驻足观看。

不多时,下方居然又飞来一架飞机,冯庸立即朝人家飞过去,还冲对方挥手大喊:“嗨,下午好!”

可惜听不见,招呼白打了。
首节 上一节 336/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