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575节


欧尼斯满头雾水道:“可我对医药领域没有任何经验啊。”

周赫煊笑道:“你有工厂的管理和销售经验,这就足够了。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合作创办一家药厂,因为我发现了一种效果奇佳的神药。”

欧尼斯连忙问:“真有这种药?”

周赫煊说:“等演出结束后,我们可以慢慢细聊。”

周赫煊说的所谓“神药”叫做磺胺,一种在青霉素诞生前最有效果的抗菌药,对治疗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病症有奇效。

周赫煊这次来英国,并非只顾着出风头和泡妞,他也在悄悄打听青霉素和磺胺,结果让他非常意外。

就在半年前,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叫“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被零星用于治疗丹毒。但由于这种药物在试管内没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因此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事实上,这种化合物并不难搞,早在24年前就有人合成过,可惜没人意识到它的医学价值。

磺胺啊!

周赫煊虽然不懂药物,但有人懂啊。他决定请来一些生物、化学和医学界的专家,专门研制磺胺类药品,而且顶多几个月就能看到研究成果。

至于后世大名鼎鼎的青霉素,也在几年前被人发现了,不过青霉素很难提纯,因此短期内无法用于医学临床。

周赫煊决定依靠磺胺赚到大钱后,就拿出一大笔资金支持青霉素的研究。只要他掌握了这两种神药,不仅可以财源滚滚,而且能在未来的抗战中挽救无数中国军人的生命。

第五百章 我心永恒

美国百老汇大街盛行的戏剧,脱胎于英国戏剧,而又发展出自己的独立特征。

刚开始的时候,英国戏剧的内容都和宗教有关,主要在教堂等宗教场合表演,因此被称为“礼拜剧”。“礼拜剧”渐渐的世俗化,转移到教堂外的地方演出,并增加了喜剧成分,但内容仍以圣经和圣徒的故事为主,这一阶段叫做“神秘剧”或“奇迹剧”。

至欧洲中世纪期间,基督教有意识地使用戏剧来布道,宣讲教义和伦理道德,所以出现“道德剧”。而贵族们为了享乐,往往在“奇迹剧”和“道德剧”之间插演娱乐短剧,这种短剧被称为“插剧”。

以上这些就是英国戏剧早期的起源和发展。

现如今人们提到的英国戏剧,其实就是从“插剧”演化而来的。它最初只是插演在宗教戏剧之中的陪衬品,但却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取向,因此在都铎王朝建立后飞速发展。

为什么莎士比亚地位崇高?

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着英国戏剧的最高成就——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戏剧的黄金年代,各种戏剧大师层出不穷,莎士比亚却能脱颖而出成为最耀眼的那个。

文艺复兴结束以后,英国戏剧一度没落,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风行欧洲。英国戏剧吸纳了法国情节剧的元素,对话增加了音乐伴奏,舞台上开始出现富丽堂皇的布景,戏剧艺术在英国开始渐渐复苏。

但从18世纪下半页,到19世纪上半页,这100年来的英国戏剧要么奢靡,要么低俗,要么爱得死去活来,完全不能跟文艺复兴时期相比。

于是萧伯纳出现了,王尔德出现了,这两位大师带领英国戏剧重登艺术高峰,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戏剧的发展。美国百老汇那边的编剧和演员们,都得恭恭敬敬地喊萧伯纳和王尔德一声祖师爷。

如今王尔德已死,萧伯纳却活得好好的。因此在许多英国戏剧爱好者眼中,萧伯纳就是活着的莎士比亚,可见其地位有多么崇高,漂亮女演员们抢着倒贴太正常不过。

此时此刻,男主角的演员趴在道具木板边缘,抓着费雯丽的手说着遗言。舞台侧面的音乐指挥闭眼轻轻抖动指挥棒,小提琴手演奏着悲伤而舒缓的乐曲,时而有钢琴声点缀,代表那冰冷的海水和波涛。

这种表演方式很有意思,在周赫煊看来,就是把电视剧搬到了舞台上。

剧情、对白、表演、背景、道具、音乐、灯光……要什么有什么,跟坐在影院里看电影没有太大区别。

猛地,指挥家弓着的身体突然绷直,随着指挥棒抬起,管弦乐队的大小号开始演奏,钢琴依旧低沉,但小提琴声却激昂起来。

“要活下去……不……不能绝望,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多么艰难,快答应我……萝丝,答应我……一定做到!”男主角的声音颤抖而喑哑,却在音乐的衬托下,迸发出刺穿人心的力量。

“我答应……”费雯丽绝望的痛哭起来。

“一定做到!”男主角的声音渐渐虚弱不见。

费雯丽低声痛哭:“我一定做到,杰克……我一定做到!”

指挥家再次弯腰俯身,他右手示意小提琴和大小号停止演奏,钢琴声还在继续,接着沉郁的大提琴声开始响起。

在悲哀的大提琴声烘托下,整个剧场的气氛陷入极度悲伤之中,舞台灯光也暗淡下来,有些感性的现场观众已经在抹眼泪了。

迟来的救生艇把费雯丽接走,一个伦敦顶级的女歌手站在侧舞台,在管弦乐队的伴奏下开始歌唱:

“every night in my dreams;

i see you,i feel you;

that is how i know you go on……

we'll stay forever this way;

you are safe in my heart;

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

后世感动了无数人的《我心永恒》,放在30年代的英国宛若大杀器。因为此时的流行歌曲尚未发展成熟,当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和刻骨铭心的歌词,响彻在观众的耳边时,带来的震撼简直无以复加。

“呜呜呜……”许多女性观众小声抽泣着,不停地使用手帕擦泪。

艾伯特王子自言自语道:“这……这首歌,这个故事,太……太令人难忘了。”

伊丽莎白王妃则痴痴地念叨着歌词,仿佛是想起某个让她难以忘怀的人:“you are safe in my heart,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你活在我心中,而我心永恒)……you are safe in my heart,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
首节 上一节 575/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