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85节


“当然,因为几年以后,经济危机的破坏惯性已经慢慢过去。那时只要加强政府干预,就能把美国经济引回正确轨道。”周赫煊说。

罗斯福又问:“如何加强政府干预?”

周赫煊说:“美国的经济问题很复杂,包括金融、工业、商业等各方面问题。新总统上任后,首要任务就是整顿金融市场,然后是调节工业和农业生产。如果想尽快挽救经济,甚至可以由联邦政府出面,限定工业品价格,以及农业产品的生产数量。至于平民的救济,可以兴办各种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改善平民收入。而且大修公共工程,还能带动水泥、钢材等相关产业的复苏。”

罗斯福听得连连点头,他儿子詹姆斯突然插嘴道:“周先生,你说的这种做法,好像不是自由主义经济,更像是社会主义,甚至是共产主义。”

周赫煊笑道:“我叫它国家资本主义。”

准确的说,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就是其中最坚定的践行者。只不过嘛,如今的凯恩斯,还仍旧信奉着自由主义经济,在经历过大萧条后才开始转变想法。

詹姆斯说:“我并不认同你的观点,而且你的办法在美国也行不通。”

“或许吧。”周赫煊笑笑不说话,心中吐槽道:所以你大学毕业后只能去卖保险。

罗斯福突然说:“周先生,你愿意担任我的顾问吗?”

周赫煊笑道:“朋友之间的交流可以,顾问就不必了。罗斯福先生,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讨好平民,等待几年后的那一场大选。”

“你认为我会竞选下一任总统?”罗斯福不动声色道。

“不想当总统的州长,不是好州长。您觉得呢?”周赫煊反问。

罗斯福大笑:“哈哈哈,我确实有这个想法。”

周赫煊说:“州长先生,我想在纽约州建一间工厂,希望能够得到你的帮助。比如税率上的优惠,比如避免被帮会骚扰等等。”

“当然,这是应该的,非常欢迎你能来纽约州投资。”罗斯福高兴地说。如今天天都是公司破产的消息,周赫煊是第一个敢在此时开设新工厂的。

一番围炉夜话,宾主尽欢,只有罗斯福的大儿子满肚子疑惑。

罗斯福坐着轮椅,亲自礼送周赫煊出门,然后心情愉悦地返回卧室。

妻子埃莉诺问他:“你这么高兴,是从中国人口中获得治理经济的方法了?”

“不,不仅如此。”罗斯福笑道,“他告诉了我成功竞选总统的方法,这是个意外的惊喜。”

罗斯福一直很有事业心,或者说是野心。他在大学时代,就利用学校和州长叔叔(老罗斯福总统)的互相需求,依靠从中牵线,从而顺利当上校刊助理,继而担任校刊的主编,并在美国闯出不小的名头。为了保持这个声誉,他甚至又在哈弗读了一年研究生,只为继续担任校刊主编。

30岁不到,罗斯福就以民主党人的身份涉足政界,而他的总统叔叔却是共和党阵营的。民主党以此为噱头,力捧罗斯福上位,当他31岁时,已经做上了海军助理部长。

几年之后,罗斯福便积极竞选副总统,虽然失败,但却被誉为耀眼的政治新星。

直到罗斯福的腿瘸了……明星坠落!

罗斯福沮丧了好些年,现在重拾信心当选纽约州长,他的最终目标就是总统宝座。

周赫煊那一番话,在别人听来或许没什么,但传到罗斯福耳中,却是为他指明了总统的竞选路线。

嗯,美国版的隆中对。

第三百二十五章 哥大邀请

对聪明人而言,话不需要说太多,自然能理解其中妙处。

罗斯福就是聪明人,不管是竞选下一届总统,还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周赫煊都只说了大致方向。这就足矣,只要罗斯福认为是正确的,自然会朝目标迈进,中途遇到的困难他会自行解决。

周赫煊与罗斯福搭上线后,立即联系远在加州的张谋之。周赫煊只负责投资和出主意,创建避孕套工厂的具体操作,就需要张谋之亲自过问了。

还没等他离开奥尔巴尼,张彭春突然前来拜访,还带着一份电报和一封邀请函。

“周先生,可算找到你了。”张彭春笑道。

周赫煊颇为惊讶:“你不是在陪梅兰芳先生做巡回演出吗?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梅剧团的演出已经走上正轨,具体安排由演艺经纪人决定。”张彭春笑道,“我这次是来帮人传信的,通过美国洪门才知道,周先生原来到了纽约州首府。”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张彭春,此君做过清华大学三年教务长,开创了中国话剧的导演制。他还是“新月社”的发起人之一,甚至连诗社的名字都是他取的——张彭春崇拜泰戈尔,于是引用“新月”为名,获得徐志摩和胡适的一致赞同。

至于这次嘛,张彭春是受哥伦比亚大学邀请,由南开大学赞助赴美讲学,并担任梅兰芳剧团的艺术指导和演出顾问。

周赫煊首先打开张彭春送来的邀请函,却是哥伦比亚大学聘任书,想聘请周赫煊做“哥大”的客座教授。

张彭春笑道:“周先生,哥伦比亚大学非常有诚意,只要你担任哥大荣誉教授,他们愿意和中国的大学展开合作。至于哪所大学,由你来指定,每年有两个全额奖学金的留学名额。”

“有这种好事?”周赫煊顿时来了兴趣。

1929年,属于中国学生赴欧美留学潮的最后一年,此后欧美留学生人数急剧下滑。

主演原因有两个:一是南京国民政府,控制并提高了留学申请资格;二是留学庚款用尽,普通家庭出身的学子难以承担巨额留洋费用。

所以在1930年以后,中国学生很少有留欧、留美的,大部分选择更加便宜便利的日本。

一分钱,一分货,30年代后的留学生里,很少有大师出现。

像两弹元勋钱学森先生,他属于运气好。30年代中期,南京政府突然重启公派留学计划,钱学森正好碰上这个机会,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但这个公费留美计划,仅仅实施了三年,就再度被南京政府作废。

如果能帮中国多培养出几个科学家,周赫煊是很愿意接受哥伦比亚大学聘任的。甚至,周赫煊脑子里突然产生个想法,他现在有钱了,完全可以拿出一部分,设立“私人留学基金”,每年资助十个、或二十个优秀学生留洋。
首节 上一节 385/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