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505节


汪云松笑呵呵道:“好说,好说,你我都是同道中人嘛。周先生每年捐赠十多万银元资助留学,老朽深感佩服。来,为了中国教育事业,满饮此杯!”

“干!”周赫煊豪爽地喝下。

民国有许多爱国资本家,卢作孚算一个,汪云松也算一个。他不仅组织派送邓公、陈帅和聂帅等人赴法留学,当留学生被法国驱赶时,汪云松还寄去5万银元照顾生活,否则新中国的几位开国元勋就要提前回国了。

吕子方突然说道:“周先生,你当过北大的校长,是搞大学教育的行家,能否帮我们参谋参谋?”

“参谋什么?”周赫煊问。

“是这样的。”吕子方解释道,“重庆大学目前还没有设本科课程,只招收了三届预科班,你觉得本科院系该咋个设置呢?”

重庆大学的新校址已经选好了,就在沙坪坝那边。如今正在修建教室和宿舍,总投资18万大洋,经费由市长潘文华协调21军财政处筹拨。也即是说,重庆大学最初的建设费用,其实来自于刘湘的军费。

对比起南京国民政府挪用教育款和庚款,刘湘这个地方军阀还算是明白人,挪用军费创办大学显得难能可贵。

周赫煊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反问道:“现如今中国的大学,有英国模式、法国模式、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重庆大学准备采用哪种模式?”

“学院制。”吴芳吉道,“我们暂时设了文学院和理学院两种预科班,但科目还没有细分,等本科部创建起来才最终决定科系。”

周赫煊想了想,建议说:“工学院也应该有。”

理工科,理工科,理科和工科其实是分开的。

民国的大学很多设有理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等,但工科却比较缺乏。其实工科对建设国家更有实际意义,比如采矿、机械、水利、建筑等等,民国急需这些专业的人才。

而历史上的重庆大学,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设置工科。

汪云松遗憾道:“唉,我们也想搞工学院啊,但四川非常缺工科人才。碧柳(吴芳吉)也联系过他的老同学,想请几个工科教授到重庆来讲课,可人家一听是四川,都没有啥兴趣。”

吕子方苦笑道:“有啥子办法?四川太偏了,有名气的教授都不愿意来。”

听这几人一唱一和,周赫煊立即明白过来。原来找他参谋是假,托他邀请工科教授是真,全特么玩套路啊。

周赫煊好笑地说:“这样吧,我明天就拍电报,问问蔡孑民、李石曾、吴稚晖几位先生。他们在教育界颇有名望,应该能请来几个工科老师。”

“哈哈,那就太感谢了。”汪云松笑着举杯道,“老朽再敬周赫煊一杯!”

刘湘则是眼睛一亮,周赫煊给他的惊喜太多了。现在随便说出来三个人,就特么是“国党四老”的其中三位,这面子实在够大的啊!

……

民国的大学教育非常畸形,文科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而理科、工科、农科学生寥寥无几,连商科都没啥人,只有医科稍微强一些,但也好得很有限。

这跟中国的具体情况有关,因为工业实在太落后了,学成毕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很难找到相应的工作。

讲一句笑话,就连学家政专业的女孩子,都比学理工专业的人数更多。

有识之士年年呼吁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而随着民族工业的渐渐兴起,政府和百姓终于开始重视理工专业。直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非文科学生上升到学生总人数的30%,但其中医科和商科占绝大多数,情况依旧十分尴尬。

别说远在内陆四川,就连天津、北平、上海这些大城市,都很难找到优秀的工科教授。

周赫煊不仅给蔡元培、李石曾和吴稚晖拍电报,还找了胡适、张伯苓、罗家伦等人,让他们帮忙推荐几个,不一定要教授级别,普通的工科讲师,甚至是助教都可以。

如此多的名人大师帮忙物色,实际结果却很糟糕。

教授级别的一个都没有,只有两个讲师愿意到重庆大学授课。愿意来的助教倒是挺多,足有七八个,都是那种没机会出国留学,又在国内找不到工作的工科生。

但汪云松、吕子方等人却很满意,并根据那两位讲师的专业,决定先在重庆大学开设矿冶和电机预科班,等正式升级本科时再设立工学院。

泱泱华夏,居然连工科教授都难找,周赫煊不禁感觉有些悲哀。

离开重庆以前,他给重庆大学捐赠了一万大洋,用于购置工学院的教学实验设备。搞笑的是,刘湘因此硬生生给周赫煊安排了个校董职务,并聘请他担任重庆大学的名誉副校长。

重庆大学如今的情况很奇葩,名义上属于四川省立大学,建设款项却来源于军费和民间筹措,更和私立大学一样设置有学校董事会。

不管如何,未来重庆大学的校史馆里,肯定会多出一个叫周赫煊的副校长。

张谋之继续留在重庆,负责搪瓷厂的建厂事宜。周赫煊则沿江而下,准备从南京坐火车返津,《泰坦尼克号》的中文翻译版还需要他亲自定稿。

第四百三十三章 庐山别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从长江顺流而下还是很快的,不像逆流时还经常需要纤夫牵引。短短数日,周赫煊便来到九江张家,张远西带着全家人亲自到码头迎接。

“妹夫,你一路旅途辛苦了!”张远西对周赫煊态度极为热情,热情到恭敬的地步,跟以前简直判若两人。他虽然当上了九江市长,但却深知其中缘由,一切都是常凯申给周赫煊面子。

周赫煊笑道:“二哥太客气了,你公务繁忙,何必亲自来接我。”周赫煊又扭头问候丈母娘,“妈,最近身体还好吧?”

“好,都好。”张母乐呵呵笑道。

张乐怡抱着孩子朝丈夫微微一笑,她身边还站着五弟张远模、六弟张远范,以及五妹张满怡,至于其他几个兄弟姊妹都不在九江。

众人乘坐小汽车回家,半路上张远西问道:“妹夫,重庆那边的生意还顺利吧?”

“挺顺利的,已经搭上刘湘那条线。”周赫煊道。

“那就好。”张远西笑道,“现在南京政府取消了厘金,生意会越来越好做,蒋总司令真是治国有方啊!”
首节 上一节 505/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